【區議會選舉】「民意海嘯」能否為社區樹新風?

撰文:陸逸安
出版:更新:

區議會選舉以「民意海嘯」的方式告終,民主派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全港452個民選議席中的逾380個議席,攫取17個區議會之控制權,建制派僅在離島區議會憑八個鄉事委員會的當然議席保住多數優勢,其餘分區中,建制陣營全數兵敗如山倒,黃大仙、大埔區更慘被「剝光豬」,輸至一席皆無。選舉過後,不少落敗的建制派雙料議員依然顧左右而言他,指要仔細研究敗選是否由於地區工作做得不好,抑或是其他因素。然而,無法否認的是,這場區議會選舉完全變調為針對建制派的政治表態。只是,選舉的亢奮過後,這次徹底的洗牌,能否帶來社區營造與治理的新氣象?

何君堯敗選消息傳出後,有大量市民歡呼,更有人開香檳慶祝。(曾梓洋攝)

這場選舉近300萬選民投票,投票率高達71%,二者皆為香港開埠歷場選舉之冠,反映這已不是一場單純的地區選舉。6月以來,香港社會人心動盪不安,市民每天上班上學都擔驚受怕,「黃絲」怕被防暴警察截查或者食催淚彈,「藍絲」怕被人「私了」。大家都滿肚鬱結,對政府的束手無策感到憤怒,對社會秩序的失控感到焦慮,是次區選的票箱,正好可讓他們的情緒一股腦兒發洩過去。

政治以外亦要關顧民生

請不要以為新增投票的百多萬選民都是「黃絲」,其實眾多落馬的建制派候選人得票都有所上升,不少「首投族」也許是不忍於香港滿目瘡痍,希望社會回復秩序,只不過該批選票的增幅被民主派的「海嘯級」增長蓋過罷了。而「黃絲」投票的主要目標顯然是踢走建制派。全港第一大黨民建聯的議席,由選前的逾百席輸至只剩21席,工聯會由本來的近30席萎縮至5席,新民黨更加遭連根拔起,遭遇羞辱式的挫敗。如果建制中人仍然閉門造車,嘗試以「民生工作做得不足」試圖淡化這場選舉的政治性,只會是掩耳盜鈴。

而今屆區議會選舉似乎比過往更加「年輕化」,不論建制派還是泛民派都有「小花」參選。圖為於中西區大學選區勝選的任嘉兒。(任嘉兒Facebook)

既然民主派以「公投」名義作政治動員而創下大勝奇蹟,其獲選民託付的當選人也必然為政治性。「佔中」發起人戴耀廷當初推出「風雲計劃」時,除了要讓民主派候選人填滿18區452個區議會議席,阻止建制派在任何選區自動當選外,也是要謀取選舉委員會中負責選出特首的117個區議會分組界別席次,試圖加重其在特首選舉中的議價能力。誠然,區議會在選舉特首時的確有其角色及權力,政治人物要擴大其影響力,循區議會、立法會、選委會在建制內爭取及協商,總勝過被體制排拒,轉而在外訴諸街頭抗爭甚至暴力,此亦是以選舉方式和平表達訴求的最大優點。

「來如春夢,去如朝露」

儘管如此,選民與一眾新科區議員亦應該明白,區議會之權限及職能始終紮根社區,而區議員主要職責亦是要改善民生。

上一次民主派在區選大勝,是在2003年超過50萬人上街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的時候。跟今年非常相似,反政府聲勢浩大,因此民眾上街過後,2003年底的區議會選舉被視作對政府的一次不信任投票,結果當年投票率創新高,民主派大獲全勝,民建聯大敗,多位時任區議員落馬。「長毛」梁國雄當年空降時任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蔡素玉於東區錦屏選區老巢,一如今次空降土瓜灣挑戰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般,都是以些微票數飲恨。

當時亦有一批由何秀蘭組織的「公民起動」成員,受七一「民主浪潮」感召,投身區議會選舉並悉數當選。然而四年之後,大部份當初空降灣仔區的「素人」紛紛捲席離開,放棄連任。就連空降民建聯葉國謙地盤觀龍選區並取勝的何秀蘭,亦抽身而去,被民建聯元老曾鈺成譏為「來如春夢,去似朝露」,嘲諷其對地區事務毫無承擔。事實上,地區工作的確需要長年累月的深耕,本屆選舉雖有反修例引爆的政治氣氛帶動,令不少「素人」落區日子尚淺便得到選民支持,然而當踏入區議會,要以議員身份為社區服務時,其能力才見真章。2003年民主派贏得過於輕鬆,導致其疏於政務,2007年區議會選舉即倒輸給建制派,實在前車可鑑。

是次區議會選舉投票率高達71%,創歷年新高。(盧翊銘攝)

民主派的「執政」考驗

本屆民主派將執掌離島以外的17個區議會,此前其一直批評建制派浪費公帑在地區搞大白象工程、利益輸送、蛇齋餅糉,如今到民主派「坐莊」,究竟會出現一個跟建制派有何不同的施政新風呢?這實在是新一代民主派面臨的考驗。其實早年民主派於葵青、深水埗等區亦長期「執政」,當時葵青區議會出版不少刊物及研究。2004至2007年間民主派控制的灣仔區議會,於黃英琦領導下對當區如火如荼的重建及保育爭議採取主動,組織居民大會、公開論壇將重建計劃公開化、民主化,又聘請專家撰寫報告,向市建局據理力爭,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民主派在18個區議會中控制了17個,既是考驗,亦是大展拳腳的好機會。還記得去屆區選前夕,朱凱廸曾撰文稱18個區議會就是18個市議會,民主派應爭取贏得市議會過半數議席,如此便能決定該市發展的方向,包括房屋、醫療、教育、文化、經濟、環境等諸多民生事務,並每年收到約近七億元的撥款,用以發展社區。如此寬闊的平台,豐實的資源,實在能給有志為地區服務的新來者一個空間。如今當初之紙上談兵終能實現,民主派又有全面在地區「執政」的準備及能力嗎?

長毛空降土瓜灣挑戰民建聯主席李慧琼,以些微票數飲恨。(羅君豪攝)

區議會尚待充權

話雖如此,區議會的職能及權力一直有待擴充。自1980年殖民地政府推出地方行政改革,於18區成立區議會作為諮詢架構,其權力一直未有太大改變。區議會不如已廢除的民選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般有獨立財政權及市政總署可供調度之行政權力,其選區狹小,局限議員只埋首於幾條街、一個屋苑的事務,缺乏長遠大局觀,被譏為「街坊保長」,跟市政局議員統籌及規劃整區事務之職責有雲泥之別。至2000年,時任特首董建華「殺局」時,曾稱會將兩個市政局之權力轉移至區議會,時間過了近二十年卻一直只聞樓梯響,市政權力依舊牢牢握在民政專員手上,令區議會有形無實,猶如「口水會」。

區議會充權有利於提升社會整體治理能力,而政府缺乏改革意識無疑是達成此目標的一大阻力。民主派將來坐擁17個區議會的控制權,當然有本錢向當局討價還價,讓政府早日兌現承諾,下放權力,真真正正實現社區自治。不論如何,選舉已塵埃落定,而各新科議員的路才剛剛開始,往後四年如何,選民將會致力監察,然後在下一場選舉,為其成績打分。

林鄭月娥周日(11月24日)投票時亦呼籲選民行使公民權力,將此場選舉當成展示不希望香港陷於混亂的表態,顯示她亦把區選視作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新華社)

投票總比磚頭好

選舉前夕,本來一直激烈的示威亦忽而平靜下來,可見不少示威者都想確保選舉順利及公平舉行,不欲在選舉前生事。這證明雖然不少示威者鼓吹「攬炒」,與特首林鄭月娥對着幹,但仍然肯相信選舉,亦相信選舉可公平公正舉行。林鄭月娥周日(11月24日)投票時亦呼籲選民行使公民權力,將此場選舉當成展示不希望香港陷於混亂的表態。由此可見,雖然林鄭與示威者立場南轅北轍,卻同樣將區選視作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投票當日從早到晚,大批市民都願意花上多達一個多兩個小時排長龍,目的僅是選出一個地區諮詢機構的議席,這證明港人對於投票權利的珍重。

在反修例運動的「五大訴求」中,其中一項正是「雙普選」。普選是《基本法》許諾香港人的民主權利,但民主也不可一蹴即至,必須務實找到向前邁進的途徑。當然,政治問題終須要政治解決,在拉票區互相起哄,在票箱中一決雌雄,絕對好過在街上互施汽油彈及催淚彈、磚頭橫飛的暴戾景象。一場選舉為社會換來少有的祥和氣氛。至於認真從選舉結果中深切反思,聆聽如海嘯一樣的民意,並真誠地回應,則是一個負責任政府應為之事。有人說,選舉會讓人學懂謙卑,這不只是區議會候選人面對民意洗禮後,邁向今後四年服務社區,也是政府在面對建制派盟友大敗後,為解決香港當前持續不息的困局所需要的從政素養。

上文節錄自第19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26日)《區選「民主海嘯」 能否為社區樹新風?》。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