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瑞典興起「飛行之恥」 航空環保責任誰屬?
「飛行之恥」運動始於2017年,當時瑞典歌手Staffan Lindberg宣布拒絕再搭飛機,引起公眾關注,冬季兩項奧運金牌得主費里(Björn Ferry)、通貝里的母親歌劇演唱家Malena Ernman、11度奪得拗手瓜世界冠軍Heidi Andersson等瑞典名人亦表支持。瑞典雖然不是航班最頻繁的國家,人均排放量也非全球前列,但該國去年受熱浪侵襲,北極圈多處森林因乾旱而大火。「這是瑞典人首次親身感到氣候變化的後果,去年暑假實在太乾。」十一年前就決定不搭飛機的瑞典居民Maja Rosén說,她去年更在瑞典開始了「我們留在地上」(Vi håller oss på jorden,即We Stay on the Ground)運動,呼籲大眾在2020年拒搭飛機。
運動的出現,漸漸改變了瑞典人的出行模式。瑞典機場營運商Swedavia指,今年頭三個月,公司轄下十個機場的旅客數量都比去年同月下跌,並表示氣候爭議正是去年瑞典旅客數量減少3%的一大原因。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調查,總共有23%瑞典人在去年因為考慮到對氣候的惡果而減少了搭飛機。
這場不搭飛機運動開始遍地開花,不但英國國內發起了「停飛2020」(Flight Free 2020)活動,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等國亦相繼開展了同類活動。瑞銀上月底發表了一份6,000人的調查報告,發現歐美愈來愈多旅客因為意識到氣候變化而在過去12個月減少搭飛機;法國、德國和美國大約有四分之一受訪者向瑞銀說已減少搭飛機;16%英國受訪者則表示,氣候變化令他們放棄了至少一次旅行。
一些機構已經支持這運動,例如丹麥報章《政治報》(Politiken)計劃禁止其記者乘搭國內航線,改為乘搭火車;荷蘭皇家航空(KLM)甚至「倒自己米」,提醒顧客搭飛機前三思,並建議短途旅程可坐火車或以視像會議方式會面。
一些氣候科學家已公開表示會在公、私事上減少搭飛機,一項減少搭飛機的呼籲也獲670名學者支持。曼徹斯特大學氣候科學家Alice Larkin過去十年都沒有搭飛機,她批評:「我可以想像在二十年後的世界,人們會取笑以前的人會搭飛機到地球某處開會。為什麼需要這樣做?」她認為,氣候變化科學家以身作則尤其重要:「若你的醫生對着你抽煙而叫你戒煙,你會質疑那到底是否真的對你有害。」
這場以飛行為恥的運動亦在網絡上蔓延開去,社交媒體上可看到「不搭飛機」(flygfritt,即flight free)、「火車為榮」(tagskryt,即train bragging)等主題標籤(hashtag)。
留在地上享受「慢遊」
雖然稱為「恥」,但飛行之「恥」不在於羞辱那些選擇搭飛機的人,更多是反省和改變自己旅行的方式。正如在英國推動「停飛2020」運動的Anna Hughes說:「不搭飛機不等於不去旅行,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其他方式去到。」
結果,這場運動變成了推動搭飛機無法提供的「慢遊」。搭火車是理所當然的選擇,Hughes說其排放只是搭飛機十分之一:「而且對我來說也更為享受。」何況,專門連結各個城市中心的火車,有時比會飛機更快或更便宜。國際能源署(IEA)便指出,一些高速火車已減少高達80%同樣路線的飛行交通。
此外,慢遊也不限於短途旅行。氣候社會學家Roger Tyers便從英國出發,花了兩周時間,搭了21程火車前往中國作田野考察。雖然整個旅途的交通費花了逾2,000英鎊,幾乎是來回機票三倍的價錢,但他對這趟火車旅程感到很滿意:「旅途很有趣,我看到很多搭飛機無法看到的新奇事物。」Tyers還列出搭火車的其他好處:遠離數碼設備、閱讀、與不同人聊天、沒有時差,「以及欣賞我們星球的廣闊和多元」。
有些人會擔心,單單強調搭飛機這行為,就會陷入批評塑膠飲管的情形,最終令個人成為了整個化石燃料工業的代罪羔羊。劍橋大學國際法博士生及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會(IISD)作家Natalie Jones便認為,禁止他人搭飛機的想法危險:「我的確擔心整個對話會轉移了視線,因為我們愈講得多個人行動相對系統性和政治性行動的好處,就愈不會討論可能更為重要的問題。」
卡迪夫大學博士候選人Steve Westlake曾就拒絕搭飛機的現象進行連串訪談,他認為個人能力有限,更大的目標應該是要向飛行航程納稅,並就其對氣候影響而相應地規管,例如對飛機燃料及搭飛機常客徵稅。事實上,瑞典已對航空業引入「環保稅」,用來投資夜間火車。法國7月初也宣布,將在2020年起對國內及飛往歐洲各地的每張經濟艙機票收取1.5歐元環保稅,對飛往歐洲以外地區的商務艙旅客則收取最高稅額18歐元,稅款會投資在更環保的基礎建設上,尤其是鐵路。明年1月起,德國對當地起飛航班的徵稅將增加一倍。
在足以改革航空業的新技術到來之前,我們可以做的是否有限?搭不搭飛機的選擇和爭辯,在於到底地球的命運將取決於個人行動,還是社會結構性改變。當然,就如Rosén說,「很多人覺得『我個人做什麼根本無作用』,其他人都會繼續搭飛機。」但她認為:「若沒有足夠人展開行動,我們不會得到改變所需要的政治工具。」
相關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18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14日)《拒飛運動遍地開花 電動飛機姍姍來遲》。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