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工會勢力每況愈下 會否淪為歷史遺物?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為何工會發展忽然由盛轉衰?關鍵在1979年,戴卓爾夫人正式入主唐寧街十號,成為英國首相。而到1981年,列根(Ronald Reagan)也正式入主白宮,成為美國總統。兩位高舉「新自由主義」大旗的英美話事人,上任後為了抗擊經濟衰退,決意「右轉」推動經濟自由化,主要措施除將國企私有化外,就是重手打壓工會勢力,包括透過收緊立法增加罷工難度。撰文︰李道

承接上文︰從《美國工廠》到「通用大罷工」 美國現「去工會化」情況?

因為,七十年代時工會常常發動罷工,被視為將經濟拖入衰退的重要元兇,而戴卓爾夫人在八十年代中成功擺平英國礦工大罷工,更是她打擊工會的標誌性勝仗,民意對罷工觀念亦大幅扭轉。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當時英國每年罷工宗數高約2,000至3,000宗,即幾乎日日都有人罷工,惟到戴卓爾夫人執政後,八十年代每年罷工宗數已降至1,000多宗,2000年後更銳減到年均百多宗,去年則僅剩81次。事實上,工會人數與罷工次數,往往相輔相成,反之亦然。

產業轉型 工會難招募成員

除政法打壓外,在經濟產業結構改變之下,工人談判籌碼逐漸減少,亦是工會勢力每況愈下的一大底因。英國礦工之所以敗予戴卓爾夫人,一大原因正是礦工漸成夕陽職業,開始被新開礦技術和石油開採取代,即使罷工亦不如早年般對整體經濟構成嚴重威脅。

戴卓爾夫人(右)執政後,八十年代每年罷工宗數已降至1,000多宗,2000年後更銳減到年均百多宗,去年則僅剩81次。(資料圖片/美聯社)

從勞動密集的製造業,每間工廠至少有數百數千計工人,轉變為資本密集的服務業,辦公室規模既大大降低,現在更進入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創科時代,加上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斜槓一族(slash)、共享工作間(co-working space)等工作模式興起,均意味工會再難招募大批成員,繼而難以發動大規模的工業行動。

以美國為例,OECD數據指,當地的製造業人口,便從八十年代的逾2,200萬,至千禧年時跌穿2,000萬,現在更降到只有1,200萬,相反,服務業人口卻不斷增加,同期翻了一番至今日的1.2億人。現在走入工廠,已不見一條條生產線滿是工人,而只見零丁人手協助機械操作;當機械人和全自動化日益普及,工廠內的人氣肯定會更弱。有見及此,試問工會又如何好好組織起來?1979年UAW最風光時會員人數一度高達150萬,現在則僅餘40萬人左右,正好反映工會規模如何跟隨產業變化。

不同的工作模式興起如共享工作間(co-working space),均意味工會再難招募大批成員。(資料圖片/陳嘉碧攝)

當然,如前所述,UAW等其他工會化程度較高的行業還是有能力發動罷工。英國去年罷工次數最多的行業,乃是教育界,高佔全國罷工日數的66%,涉近18萬個工作日流失(working days lost),此外,超過兩萬人參與過罷工,亦佔整體的一半有多。至於運輸和倉庫業(佔全國15.6%工作日流失和12.5%罷工人數)、公共行政和社福界(佔約6%工作日流失和22%罷工人數)的工會勢力亦不容小覷。

OECD資料還顯示,不論是自願抑或非自願,非全職工作的人口比例正在增加。綜觀八十年代,OECD平均的兼職工作者比例僅約13%,但現在卻攀至16.5%。其中,荷蘭2017年的兼職比例高達37%,較二十年前多逾十個百分點;英國、德國、澳洲、新西蘭的比率亦超過20%。而且,由「假自僱」到「零時合約」(zero-hours contract,即不固定地按工作而非工時付薪)亦廣為公司採用……凡此種種,造成一起上班的人更少,工會更難組織化。美國勞工部資料顯示,兼職工的工會化比率去年僅為5%,全職工則約12%。

零散工未有足夠勞工保障,亦較難組織工會。(資料圖片/吳煒豪攝)

現時工會青黃不接,許多工會均見明顯老化,例如英國工會會員的平均年齡已超過44歲,而美國工會化程度最高的亦是介乎45至64歲的一群,比率約為13%,反觀25歲以下的只有4%左右。另外,新興行業未必有工會,即使有,發展亦未夠成熟。故此,工會如何薪火相傳,乃未來一大難題。

全球化、功成身退、還有腐敗

工會發展除了面對種種內憂,還有龐大外患。不論局部地外判工序,抑或受惠全球化將整間工廠遷走,本地工人既非不可或缺,工會談判籌碼自然大減—這正是《美國工廠》所關注的一大命題。世界銀行數據指,全球貿易佔GDP的比率從八十年代的30%翻倍至近年約60%(2008年金融海嘯後一度跌至50%邊緣),正好折射生產鏈及產業鏈的平均化、扁平化,這固然有利發展中國家創造職位,但對發達國家的工會集中化卻非好事。尤其是,服務業興旺亦令外判更加方便,因為搬遷一個客服中心或數據中心,肯定比搬遷一座輕工業以至重工業廠房簡單得多。

何況,昔日工人所面對的許多不公平、不人道對待,經過各地工會數十年間的努力,迄今已改善得七七八八,餘下留待工會爭取的議題不多。譬如勞工保障條例、有薪假、侍產假、有關男女平權的《同酬法》等等,都相繼完成立法工作。就連最低工資,許多地方亦大功告成,其相對工資中位數的比率且有增無減,好像美國法定最低工資高達7.25美元(即約56.8港元),其中加州更達12美元(約94港元),便被指是導致美國職位流走的重要原因。至於標準工時,由於涉及多勞多得和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爭議,不同員工有不同傾向,故工會亦難有絕對明確的立場與角色。

而且,有謂「樹大有枯枝」,當工會勢力變得龐大,好像UAW般便爆出腐敗醜聞。正當UAW罷工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有工會職員卻被落案起訴「通訊欺詐」和「洗黑錢」,涉嫌在過去十多年間批出合約時收受逾十萬美元賄賂,以及大量名錶、背囊、風褸等禮物。值得留意的是,這並非唯一一個工會人員受查,而是UAW內的第11個人,其中9人已被定罪。個人得益尚且事小,有人還非法挪用工會資金。追本溯源,這系列案件早於2017年發酵,調查部門指UAW和快意佳士拿的高層領導不正當使用工會原計劃作培訓用的數百萬美元,拿去作私人奢侈消費,包括旅行、裝修家居、買金筆、買游泳池、買法拉利跑車等。

UAW罷工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有工會職員卻被落案起訴「通訊欺詐」和「洗黑錢」,涉嫌在過去十多年間批出合約時收受逾十萬美元賄賂。(VGC)

自內到外,工會發展無疑面臨不少挑戰。可是,工會會否淪為歷史遺物?目前仍言之尚早。至少,美國主流民意還是認同工會。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維護工人權益的工會明顯受捧,支持率反彈至超過60%;而反對率則降至30%左右,顯示工會絕未遭時代遺棄。

更重要的是,即使對比英國的工會成員與非成員的薪酬差距,兩者已由九十年代的15%收窄至5%,說明入會的誘因愈來愈低。不過,英倫銀行首席經濟師Andy Haldane去年撰寫的研究報告顯示,工會化程度每增加10個百分點,每年僱員的薪酬加幅將增加0.25個百分點,因而肯定了工會對加薪的正面作用;他並長遠推算,「去工會化」趨勢若不扭轉,三十年後的工會化比率將再降16個百分點,而每年的整體工資增長則料被壓抑至少0.25個百分點。

敗也科技 成也科技

始終,工會有助保障僱員,乃是毋庸置疑。在「零工經濟」裏,自由職業者雖愈來愈多,組織工會亦愈來愈難,但不代表工會再無生存空間與價值。就連YouTuber都有工會組織YouTubers Union,正是一個劃時代的象徵,截至去年底,該工會會員已超過1.6萬。

2013年成立的勞工組織Coworker.org,便透過發展數碼技術來協助勞工發動工業行動。平台開放給不同機構的僱員參與,其中,星巴克(Starbucks)的加盟人數超過4.3萬,他們成功爭取上班時不用遮蓋紋身,以及減少「關開店」(clopening)情況,即是由同一名員工留到最夜關門再於翌日一早回來開舖。時至今日,許多類似Coworker.org的組織如雨後春筍冒現,運作分工愈來愈明細,例如可發起網上簽名運動等,說明不單經濟發展能受惠創科與時並進,工會發展亦然。

英國獨立職業者聯盟(IWGB)針對「零工經濟」和外判員工而成立。(Getty Images)

正當老牌連鎖超市Walmart苦於應對網上購物大潮,其工會卻透過名為WorkIT的手機應用程式,幫助員工解答工作上遇到的法規問題。至於波士頓的Workership.com,則是一個讓員工匿名對薪酬待遇等暢所欲言的平台。丹麥最大工會之丹麥工會聯合會(Danish Con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自行建立「HK Lab」平台,以聊天機械人(chatbot)回應員工提問。瑞典最大的白領工會Unionen更提出「前瞻性工會主義」(predictive unionism),使用大數據和演算法來預估何時宜要求加薪、幾時有裁員風險,繼而在適當的時候發起工業行動。

針對「零工經濟」和外判員工而成立的英國獨立職業者聯盟(Independent Workers Union of Great Britain,簡稱IWGB),雖然只有幾個人手,財政資源亦難跟UAW之類相提並論,不過,IWGB卻成功透過眾籌,在法庭上資助勞工打官司,過往對手包括提供叫車服務的Uber和Addison Lee、提供外賣服務的Deliveroo和CitySprint等,捍衛相關司機及外送人員的法定權益。其中,Uber司機被裁定不是獨立承包商,意味公司須付最低工資和提供有薪假期等,便為改寫「零工經濟」勞資關係的經典一役。

全球工會在過去一段時間,似乎呈江河日下勢頭,不利消息不絕於耳;可是,有危則有機,尤其在新科技發展下,工會能否把握鳳凰重生的機遇?對此,《美國工廠》紀錄片未有提供答案,而UAW的罷工究竟在短期上及長遠而言是否有利員工,目前也難有定論。總之,勞資雙方既有同舟共濟的關係,彼此間亦存利益衝突的矛盾,兩者的合作與角力必將持續下去⋯⋯

相關文章︰通用汽車拒絕工會最新提議 罷工將持續惡化【瑞典模式】工會運動穩定社會 集體談判保障工人

上文節錄自第18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8日)《從《美國工廠》到「通用大罷工」 工會影響力江河日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