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理非對話.一】五大訴求 真的缺一不可?

撰文:黃奕霖
出版:更新:

為平息修訂《逃犯條例》引起的軒然大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周三(9月4日)提出包括撤回草案在內的「四大行動」,藉此為與社會各界對話提供基礎。然而,「對話」說來容易,實則困難重重。不少反修例者質疑特區政府的「溝通」旨在「分化、拖延」;而在「無大台」的現實下,不同光譜呼喊的「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是否仍存在程度不一的歧異?就此,《香港01》邀請兩位秉承不同原則的「和理非」進行對談——堅拒暴力的黃梓謙與堅拒「割席」的Kay,看似「殊途」卻又「同歸」的兩人, 對反修例浪潮從「抗爭」邁向「對話」有何異同看法?他們在「對話」中又激盪出什麼火花?

「如果你問我,我覺得我是『和理非』,但不單純只是『和理非』,我希望通過這過程看到更多東西。」對談一開始,兒童事務委員會及平等機會委員會委員黃梓謙便開宗明義表明,不希望自己被歸類為支持政府或示威者的任何一方,而是站在解決問題的角度,希望政府與示威者都能藉由反修例爭議所引發的危機有所反思——香港人究竟為何如此不滿?大家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反修例者都在喊五大訴求,但從我的角度看,『一個都不給』或『必須五個全給』都不是主流聲音,從0到5之間還有很多因素,又或者0到5的框架以外還有其他選項,這可能才是社會大多數。到底什麼是社會共識?這勢必要透過理性對話才能找出答案,而不是每天抗爭、勇武、群眾鬥群眾。」黃梓謙強調,當下的抗爭行動明顯不只針對《逃犯條例》本身,而是升級到另外一個課題;他還發現,每個反修例市民對各個訴求都有不同的優先次序,因此,若要釐清大家的想法,首先便要停止過激的抗爭方式,與極端激進示威者作出區隔。

黃梓謙認為,示威者對於爭取五大訴求是「『一個都不給』或『必須五個全給』都不是主流聲音,從0到5之間還有很多因素,又或者0到5的框架以外還有其他選項,這可能才是社會大多數」。(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但所謂「叫停過激抗爭」或是「與激進示威者做出區隔」,在不少反修例者看來,無疑是要求「和理非」與「勇武」割席。對於從來沒有參與任何勇武或衝擊行動的「和理非」Kay而言,她不認為自己有任何資格指導別人,什麼才是最好的抗爭方式。不過,Kay也不願意被簡單標籤,並以「欖球」比喻香港社會,認為支持兩極的人佔少數,「不能用一條線說你是支持政府或者支持示威者。我不需要把自己放在勇武或和理非的群體裡面,因為每個人對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只是普通市民,我憑什麼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所以別人必須聽我的?這也是所有政府或有權的人要問自己的,為什麼我想的會比別人好?每個人有自己的道德底線,我(行動)的底線是不能造成任何人身傷害,但別人可能不是,我為什麼能拿自己的標準去judge人家?」以「612衝擊立法會」為例,Kay說當時很多「和理非」都難以理解衝擊行為,但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開始反思——如果沒有前線的衝擊,條例很大機會已被掌握票數優勢的建制派強行通過。雖然她隱隱認為不應以成敗作為支持與否的因素,但這不禁使她質疑自己,是否不應堅持自己的手段才是最正確的?

Kay又引述一份據稱有「九萬名和理非參與的民間問卷」結果,表示有87%的和理非不願與勇武隔席,另有99%受訪者不滿意政府回應,她由此認為「和勇」不隔席的主因在於對政府的共同不滿。她說,執政者應該保持謙遜並自省,如果政府願意傾聽巿民聲音,今天就不至於有如此亂局。

Kay認為,很多「和理非」初時都難以理解612的衝擊行為,但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開始反思——如果沒有前線的衝擊,條例很大機會已被掌握票數優勢的建制派強行通過。(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事情發展至今,不可能有任何一方沒有犯錯,但示威者間由於共同的目標,已凝聚成為命運共同體,若僅因手段及方法上的不同,就認為彼此不是一條船上的人,我沒辦法說服自己。」Kay如此說道。

「對你而言,這場抗爭的目標是什麼?」黃梓謙饒富興趣地問。

「目標就是社會與政府的施政需要有根本上的改變,譬如說我們要有更多的民選議員、政制上有根本的改變……」

「其實就是五大訴求中的雙普選對吧?你剛才說與示威者間的目標是一致的,妳是指五大訴求全部一致,還是其中的雙普選對妳來說是一致呢?」黃梓謙緊接着追問。

Kay回應說,應該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也有必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但正如黃梓謙所言,每個人的優先次序不同,就她個人而言,雙普選是她最在意的部份。

Kay認為政府應該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圖為721民陣遊行,有遊行人士展示大幅獨立調查的標語。(資料圖片 / 余俊亮攝)

「所以如果真的坐下來問『和理非』,五大訴求是不是真的五個都必須要,最常聽到的回答就像妳說的『NO』,其實五個中哪些相對重要,哪些比較不重要,但如果我們每天都在高喊『五大訴求、缺一不可』,要怎樣才會知道哪些是大家比較着重的訴求呢?」黃梓謙說,民調顯示五大訴求中「撤回條例」跟「獨立調查委員會」支持度最高,但他自8月中開始舉辦的連場對話讓他發現,10個說支持獨立調查委員會的人,有10種成立的方案,因為每個人對於它的功能、組成、想要達到什麼效果,都有不同看法。

「所以目前的首要目標真的要『止亂』,如果我們每天都在打、在衝,大家如何對話?我們怎麼知道350萬,即以上過半數的香港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350萬人沒人能代表他們,只能用很多方法去對話才有可能了解。」黃梓謙補充,若先停止動亂再展開對話,有機會讓外國媒體能看到,在歷經三個月後,香港人仍有能力以對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有助提高香港的國際地位和認同。

對此,Kay則認為對話的前提是彼此之間能夠互信,但在目前的社會氛圍下,政府與市民之間早已產生極大裂痕,她質疑,在裂痕尚未修補之前,雙方又能如何開展對話?請繼續閱讀:【和理非對話.二】缺乏互信基礎 港府需先取信於民

相關文章︰【和理非對話.三】「無大台」與「不割席」 政府可以找誰談?

上文節錄自第17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9日)《從抗爭走向對話 香港人準備好了嗎?》。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