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回收】三色回收成效有限 源頭減廢是根本

撰文:林立勝
出版:更新:

三色分類回收桶推行多年,但這行之已久的廢物分類方式應否變更?2017年於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中,家居廢物每日高達6,040公噸,佔整體堆填垃圾的百分之四十一,家居垃圾應否細緻分類以回收再造?(此文章為塑膠回收系列報道五)

多年來,香港一直未有改變垃圾回收分類政策。(資料圖片/鄧倩螢攝)

若要追溯三色回收桶由來,可回溯至1998年政府推出《減少廢物綱要計劃》,當時食環署、康文署及漁護署等部門在全港各公眾地方、屋苑及學校設置廢物分類回收桶。

環保署於2005年延續計劃,在全港推行「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在樓宇每層及屋苑範圍增設廢物分類設施,方便居民在源頭將廢物分類,並增加可回收物料的種類,2007年的「廢物源頭分類計劃」,再擴展至工商業樓宇。

推動社區回收 配合市場需求

多年來,香港一直未有改變垃圾回收分類政策。直至近年,政府提倡「三紙兩膠」以外的垃圾分類,如收集膠袋、玻璃樽及即棄餐具等,市民可於「綠在區區」回收。但回收計劃目前只有七區投入服務,而且部份回收點亦不太方便居民。

減廢設施尚未完善,香港的廚餘分類回收率亦偏低。環保基金2011年7月推出「屋苑廚餘循環再造項目」,資助私人屋苑安裝現場廚餘處理設施,舉辦相關教育活動,並設立服務平台,為屋苑提供技術支援。環保基金批出35個「屋苑廚餘循環再造項目」,至今回收約2,000公噸廚餘。

據立法會資料顯示,2017年廚餘回收量為14,600公噸,惟只佔整體廚餘總量的1%。當局將於2022年在全港推行免費廚餘收集服務,可望提升廚餘回收率,但是,目前推展進程緩慢。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朱利民指出,三色回收桶具有一定效用,但長期未見進展,其他可回收物如慳電膽、充電池等,也是依靠社企推動回收項目,惟成效不大。

「環保觸覺」曾收到投訴,指清潔工人將回收物當成垃圾處理。圖為屋苑的回收設施。(資料圖片/鄧倩螢攝)

「環保觸覺」高級項目主任馬家寶認為,三色回收桶未能配合回收市場,她舉例內地回收市場收緊垃圾進口要求,需將塑膠變成原料,但三色回收桶未有細分不同塑膠,未能配合市場變化。「環保觸覺」亦收到不少投訴,例如清潔工人將回收物當成垃圾處理。馬家寶認為問題關鍵是香港現時沒有法律規管,只能透過市民、業主立案法團、物業管理公司監察。她建議擴建現有的垃圾站,並在站內增設廢物回收設施。

環保署回應指,當局為方便市民進行廢物分類回收,現時設有兩個流動社區回收項目、17間社區回收中心及50個收集站,當局亦計劃為社區的回收項目及回收中心提供恆常撥款資助。

此外,環境局已成立公共空間回收及垃圾收集設施改造督導委員會,負責檢視公共空間回收和垃圾收集設施的分布及設計,並提出改良建議。部份未有設置廢物分類設施的大廈,當局亦會提供支援。

另外,環境局與食環署正探討規劃新垃圾站,按個別項目的實際情況,考慮在站內提供更多空間及設施,以作初步回收及暫存回收物資。食環署將於洪水橋洪元路及洪平路交界興建六層高大樓,以重置洪水橋洪堤路垃圾站,環保署與食環署擬在大樓內設立社區回收中心,並已諮詢元朗區議會,冀落實計劃。

「環保觸覺」馬家寶認為,內地回收市場收緊垃圾進口要求,需將塑膠變成原料,但三色回收桶未有細分不同塑膠,未能配合市場變化。(黃舒慧攝)

環保署曾於2003年資助港島區的屋苑參與乾濕廢物分類回收試驗計劃,居民可把乾濕廢物分開處理,再交予回收商。環保署指出,當時收到的廢物量雖然有所增加,但處理物料的工序重複,而且成本高昂,收集過程中亦產生不少衛生問題。環保署表示,現行回收桶收集紙張、金屬及塑膠的分類回收方法,既方便市民,亦合乎成本效益,而且切合本地需要。

香港浸會大學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黃煥忠則持不同意見,他認為現時的三色分類回收根本難以在家居實行,「香港居住環境狹窄,已經好難做,如何在家放那麼多個垃圾桶。」

黃煥忠又表示,政府推動回收是有大方向,如垃圾徵費、廢物分類等措施,但當局並沒有考慮當中的可持續性,回收方面的法規、設施仍未完善,故回收率相對較低,「香港的回收設施主要是三色桶,綠在區區的回收量不多,教育意義多於實際效用。三色回收桶根本未能成為完整的回收系統,只是一個很短視的做法。」

黃煥忠建議家居垃圾可分為乾濕可回收物、不可分解及有毒廢物。雖然這種做法或會令不同類型的塑膠混在一起,但他認為,以現時分選機的技術尚可以處理,「家居垃圾並不需要分類紙罐樽,當然每家每戶進行細緻分類是好事,街上仍可設置三色回收桶,但兩者並沒有衝突。」

朱利民指現今社會着眼經濟,環境問題未必是首要,因此源頭減廢是處理都市固體垃圾問題的最佳方法,市民應減低日常生活中的過度消費,以免產品成為廢物。(李澤邦攝)

減少過度消費 免產品淪廢物

「環保人士始終只佔少數,必須考慮大多數人的心理狀況,所以,要有一個方法包容大多數人,令市民易於接受。」黃煥忠認為,回收廢物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要收集一定數量的廢料,若要增加回收量,必須從社會整體角度考慮。他坦言,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生活特性與習慣,如何鼓勵全民進行垃圾分類是首要考慮條件,長遠來說,當局必須推行一個更便捷的回收方法。

朱利民不認同香港能執行類似上海的強制垃圾分類措施,一來本港沒有相關的法規作規管,而且會引起巨大的社會紛爭。他認為回收政策應便利民眾,而非令市民覺得麻煩,建議當局可增設更多回收點,並設統一垃圾中心處理垃圾分類。朱利民指出,垃圾分類只是其中一步,仍需要回收商處理完成回收重用的後續部份。

朱利民重申,現今社會着眼經濟,環境問題未必是首要,因此源頭減廢是處理都市固體垃圾問題的最佳方法,市民應減低日常生活中的過度消費,以免產品成為廢物。

相關塑膠回收系列報道:【塑膠回收】民間「收膠」力量有限 港廢塑何去何從?【塑膠回收】廢膠數量不足 港回收廠商欠誘因投資【塑膠回收】生產者責任制 能否對症下藥?【塑膠回收】上海強制垃圾分類 社區須忍「陣痛」

上文節錄自第17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12日)《內地新政策治垃圾 港塑膠何去何從》專題報道中的《三色回收成效有限 源頭減廢是根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