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鄉社團.一】靠「蛇齋餅糭」連結同鄉社團能助政府穩定施政?

撰文:凌益琛
出版:更新:

香港人對「同鄉會」並不陌生,普遍認為他們被中共收編,不但是親中陣營的選舉機器,更不時就重大議題作聲勢浩大的政治動員,高調支持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傳統用來「聯結鄉情」的同鄉會,為何會被賦予政治功能?它們又如何影響香港的政治發展?依靠傳統統戰手法籠絡香港市民的同鄉社團,還能否有效把「愛國愛港」的「同鄉情誼」,轉化為「支持政府」的「維穩力量」?

7月20日,「守護香港大聯盟」及「保公義撐修例大聯盟」發起添馬公園撐警集會,大會聲稱有31.6萬人參與,警方指高峰期有10.5萬人。記者現場所見,出席者多為長者,當中有部份攜家帶眷,有的撐着雨傘、拿着傳單緊跟領隊,有的士氣高昂、揮舞國旗、豎起拇指。放眼望去,盡是鮮艷的紅色旗幟及告示牌,上面用偌大的字體印着「香港柳州同鄉會」、「香港海南社團同鄉會」、「香港東莞石碣同鄉會」等等。這是自《逃犯條例》修訂爭議以來,建制陣營發起的第二次撐警集會,而大大小小的同鄉會,無疑是這類集會的中流砥柱。

事實上,1997年香港回歸後,同鄉社團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截至2017年,根據《社團條例》(第151章)成立的同鄉會有305個;它們不隸屬政府機構,也沒有政府資助,但影響力不容小覷,既是建制陣營的堅實選舉力量,更頻頻在重大政治議題上作聲勢浩大的動員,被視為當局的維穩夥伴。

以2014年的佔領運動為例,由1,528個團體組成的「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曾發動140萬人聯署,當中參與的同鄉會就有逾300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反修例浪潮期間,「撐修例大聯盟」只收集了逾80萬人聯署,參與的同鄉組織更銳減至不足50個。

在建制陣營發起的「撐警集會」中,大大小小 的同鄉會是其中的中流砥柱。(高仲明攝)

這不禁引人深思,同鄉會的政治動員能力大不如前了嗎?以「蛇齋餅糭」等傳統統戰手段籠絡民眾的它們,是否已經未能有效地把模糊的「愛國愛港」的「同鄉情誼」,轉化為實際的「支持政府」的「維穩力量」?—探究這些問題之前,還得先了解兩大背景—本為「聯結鄉情」而產生的同鄉會(見另稿),為何會被賦予政治功能?它們又如何影響香港的政治發展?

七一遊行成定位分水嶺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玉惜等所著的學術論文《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客籍社團「再華化」研究》,以同鄉會為首的政治力量的崛起,與2003年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爭議有關。該研究指出,香港回歸後實施「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擴大了人們對參與政府管治的期望,然而,不協調的體制無法完全疏導人們的政治不滿,加上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疫情對社會民生的衝擊,觸發逾50萬人在當年的七一上街反對23條立法,壯大了公民社會的力量,也催生了有別於傳統的親中政商精英聯盟、建基於同鄉會的社會力量的出現,並與之對壘。

研究又認為,中國政府是同鄉社團崛起的推手,因為當局擔心激進的政治訴求會影響社會穩定,故認定必須建立另一股親建制的社會力量以資抗衡;而選擇同鄉會作為「管治夥伴」,是因為政府向來與社團關係緊密,而社團又具備以地緣關係連結、擁有龐大社會網絡、設有地區辦事處等有利動員的社會基礎,所以當局重整同鄉社團為愛國愛港社團。

本身是全國政協常委的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榮譽顧問周安達源,有超過40年的同鄉社團工作經驗。他曾撰寫《關於做好香港同鄉社團幾個基本問題的思考》一文,直接以「實現香港的『人心回歸』、改變香港的政治生態」概括同鄉會的政治作用,更提出「我們深感同鄉社團單靠樸素的愛國愛鄉的感情還不夠,我們必須把這種感情昇華為自覺的愛國主義行動」。

同鄉社團頻頻在重大政治議題上作聲勢浩大的動 員,被視為當局的「維穩夥伴」。(梁鵬威攝)

什麼是「自覺的愛國主義行動」?根據《香港社團理論與實務》一書,除了參與選舉、支持建制代表之外,還包括在重大議題上發起遊行及聯署等集體行動,以凝聚親中力量,形成支持政府的輿論。以香港福建社團聯會為例,該會在回歸前兩個月成立,當時只有5個閩籍社團,發展至今年7月已有246個團體會員,凝聚逾百萬閩籍鄉親。有份編著《香港社團理論與實務》的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韓成科,就曾形容該會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贏」的強大力量,為捍衛「一國兩制」發出「正義之聲」。

然而,如此龐大規模的同鄉組織,在香港的客觀輿論中並不佔好評。上述莊玉惜等人的論文認為,社團是與中國政府建立關係的平台,但社團領導人利用該平台,以「聯繫鄉誼」為名、輔以「蛇齋餅糭」等物質利誘會員支持港府施政及建制陣營,藉此換取中央政府的政治經濟利益。

外界質疑,被動員出席同鄉會活動的鄉親,未必理解活動的意義。(梁鵬威攝)

另外,由於同鄉會經常無視整體社會聲音,一面倒支持特區政府,故不時被傳媒形容為「盲從」或「淪為中國政府工具」,變相收窄了社團的政治光譜,明顯有礙社團作為政府和民間的溝通橋樑,未能有效發揮凝聚民間軟實力的作用。

2014年建制發起「反佔中」大遊行,期間遭傳媒揭發有人向遊行人士派發車馬費並提供酒樓午餐。及後,文化評論員梁文道撰文諷刺「蛇齋餅糭」並非一道香港名菜,而是一套只在香港才有的奇特食物組合,因為「自古以來,為了穩定人心,體制一向要給人民提供『麵包與馬戲』,不只飽肚,而且娛樂。好比這麼多年來的『慶回歸』集會,參加者除了享受『蛇齋餅糭』,還可以觀賞歌舞表演,真正實踐了古人『麵包與馬戲』的智慧。這種集會和遊行與『蛇齋餅糭』的結合,恰如其分地點出了一切威權的本質:跟着我走,我就會餵飽你。」

在如此固化又負面的形象下,同鄉社團又能否有效地把模糊的「愛國愛港」的「同鄉情誼」,轉化為有效的「支持政府」的「維穩力量」呢?

繼續閱讀︰中聯辦助力? 同鄉會增添政治統戰功能

相關文章︰同鄉會早期認受性較高 串連海內外鄉親從聯結鄉情到政治動員 同鄉會是怎樣煉成的?

上文節錄自第17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12日)《靠「蛇齋餅糭」連結同鄉社團能助政府穩定施政?》。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