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赴台個人遊】兩岸別相互指摘 台灣須提實際政策
上周三(7月31日)下午,突然傳出一件震動兩岸的大事—大陸全面暫停陸客赴台自由行。輿論震驚的原因是,過去縱使兩岸關係再差,兩岸經貿往來該做的還是會做,大陸並未因為政治上的冷凍,就傷及台灣基層百姓的利益,所以人們第一時間認為「按照慣例,應該不會如此」,但顯然中共已經認為,現在的兩岸情勢已經不同於前幾次台灣大選。
大陸相關單位已證實了暫停自由行的消息,說是「鑑於當前兩岸關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47個自由行城市都會暫停核發通行證。言猶在耳,立刻傳出大陸將有第二波限縮陸客赴台措施,大陸各省份旅遊局正召開會議,部份省份的團客配額將直接「砍半」,每月可赴台的團客數剩不到500人。有消息稱相關措施於上周五(8月2日)起陸續公布,但可能未出一紙公文昭告天下,而是對內向各旅行業者發出通知。
上述消息在兩岸三地輿論發酵,最初爆出大陸暫停陸客赴台自由行的消息時,不少台灣專家都表示「不太可能」,有學者說,過去也曾傳出這種消息,結果最後的說法僅是「紙張不足」;有學者表示,這會大大損害大陸的形象,並不划算。
自然,台灣陸委會與大陸國台辦相互指摘,陸委會指摘大陸片面破壞兩岸協議,國台辦則指摘蔡英文政府使兩岸關係走到今天的局面。
大陸牌多 台灣缺牌
要探討這個議題,首先需要放下撒氣式的心態。政治上的博弈從來不講情面,你有哪些牌、我有哪些牌、在牌局上能走哪一步,都經過謹慎評估。民間可以有情緒,但若政府不思解決,反而利用這股情緒,那將給老百姓造成更嚴峻的打擊。
現在兩岸的牌局是,大陸的牌多,台灣能出的牌相對少。當前台灣政府若不解決兩岸問題,只可由兩處入手,其一是補貼台灣人民、鼓勵台灣人民多在境內旅遊;其二是以東南亞、日韓等旅客填補陸客的缺失。而蔡政府過去幾年確實是這麼做。
近年,陸客赴台人數明顯下滑,東南亞各國旅客往台人數卻顯著上升,但為何台灣觀光業者還在喊苦?今年3月,台灣《工商時報》報道指,訪台陸客人數連續三年下滑,僅剩不到270萬人次,東南亞國家旅客則連續三年上升,已佔到台總人次22%,成為第二大來源,逼近陸客(24%),但消費額僅為陸客的五分之二。大陸旅客確實對台灣觀光產業有助益,蔡英文政府任內一些觀光業者喊苦,並不是瞎喊。
當前大陸赴台旅客中,自由行已經超過團客,故今次大陸暫停陸客自由行,基本上會對台灣航空、飯店住宿、包車出租車行業、餐飲導遊等帶來影響。在兩岸罵戰中,台灣人第一時間會問「北京為何如此」?是受香港示威浪潮的外溢效應?還是因為選舉到了?若是前者,為何不限制大陸人赴港?若為選舉,為何過去大選並沒有如此?
北京在想什麼
兩岸航線佔大陸航空公司的營收比例極低,台灣又有超過100萬人在大陸,故台灣很難祭出「抵制台灣旅客赴陸」的措施。直白地說,暫停赴台自由行對大陸來說並無損傷。而大陸選在這時出手,當然不是為了香港的示威浪潮或其他原因,而是因為當前兩岸關係與過去的情況完全不同。
為何過去台灣大選期間大陸並未這麼做?首先,且不說大陸民眾近期對於台灣「我把你當同胞,你把我當錢包」的反感,蔡英文政府在祭出「共諜」、「中共代理人」等說法時,並未顧及到兩岸產業的緊密連結,只是不斷強化台灣人在政治上對於中國大陸(或中共)的天然牴觸,並屢次表示「陸客赴台人數增加」、「陸客赴台人數無影響」等,以安撫台灣基層百姓。
民進黨政府知曉兩岸經濟連結之緊密,但只挑自己有利的部份,不斷強化另一面「政治中國」的可怕,不論是「反中媒」或是想推行的「中共代理人法」,都將這種意識形態直接落實到實際的立法。當蔡英文政府真正走向「對抗中國」的路線,很難要求大陸在台灣大選到來之際裝作沒看見、該賺錢的繼續賺錢。
其二,大陸出這張牌,自然料想到台灣會分成兩派,一派是痛罵、在網上表態,另一派是雖不滿但無奈的相關產業百姓,要默默吞下苦果。台灣總統蔡英文順勢「撿到槍」,高雄市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跟着猛打蔡英文「對基層百姓不利」,這些都在中共預想中。
關鍵是,台灣民意究竟如何選擇,是選擇蔡英文的全面對抗?還是韓國瑜的庶民經濟?這個決定會影響到未來的兩岸關係。可以說,大陸是故意藉着台灣「反中」的力,順勢推了台灣人一把,讓民眾在大選上做個選擇。經濟民生與意識形態,現在不只是台灣藍綠政黨在玩,中國大陸也已經介入,就是在逼問台灣社會─未來是否要全面對抗?
其三,綜合以上兩大點來看,叫停自由行、限制團客,或許只是個開始。台灣政府在過去三年多已擺出姿態,如今,大陸政府也擺出姿態,要打要和,隨時奉陪。
如何應對 取決於台灣
大陸此牌確實打散了民進黨原先的規劃。倘若蔡英文政府認為,現在網絡輿論一面倒都說「陸客不來最好」所以沒事,那就錯估了形勢。此次暫停陸客來台自由行的打擊面非常廣,台灣特色觀光體驗、特色民宿等,都是自由行陸客喜愛的,這直接影響到基層百姓的收入,而非那些大型旅遊業者。大陸不但在對民進黨喊話,更是對台灣百姓喊話,直接展示了兩岸冷凍後百姓生計問題。這顆石子投下去,在台灣選舉中確實激盪起漣漪。
大陸過去的策略是「只打擊蔡政府」,並未打擊台灣人,台灣百姓也習慣於「經濟上熱絡交流,政治上反中」,如今直接傷到基層。這次是擋觀光,下次會否擋農漁產品?
此次對基層百姓所造成的衝擊,並不是網絡上那種「不來最好」的輿論可以反映的。更多的人,在投票那一刻都是權衡自身利益。
所以,民進黨此次的表態未有輕忽,台灣觀光局長謹慎稱「旅遊不應該有政治考量,仍希望持續開放交流,觀光局也才剛知道此事,需要沉澱一下,團客部份也希望旅行社繼續努力。」蔡英文也表示,期望觀光別受到政治影響。台灣各觀光協會亦紛紛表示寒冬將至,期望政府拯救。
觀光不與政治掛鈎,這是哄小孩子的話,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是2011年開始,從北京、上海、廈門開始試點,而後一批批逐步開放,直到2015年已有47個城市開放赴台自由行。開放陸客赴台,本就是為了刺激金融海嘯後台灣疲軟的經濟。這就跟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衞生大會一樣,都是基於國民黨任內與大陸的政治共識而形成的。
既然中共已出這張牌,台灣政府也如臨大敵,第一時間就祭出了旅遊補助,期望帶動本土旅遊市場。然而台灣人數畢竟有限,過去又因為大陸旅客增長,基層旅遊業蓬勃發展,要一下子逼部份人轉型不切實際。選舉不到半年就到了,對受影響的民眾而言,轉型恐怕還沒有換政黨來得快。這次是限旅遊,下次是否會限制其他的?大陸出手會不會使基層百姓因為生計問題「不敢投民進黨」,這是民進黨此刻緊張的。
沒實際政策難解問題
與此同時,已經走到這一步的蔡英文政府也很難回頭,坦承在兩岸關係上思慮不夠周全。蔡英文所能做的,是說服老百姓2020年以後不會「地動山搖」,但這不是喊幾句「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就能做到,而是須提出實際政策。
對於中國大陸強勢主導的局面,台灣社會多有不滿,但不滿的同時其實台灣人民也清楚,這是這個時代必然發生的。反抗是必然,部份妥協也是必然,如同過去幾年台灣娛樂圈、遊戲產業等默默接受了「華人最大市場」的遊戲規則。
中國崛起後,中美貿易戰的發生就是必然;同理,當台灣人的獨立意識對上中共的「民族復興」,在台灣社會造成的衝撞糾纏也是必然。所以,政府的角色格外重要,在其中需要掌握好自己的牌,思考能怎麼在中美之間遊刃有餘,如何安撫社會情緒及顧及百姓利益。誰都懂得指摘,但這解決不了問題。若政府一味指摘而未有解決方法,時間一久,人民只會問─我也會罵,選你幹嘛?
上文節錄自第17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5日)《暫停陸客自由行 兩岸別相互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