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殖香港到中國香港 年輕人心中的香港變了什麼?

撰文:黃奕霖
出版:更新:

「香港變了,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這說法聽起來既不陌生,也不新鮮,從諸多社會變遷的角度觀察,香港確實變了。家庭入息中位數比起2003年增加了75%,樓價增加了400%;醫療技術與水平愈來愈先進,去公立醫院輪候的時間卻愈來愈長;由內地來的觀光客變多了,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跌了—不論是社會或是人心,香港早已跟以前不一樣了。但近期讓港人再度憤然喊出「香港變了」的原因,卻源於政府強行修訂《逃犯條例》的爭議;那些在街頭怒吼的,更多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甚至有中學生直指,「大家感受到香港愈來愈唔似(以前的)香港」。這不禁讓人好奇,在年輕人心目中,「以前的香港」究竟指的是什麼時候?那時的香港在他們心裏又是何種模樣?

「如果要說年輕人最緬懷的時期,應該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吧(下同),那時港產片很蓬勃,大家都會看—警匪片、周潤發、周星馳。那是經濟騰飛的時代,我們對香港美好的想像應該就是那時候。」25歲的Kevin與Taurus對香港歷史有濃厚興趣,兩人在Facebook經營研究香港歷史的粉絲專頁,致力喚起大眾關注香港歷史和文化。雖然只經歷過兩三年的英國殖民,但基於對歷史的見解,他們認為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或許是年輕人心中最輝煌的。

八十年代初,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會談時,強硬表明「主權問題沒有迴旋餘地」,但亦表示「香港現行的政治、經濟制度,甚至大部份法律都可以保留」;至1984年,雙方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按Taurus的理解,香港前途問題塵埃落定後,港英政府積極推動民主化—社會可以討論選舉,港府也逐漸接受民主派訴求,兩者之間有一定良性互動—對他來說,這些都是現在愈來愈看不到的。

中國總理趙紫陽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分別代表中英兩國,於1984年12月簽署聯合聲明,確定香港會在1997年回歸中國。(資料圖片)

香港前途確定港英政府開啟政制改革

「九十年代的立法局跟現在一樣,一半是直接選舉,一半是功能組別,但選民基礎已擴大到幾乎每個人都能投票;被指違反人權的《公安條例》也被廢除;儘管港督仍由英國委派而來,但代議民主的自由度,已達致香港開埠以來的高點。」Taurus說。

彼時,港英政府開啟了連串政制改革。1984年,當局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翌年舉行首次立法局間接選舉;1991年舉行第一次立法局地區直選選出18名議員,其餘42個議席則經功能組別間接選舉及港督委任產生;到1992年,時任港督彭定康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政改方案,包括取消所有委任議席、所有在職人士都可一人一票選出功能議席代表等等,該方案獲民主派強力支持,順利在1995年立法局選舉中落實。

當時的政改確實促使香港人的政治參與程度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該方案亦引起中方強烈不滿,斥其違反英國在《中英聯合聲明》中的承諾,在雙方未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單方面公布重大改革方案,時任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魯平更痛斥彭定康為「千古罪人」。也因此,至香港回歸後,中國放棄原定由末屆立法局議員全數過渡成為特區首屆立法會議員的「直通車」安排,另行成立臨時立法會,一一否決立法局於1995年至1997年通過的法例,包括把單議席單票制的立法會選舉制度,改為比例代表制。

前港督彭定康一手推動的政改方案引起中方強烈不滿,,時任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魯平更痛斥彭定康為「千古罪人」。圖為彭定康早前在港大演講。(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臨立會不只重立《公安條例》,連議會選舉方式也回到1992年,用公司、工會的票去選功能組別。從『過渡』那一刻開始,香港民主選舉制度就倒退了,直到現在的立法會,依然不具港英時期1995年立法局的廣泛代表性。」Kevin嘆道,無論是當年選舉制度的改變,還是今日DQ事件(取消議員資格)的出現,都從根本上改變了港人的選舉權利,可見民主進程倒退。

用Kevin和Taurus的話來講,港英政府的連串政制改革,令香港人對政治參與有了想像和抱負,但特區政府的政改停滯及民主倒退,則令港人產生「內地阻礙香港的民主進程」的不滿與埋怨。這個為臨近1997年而作、不完全的改革,給予港人無限想像,令港人以為往後的日子會繼續急速民主化。對此,1992年出生的博客項敦榮,則對港英時代後期的民主進展有另一角度的詮釋。請繼續閱讀:港英時期更民主? 博客:回歸後政制比較進步

上文節錄自第17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9日)《從英殖香港到中國香港 年輕人心中的香港變了什麼?》。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