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瘋傳 「後真相時代」挑戰官方權威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名為「冷山」的Twitter用戶早前傳播「三峽大壩變形」的相關消息。(網絡圖片)

事情前因後果很簡單。7月2日,長江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局樞紐運行部主任專業師曹毅表示,用户看到的Google衞星圖並非衞星直接拍攝,而是經過一系列演算法處理形成,由於Google地圖和中國地圖的某些演算法不同,因此顯示某些場景出現偏差。曹毅還説,Google地圖顯示的三峽片區的地形,經常會出現不準確的地方,因為「座標被處理過」。

據內地《澎湃新聞》報道,根據另一位衞星遙感專家分析,從Google地圖上看到的衞星圖片,是通過拍攝的多張圖片,結合地理座標等資訊,經過拼接修正後生成的。國外公司通常不掌握中國的重要地理座標資料,因此修正後的圖片就會不準確,視覺效果上可能發生變形。

「當娛樂新聞看了。」曹毅用一句話簡單總結他和同事們的觀感,他本人每天都在三峽大壩工作,如果真的出現肉眼可見的變形,肯定會被發現:「大壩出現一條裂縫都是重大隱患,如果出現這麼大變形那還得了?」

造謠成本低 闢謠成本高

對於衞星遙感專家和業內人士而言,「變形潰壩」一説可能不值一駁,不過社會大眾不一定具備工程科學知識,傳媒亦有可能疏於判斷事件真確與否,導致坊間造謠成本低,闢謠成本高。

所謂「造謠成本低」,意指在「後真相年代」,人們質疑官方資訊以至普通常識,有意無意間選擇自己所偏好的資訊,而互聯網科技則助長這種心理趨勢。首先,互聯網資訊經常未經核實,彈指之間就可以傳遍全世界,觸發輿論風暴,其次是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太過貼心」,往往只按用家的情感偏好,過濾和供應相關資訊,結果之一是反覆加深偏見,挑起不理智的恐懼和憤怒。

綜觀是次三峽「變形潰壩」風波,「冷山」輕而易舉地搜尋出兩張衞星圖,利用「同框效應」作未經核實的對比,驟眼看來好像證據確鑿,即使不去猜度造謠者的用心,造成的實際效果確是引導網民在缺乏驗證之下,質疑大壩的安全度。由於事涉以億計人命,而三峽大壩又是爭議不絕的明星工程,網民和傳媒儘管不會全盤相信,也不得不「認同」,不管是作為「頭條新聞」抑或「八卦新聞」傳播,都有「新聞價值」可言。

為反駁謠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調動高分六號衞星實地查看三峽大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至於「闢謠成本」高,意指在「後真相時代」,相比有機自發的網絡病毒式傳播,受影響的機關一般反應相對較慢,並且難以立刻準確抓住輿論要點,有系統而有效地把謠言連根拔起。

有港媒評論指,三峽「變形潰壩」的謠言之所以能掀起風波,是因為內地當局反應「前後不一」,引發「公關災難」,致令流言蜚語如雪球般愈滾愈大,一發不可收拾。雖然這種講法有一定道理,但這場風波也不能全怪在當局頭上,同時要認識到應對流言的難處。

「變形潰壩」的謠言自7月1日流傳,三峽集團於2日派出專人詳盡解釋,繼而有內地各大傳媒長篇大論去闢謠,例如《環球時報》於4日開宗明義以「反華份子拿三峽大壩搞事」為題,指斥大壩變形之説是「一則極度弱智的謠言」,並且詳盡貼出多張Google衞星圖,指出三峽大壩「變形」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多年前已經由於數據拼合調整問題,出現各式各樣有偏差的形狀。

起初官方回應強勁而有力,謠言看似不再存在炒作空間,不過世事難料。就在《環時》炮轟「反華份子」一日之後,湖北宜昌三峽大瀑布風景區有限公司於5日宣佈,由於「上游建設施工」,「現進入截流階段」,「導致瀑布斷流」,景區自6日起暫停營業一星期,至上週六(7月13日)為止,確實恢復營業時間仍有待公佈。

管理景區的公司以「上游工程」輕輕一筆帶過暫停營業的原因,對於近日的流言蜚語缺乏敏感度,給予外界的觀感是官方恍如口頭上嚴詞否認,行動上卻似有所隱瞞,變相催生更多陰謀論。

三峽大瀑布景區上游建設施工,導致瀑布斷流,結果催生更多陰謀論。(網絡圖片)

各機關缺乏溝通和敏感度

由此可見,個別官方機關缺乏互相溝通,在瞬息萬變的輿論環境中,有時會誤觸陷阱,滋長和擴散謠言。例如三峽集團本來已逐步闢謠,降低假新聞的殺傷力,然而在三峽景區宣佈停業後,當該集團於6日進一步澄清,指大壩現狀「符合重力壩變形規律」,「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這一輪補充卻疑似「好心做壞事」,消息反而被傳媒大肆炒作,拿來作大壩「變形」的官方證據,同時影射當局講法「前後不一」。

三峽集團的本意是為求精確,講解點明建築科學所定義的「變形」屬於正常輕微位移,但未顧及到傳媒已搶先定義「變形」二字是特指Google衞星圖所見的「壩體扭曲」現象。其次,該集團一開始針對地圖製成方式作澄清,未有抓住「變形」二字搶先解畫,錯失先機後再作補充,結果卻是愈描愈黑,真相愈辯愈不明。

不過這些波折也不能全怪在官方頭上,「彈性變形」的定義在《新京報》報道原文非常清晰,意指壩體「受水位和温度影響呈週期性變化」,出現正常的極小幅度位移。部份傳媒一則未有完整闡述「彈性變形」的定義,二則未有引用原文所載的位移數據,表明以毫米計的移動幅度根本不會危害大壩結構,盲目抽出「變形」二字大造文章,有斷章取義之嫌。

上述情況還未算是「公關災難」,充其量只可批評各機構之間欠缺溝通,未有充足估計輿情反應。在這一場小風波中,相信只有極少數人會認真看待涉事流言,擔憂三峽大壩決堤,至於拿來説事的人,也是抱着譏諷取笑「中國製造」的心態,挖苦幾句而已。不過,這樣一則流言「居然還被人『進口』到了境內的微博上」,促使官方大費周章去闢謠,可不是純粹「反華份子」搞事所得解釋。

長江三峽大壩興建前後均有極大反對聲浪。(視覺中國)

屢禁負面消息自招嫌疑

三峽大壩自構思之初已爭議不絕,興建前後均有極大反對聲浪,中共亦容許黨內外作有限度辯論。1992年全國人大表決建設議案,贊成票「竟然」只佔總數票三分之二左右,迄今仍是歷來得票率最低的獲通過議案。在這歷史背景下,社會如今仍質疑,三峽大壩的經濟效益能否抵銷生態成本,其建設品質能否抵禦自然力量和軍事攻擊,周邊地震頻繁是否與大壩有關。雖然當局多年來反覆解説,但擔心憂慮仍揮之不去,才令流言有機可乘,可見釋疑工作仍有待加強。

其實,不論是否身處「後真相時代」,謠言的威力從來都只在於「可能是真的」,單是這可能性就足以挑動情緒,大眾輕則以傳播自己也半信半疑的資訊來抒發內心感受,重則以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的心態,視謠言為挑戰官方權威的基礎,於是陰謀論轉化為政治行動。無論官方如何論證大壩功能卓絕,有效防汛和發電,品質足以抵禦核攻擊,而大壩自身絕無可能引發2008年汶川大地震,只要大眾的心結一日不解,謠言風波就會持續發生。

坦白説,這個「心結」未必直接關乎大壩品質和功能,大眾有可能通過傳播謠言,表達對箇中貪腐醜聞的不滿,進而牽連中國政府的整體公信力。自2006年主體工程竣工起,三峽大壩後續工程的腐敗新聞不絕,例如2014年初,中共中央巡視組透露,工程招投標每年總規模至少在100億元人民幣以上,存在黑箱操作、分包及親友插手工程建設等問題。

當年3月下旬,三峽總公司董事長曹廣晶與總經理陳飛同時被免職,然而之後兩人卻「安全着陸」,分任湖北、湖南副省長,引來些許責難和諷刺。

總而言之,三峽大壩工程早就背上「歷史包袱」,運作過程中衍生腐敗問題,經官方和傳媒多次曝光,依然未能根治之餘,甚至未有主事幹部需問責交代,各類爭議都被強行壓制。有未解決的爭議又不容討論,有官方承認的不公卻無從追究,無怪乎三峽問題會成為謠言傳播的温牀,成為民眾宣洩不滿的渠道。

上文刊載於第17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15日)〈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瘋傳 「後真相時代」挑戰官方權威〉。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閲周報,閲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