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打擊deepfakes無法可依 先向社交媒體開戰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今年5月,一條影片在美國的社交媒體上瘋傳,僅在Facebook就錄得數百萬人次觀看,連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私人律師朱利亞尼(Rudolph W. Guliani)也急不及待在Twitter轉發。影片中,正在演講的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說話結巴,咬字含糊,情況引人質疑。原來這條影片經過刻意篡改。美國明年將會舉行總統大選,今次事件再次敲響了假新聞可能左右選舉的警號,尤其是使用人工智能(AI)、更為像真的「深度造假」(deepfake)影片日益容易製作。一方面,科學家正努力研發各種辨識deepfake的技術;但另一方面,當社交媒體拒絕負起責任刪除該條影片,以現時法例卻對之無可奈何。

Schiff (Getty Images)

Facebook拒絕刪除佩洛西那段假影片,並把判斷真相責任轉嫁到用戶。難怪美國眾議院特別情報委員會主席希夫(Adam Schiff),在上月召開的聽證會上說:「社交媒體公司要在現時制訂政策,保護用戶免受這種假消息所害,而不是在2021年、deepfake污染了2020年選舉後,到那時將會太遲。」因此,聽證會甫開始,他就挑戰現時各社交平台在《通訊規範法案》(CDA)第230條下可享有的免責權利,詢問專家小組國會應否修改該法例。

現時,社交媒體公司毋須為第三方使用者的言行負法律責任。馬里蘭大學法律系教授Danielle Citron建議美國國會修例,以強制社交媒體公司在法律上協調內容:「應把聯邦免責修改為只在有合理協調行為下免責,而非現時就像有自由通行證一樣。現行對第230條的解釋,令社交平台毫無誘因處理具破壞性的deepfake內容。」專家們也建議,可認證影片源頭、要求平台分類並下架假影片,以及優先處理那些已開始瘋傳的假影片。

Citron(Getty Images)

但有論者認為Facebook需要走得更遠。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與國際事務助教Henry Farrell在2017年曾批評,Facebook不可能保持中立,是時候摒棄這種思維:「若Facebook及其他公司想有效打擊假新聞,他們需要採取明確的政治立場,充分意識到他們有責任防止散播明顯錯誤的消息,同時繼續允許用戶就沒有明顯違背事實的事情,表達各自的意見。」

打假片無法可依

更確切的是,現時美國沒有專門處理deepfake的法例,但有一些議員正嘗試改變這情況。去年12月,共和黨內布拉斯加州參議員薩斯(Ben Sasse)提出法案,倡議任何「惡意」製造及發布deepfake的人均犯刑事罪行。

有論者認為,要打擊deepfakes,社交媒體不可再故作中立。(Getty Images)

民主黨紐約州第9區眾議員克拉克(Yvette Clarke)上月亦提出法案,當中包括強制deepfake創造者以某種識別方式(例如水印),以清楚識別該影片是虛假的;敦促社交媒體公司直接在平台上建立更好的偵測機制;又要求訂立罰則,例如罰款甚至監禁,以懲治惡意製造deepfake損害個人或國家安全的違規者;法案更特別引入法律追溯機制,讓因合成媒體而致名聲受損的人追討。

雖然各種立法嘗試都無功而還,但上月中的聽證會或許顯示,隨着大選愈來愈近,國會議員不得不認真處理deepfake的威脅。

在這場打擊deepfake的戰役上,大眾和社交媒體用戶又可做什麼?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呂思偉雖說「已回不去了,潘朵拉的盒子已打開了」,但他同時表示,只要大眾肯停下來想一想,再看一次片段,就可以判斷很多影片是假的。他又呼籲:「我們都是這網絡生態的一部份,消費的同時也產生訊息,所以必須做好本份,以保持這個生態健康。」

相關文章:

社交媒體卸責 如何打擊deepfakes?

deepfakes淪為政界新武器 或成美國大選隱憂?製法容易上手 deepfakes層出不窮分辨deepfakes:軍備不對等的攻防戰

上文節錄自第16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日)《立法滯後社交媒體卸責》。

其他Deepfakes及人工智能文章:

Deepfake假得迫真 深度造假模糊真相什麼才可信?防偽研發競賽展開 單靠科技足以打擊深度造假?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