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之苦】青年打破現實局限 在初創窄縫中求生
現實條件限制了青年發展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亦有人不甘於只吃「麵包」,堅持在生活窄縫中闖出一片天。有藝術才能的青年只能在窄縫中利用公餘時間發展興趣,盼能闖出一片天;還有不少青年仍在創業路途上匍匐前進。90後業餘插畫師Phoebe,大學修讀工程時已對繪畫有濃厚興趣,雖然畢業後即投身工程行業,不久又因緣際會踏足IT工作,但始終對藝術創作念念不忘,公餘期間積極創作插畫「紅鼻子森林」,希望將快樂訊息用簡單的圖像傳遞給讀者,之後參加角色設計比賽獲得優異獎,更堅定了她對藝術創作的想像,目標是憑藉她的插畫創作走上屬於自己的創業路。(此文章為四代人之苦系列報道三)
承接上文:【四代人之苦】青年商學院畢業 為「麵包」棄商投身政府工
由於插畫收入不穩定,Phoebe在家庭經濟壓力下,難以辭去現時的正職,惟有每日盡量抽時間創作,但始終時間及精力有限,未能全身投入文創工作。她不諱言,這條公餘創業路很難走。她說,找廠家製作生產、安排運輸存放、尋找推銷平台及合作夥伴,每一環節也需要大量時間金錢,很消耗精神體力,繼而影響創作意念,窒礙了新產品的誕生。
有志於文創產業的年輕人,尚要面對資金難題。Phoebe表示,如想把創作化為多元化產品,最難克服的是資金和存放空間的問題,例如紙製印刷品的起訂數是五百至一千個,這些步驟已經需要一筆資金,而即使解決了製作費問題,也沒有空間可擺放產品。她曾想過租舖,以增加銷售和接觸更多客戶,但昂貴租金又讓她卻步。
投身文創的年輕人需要「開源」,尋找地方售賣自己的產品,雖然近年多了手作市集,在Phoebe眼中又是「好睇唔好食」。她解釋,由於市集舉行次數不固定,年輕文創者難以靠它生存,「參加這類手作市集每日租金約900元,賣首飾、奢侈品還可以有少許利潤,但賣手作製品如明信片、插畫等,最多只能打個和。」所以Phoebe說她參加手作市集,目的是讓更多人認識她的作品,並非奢望賺錢。
Phoebe曾到台灣舉辦畫展,體會到當地的文創藝術氛圍遠勝香港,可以讓藝術工作者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她指出,台灣的公司樂於採用文創方式宣傳產品或服務,政府亦會設立各類文創區以匯聚有志藝術創作的年輕人。反觀香港,政府營造文創發展條件的力度明顯不足,人流暢旺的大型商場又少有願意劃出主題區,供文創長期發展,僅靠個別慈善或公營機構支持的文創計劃,難以產生有利於文創藝術發展的氛圍。Phoebe認為,政府應擔當中介人角色,設立大型文創平台和活動,以匯聚人才和提升年輕藝術工作者知名度。
Phoebe的拍檔黃永駿,正職也是IT人,負責為Phoebe的產品宣傳和聯繫工作。他也表示,年輕人投身文創行業,最需要的是不同的銷售平台,以開拓客源及提高知名度,可是香港現時卻缺乏類似的大型平台。他曾經製作關於初創企業的電台節目,邀請不同嘉賓分享心得,希望藉此連結更多於各行各業有志或成功初創的年輕人。黃永駿指出,香港的創業氣氛仍未成熟,需要有中介角色連結初創公司、創作人,從而令各人能夠互相支援,形成初創的安全網。
雖然Phoebe沒有修讀過設計或美術等科目,而且大學修讀的課程也與現時工作不太相關,但她認為大學證書只是職場門檻,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願意投放精力及時間去「追夢」。Phoebe強調,不要因為過去的選科決定而限制自己的發展,每條道路都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
初創路途仍在摸索
29歲的翁德建受白手興家的父母薰陶,自小嚮往創業的刺激和滿足感,他兩年前付諸行動,放棄銀行業的穩定環境和高薪厚職,創辦香港首個跨境巴士網上搜尋平台「GO巴出行」,方便乘客網上查詢路線、班次資料、即時購買二維碼電子車票等。平台獲得香港科技園創業培育計劃和多名天使投資者的資金支持。平台雖然有資金支援,但並不是代表所有事一帆風順,他至今仍在這條初創道路中摸索。
翁德建坦言,在這條道路中要克服不少困難,最大挑戰是初創企業起步時欠缺名氣,難以籌集資金,如果產品或服務只針對香港本地市場,難度會更高。他表示,當初創業時,只能靠市場研究和計劃書,說服跨境巴士公司或其他大型企業合作。而且這過程即使花了很長時間,也不保證百分百成功,因此需要預留一定資金,應付只有開支沒有收入的階段。
翁德建形容,香港的商人較為務實,只要商品能夠幫助業務發展便會與初創企業合作,後者毋須依靠關係才可生存。雖然香港本地市場較少,但人口相對集中,宣傳較為方便,初創企業亦容易接觸用戶,「是一個絕佳的試驗場」。
作為過來人,翁德建分享初創企業說服投資者的竅門,就是必須有較宏大的願景和建立一套獨特商業模式,並將它們投射出去,讓投資者相信「香港只是發源地,並非目的地」。他強調,香港初創企業一開始就需要面對商業生存的挑戰,不應像一些地方的初創靠政府養,否則發展不能持久。
翁德建表示,不少同輩因為需要「麵包」,承受不了創業風險而卻步,慶幸自己具有條件能夠踏出這一步。他舉例,有學債的年輕人難以輕易放下已經穩定的工作,跳出「舒適圈」來實踐自己理想,當年輕人為了「麵包」,自然會選擇金錢回報最高的工作,並向相關行業發展,這種現實的限制,扼殺了一部份人的才能,變相令創業的人不多。
他認為香港現時的情況造成兩個極端,一個是極端地絕望,認為工作一輩子也買不了一個單位,因此想放手一搏創業。另一極端是打工過於安穩,在「舒適圈」太久便會「輸唔起」。翁德建指初創失敗十常八九,當中的失敗經驗亦可以是另一種能力的展現,可是香港環境的安全網較少,大公司並不看重初創的經驗,甚至會當所謂的「失敗者」是畢業生看待,社會並不接納這班初創「失敗者」。
香港,生於斯長於斯
香港在6月因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發生了兩次上百萬人參與的大遊行、612警民衝突、連串示威、圍堵和不合作運動。在這場空前的,至今未止息的社會撕裂背後,年輕人面對向上流動困難,而政府在這次修例中傲慢無視反對意見,更令他們看不到香港前景。Phoebe認為政府應接納不同人的意見,從而改變自身的結構。
儘管香港前景不明朗,翁德建卻不認為要逃離香港,在外地創業或發展。他強調年輕人是香港未來的主人翁,「生於斯長於斯,這裏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不會因為香港環境變差而離開、逃避。每個地方都有難以接受之處,香港政治上令很多人失望,但另一方面仍有很多人關心香港,希望參與香港演變的過程,而不是想離開。青年想參與香港的發展,而政府要做的,不是將青年人放在自己的對立面,而是接納青年的意見及訴求,令他們對香港仍抱有希望。」
不同世代,不同煎熬:【四代人之苦】少年想對林鄭說的話:考不到第一不是錯【四代人之苦】青年商學院畢業 為「麵包」棄商投身政府工【四代人之苦】壯年難安居 基層、中產皆苦惱【四代人之苦】置業=安居?政府非缺地而是缺承擔【四代人之苦】資深社工:我不覺得林鄭對安老扶弱很熱心
上文節錄自第16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日)《聽四代人之苦 解民生困局》專題報道中的《青年志難伸 在初創窄縫中逆流》。
相關文章:【回歸22年.專訪顧汝德】林鄭不解民情 態度傲慢成民怨催化劑【專訪周永新】世事在變 政府管治思維從未改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