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歷史】以旅行中見聞 串連出斯里蘭卡與鄭和的波斯情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在這個信息、情緒紛亂,甚至對立的世界,也許來一趟腳踏實地、古今對照的旅行,更能生出同理心,透視今日的一點局勢。筆者近日閱讀《當今絲路人文風景》一書就頗受啟發,對美國針對伊朗、中國的動作也明白多了,原來今天的糾結有許多歷史因緣及地理因素。伊朗不但地理位置重要,更有深厚的波斯文化,絕非只是什葉派伊斯蘭國家那麼簡單,而波斯文化至今仍然影響着中亞,甚至阿拉伯地區。撰文:楊映波

海陸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長、廣、深,不容易入手,作者張倩儀將焦點投放在幫助我們理解民族文化的角度,再結合新聞上經常出現的信息來加深印象;她還下工夫配上不少圖表,與中國朝代年份、文化、古籍古今名稱等對照,如《諸蕃志》現代版、中國與印度差異表、中印相關大事表、中亞五國民族及相關大事表、中伊相關大事表等,使得閱讀時順暢易把握,貼心得很。

張倩儀是資深出版人,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愛讀歷史書,經常遊歷世界各地。對絲路的興趣源於她早年負責編輯、出版敦煌石窟全集、故宮全集等書。知識的積累,加上一顆好奇心,令她能將旅行中的小發現,串連起一段甚具氣勢的歷史及文化追尋路。

其中在斯里蘭卡的奇遇,曾教她陷入了深思。那是在斯國最南端海邊、世界文化遺產的迦勒堡。這裏陳設簡陋,藏品不多,漫看間發現一塊此地出土的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鄭和七次下西洋,此碑是罕有的物證,原件已運往科倫坡的博物館。碑上刻有三種文字,中文、泰米爾文、波斯文。那麼,為什麼在此碑要刻上波斯文去頌揚伊斯蘭教真主安拉?

斯里蘭卡出土的《布施錫蘭山寺碑》。(資料圖片)

那時,波斯已先後亡於阿拉伯帝國和蒙古伊兒汗國,伊朗高原正由帖木兒帝國統治,此三個帝國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若要給真主安拉的話,應該寫阿拉伯文吧?況且斯里蘭卡是佛教國家,使團是跟誰用波斯文搞外交?作者不斷發問,然後去查找中外文書、出遊追訪,到過印度、伊朗、中亞更多絲路國家後,最後她發現,鄭和對絲路民族、宗教、文化歷史的認識,比今日的中國人要多得多。而在斯里蘭卡發現的明代石碑,披露了當時波斯語在海上及陸上絲路的政商勢力。

斯里蘭卡的古老石窟。(視覺中國)

今日依然動盪的絲路地區,備受大國關注,中國有「一帶一路」倡議,美國有「印太經濟」願景。可是不少香港學生,一聽到「一帶一路」,就視為政治宣傳,甚至認為是冒進之舉,不想去了解。張倩儀認為十分可惜,她說:「第一,絲路距離我們不遙遠;第二,不是與我們沒關係,該地區的新聞逼人而來;第三,其實我們對這些地方有許多偏見,應該去除。」香港有較好的出遊條件,不少地方免簽證、飛機直航……即使中亞,我們也可以七小時直航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古城。

本書開首就是一幅跨頁的彩色歐亞及非洲地勢圖,標明海陸絲路重要地點,細看可接收到許多信息。「昔日絲路的重要城市,到今天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城市,或者區域的重要城市。一張呈現地勢的地圖可以讓人一眼明瞭,地勢在當時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張倩儀說。

如今的非洲地圖。(資料圖片)

敘利亞內戰中傷亡慘重及損毀嚴重的阿勒頗,也是陸上絲路重鎮,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它扼守兩河流域和地中海之間的通道,令作者感嘆的是,因其位置重要,所以在現代衝突裏也會首當其衝。而近期熱點、美伊對峙的波斯灣霍爾木茲(明朝譯為忽魯謨斯),也是鄭和七下西洋四次停靠的地方,曾是世界貿易中心。

伊朗南部波斯灣風光。(視覺中國)

古時,中國因被新疆、西藏的世界屋脊高原雪山、沙漠阻隔,偏安一隅獨自發展,也因文化持續及原創性而躋身四大文明古國。可是也因地勢,妨礙了中國與外界交流。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兩度費力遠征攻打大宛,終於打通了陸上絲路的大西域門戶,中國自此加入了大西域長期交往的世界。

張倩儀為此到過大宛(古稱)—今天叫做費爾干納盆地,它分屬三個中亞國家的領土,主要部份在烏茲別克斯坦最東面,她領悟了大宛的歷史命運跟地理形勢有關係。這盆地是帕米爾高原旁邊的世外桃源,攀山勞累的商旅需要在此休息、補充物資等,確具戰略價值。

繼續閱讀:【絲路歷史】波斯文化魅力無限 旅遊書消除異國偏見

上文節錄自第16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24日)《《當今絲路人文風景》 踏上絲路 多個角度解讀世局》,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書評:

【書評.韓少功】尋根文學健將攜最新力作 回憶不能說的往事【書評.韓少功】故事折射自身 後設小說探問真實與虛構【書評.韓少功】前輩作家遇上網絡小說 兩代人之間會發生什麼?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