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金融】大灣區經濟融合 如何維持香港獨特性?

撰文:梁艷明
出版:更新:

香港多年屹立國際金融中心的江湖地位,無不歸功於香港擁有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不過這種「一國兩制」的獨特性也令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困難重重。面對兩種制度的差異,香港如何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保持自主及獨特性,並為香港爭取更大利益及減輕融合帶來的代價?此文章為《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報道之三

【大灣區金融】香港獨具優勢 帶領灣區金融建設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客座教授宋恩榮在2017年發表的《一國兩制下經濟融合,香港的利益、代價與應對》一文中指出,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有三種明顯的不對稱特徵︰其一是發展程度的不對稱(香港發展水平遠高於內地),其二是經濟體積的不對稱(香港的GDP只有內地的3%),其三是開放程度的不對稱(香港經濟遠比內地開放)。他認為,香港與發展水平較低的地方經濟融合,有利有弊。惟香港應該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保持自主及獨特性,並思考如何為香港爭取更大利益及減輕融合帶來的代價。

張華峰否認香港「被規劃」,並認為是香港帶動「大灣區國際化」。(鄧倩螢攝)

他所指的「代價」,又可以分為「一國」和「兩制」的弊端去理解:「一國」的弊端,主要是內地移民對本港人口、工資、所得分配和社會服務都造成龐大壓力,香港亦容易受內地經濟波動影響;而「兩制」的弊端則是,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因制度不同而出現協調困難,港人亦因制度差異而較難進入內地工作及居住。此外,中央亦可能因為對香港不完全放心,轉而發展上海成為全國金融中心。

宋恩榮指出了兩地融合的機遇與挑戰:內地與香港各有特色,有巨大結構性差異,兩地互補的機遇應超過競爭的威脅。港人能否把握這些機遇,關鍵因素是香港是否能夠守住「一國兩制」帶來的制度獨特性,以及不斷提升其競爭力。

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香港需維持並提高其國際平台的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在「一國兩制」之獨特強項。他解釋,香港擁有「背靠中國,面向國際」的優勢,是全中國唯一達到國際標準的地方,無論是服務業的開放、對外商的公平對待,還是管理外商的規則,都是按最先進的國際標準去做。他笑着反駁香港「被規劃」的說法,直指其實是香港帶動「大灣區國際化」。

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指出,香港多年屹立國際金融中心的江湖地位,無不歸功於香港擁有健全的金融監管體系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他說,「香港在專業服務、法律仲裁、保護知識產權、司法系統、金融監管等領域都是具有優勢的地方。」然而,「正是如此,大灣區金融建設也難在制度。」他擔心的是,香港市民的政治權利被蠶食,有關趨勢令人關注香港能否「高度自治」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黃元山認為,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關鍵在創新制度。(鄭子峰攝)

還記得在2月的《綱要》宣講會上,當時中央來港宣講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林念修致辭時表示,粵港澳發展都遇上樽頸問題,而大灣區的建設有利於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大灣區發展要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始終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特區政府也不斷重復:「一國兩制」是香港在大灣區的優勢,大灣區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

如今香港面臨大灣區的發展機遇,正是置身於這場「一國兩制」攻防戰中,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就金融這一支柱產業而言,香港既要在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中尋求最大利益,同時也要在融合中保持自身優勢。

變幻才是永恒,停滯不前不是香港的特色。如何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保持香港的自主及獨特性,並為香港爭取更大的利益及減輕融合帶來的代價,是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一個重要課題。

相關文章:【大灣區金融】金融互聯互通 「龍頭」香港攻與守【大灣區金融】香港獨具優勢 帶領灣區金融建設

上文節錄自第16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10日)中的《金融互聯互通 「龍頭」香港攻與守》。

《香港01》周報有關大灣區的文章:【大灣區航空.一】港深珠澳機場一體化不是夢【大灣區】如何讀懂大灣區規劃 學者:香港不是全然被動【大灣區】在《綱要》下探索香港 「強強聯合」成解讀大灣區關鍵【大灣區】中港融合下的香港未來 青年如何立足?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