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解密.影評】狹義的高貴與狹義的救贖
《牛津解密》(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可謂命運多舛。米路吉遜早在1999年買下書籍《The Surgeon of Crowthorne: A Tale of Murder, Madness and the Love of Words》版權,經過二十年才搬上大銀幕。米路吉遜更找來辛潘演對手,原本苦等二十年已算是話題,再加兩大影帝聯手,米路吉遜原屬意將這部作品精心打磨,再拍一部贏盡口碑的電影。想不到投資方在後期嫌製作費超支,停止再給劇組預算,又想要改編電影內容,米路吉遜與投資方對簿公堂,最終這部作品的導演落款為P.B. Sherman,米路吉遜拒絕為電影宣傳,《牛津解密》的英國放映活動全部取消,在美國則只在有限範圍上映,與當初米路吉遜設想的規模已經相去甚遠。撰文:寇斯珮
原著書籍在當年問世時已引起轟動,英國政府將這一段故事塵封了百年。主題為編纂牛津字典的過程,看似合家歡,其中頗有爭議。米路吉遜飾演主編,來自蘇格蘭的商人之子,本身無大學學位,接下工作已被學界看淡,為了完成編纂,他找來殺人犯及精神病患邁納醫生(辛潘飾演)加入團隊,更掀軒然大波。電影集中火力講兩人如何進入字典編務團隊、互相認識的過程,更用大量對手戲描寫二人百年前的友誼,看牌面也相當討好。
有人形容本片為英國版《字裡人間》(六年前在港上映的日本片),這種比較不無道理。兩片都在故事中穿插不少文字遊戲,藉遊戲使觀眾了解兩位角色對詞彙的愛,但《牛津解密》顯然比《字裡人間》的文本複雜許多。
米路吉遜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同時又持保守的右傾政治觀點。這些背景潤物無聲,持續在他的作品中留下痕迹。回望前作《驚世未了緣》、《耶穌受難記》、《鋼鋸嶺》無一不滲透出宗教意味,人物也充滿濃厚的貴族氣息。《牛津解密》也不例外,主角莫雷教授雖然不是世襲貴族,但天主教教義極大程度影響了他對學術的態度,藉助教義,他也不斷試圖理解和原諒邁納醫生的缺點及脆弱。戲中其他皇家學者,在他眼裏是名不副實的貴族,因為他們用世俗的眼光審判兩位主角,電影中處處暗示,這些人偏離了天主的教誨。
從另一角度看,《牛津解密》也是米路吉遜的一次反擊,它瞄準荷里活目前興盛的「政治正確」,發出了強烈的質疑。百年前的史實正好變成了當下的一個隱喻,邁納醫生不僅是殺人兇手,精神也不健全,從當年貴族學者的倫理道德界線判斷,他的確難容於世。米路吉遜借角色之口,指出人孰無過,如果想廣納賢才,就必須摒除偏見,讓人才發揮所長。不管創作者如何否認,很難相信這樣的情節與目前動輒杯葛抵制創意人士的風潮無關。
我們難以分清米路吉遜的這一番肺腑之言是由來已久,存放了二十年終於不得不發,還是在政治正確的抵制風暴中不吐不快,唯一可以肯定,這絕對是他的真實想法。甚至因為他的言論和政治立場,他在頒獎禮上都會被司儀開玩笑。他卻從未改變過作風,依然故我。
同樣未變的,是他心中的白人優越感。更詳細說,或者不止白人,他相信某一部分人比其他人群更加高貴。於是在他的電影作品中,主角們面對的疑難都帶有強烈的宗教意涵,都是經典的試煉。而只要他們帶着堅實的信仰,無懼世俗的眼光,他們的靈魂都得到了安撫和救贖。邁納醫生的「過錯」和「瑕疵」經過反覆詮釋之後,終於獲得大部分人的包容,米路吉遜將這一行為和過程視為高貴的行徑。其他的社會階層或角色,在他的語境中完全消失,或者僅作背景,沒有實際的意義,他也體察不到這些人的苦難,或者他根本不感興趣。
關於包容的結論或許沒錯,米路吉遜卻一如既往地錯解了。多年來,他的精英主義和自戀情結並未減少,堅持認為尊嚴和權利屬於聰明和高貴的人,他的電影也就不斷地重複拋售這樣的意念。寬以待人並不是一種錯誤理念。然而,在米路吉遜的心中,顯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得到救贖。
米路吉遜的關懷很限量,不禁令人好奇:在那個完全遵照他創作意圖的版本裏面,《牛津解密》到底與如今的版本有何出入?是會更加激進右傾,還是更加「自掃門前雪」,避而不談?總之,唯有神聖的,才可永存。其實每一部米路吉遜電影,就是他呈現「神聖」不同側面的過程,這些側面大同小異,最後只能淪為一種技術性修辭手法。儘管我們相信他在技術上如此出色,卻始終難覓更深的意蘊。
上文刊登於第16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3日),原標題為《《牛津解密》狹義的高貴與狹義的救贖》,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以恩寵之名.影評】追求真實有餘 藝術昇華不足【殺神John Wick 3.影評】純粹為打而打 殺神有形無神【無主之作.影評】糅合歷史藝術 反思納粹政權【人心狗吠.影評】真人真事啟發 魔幻元素添商業味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