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解鎖.一】遍布偏遠鄉郊 棕地是如何煉成的?
特區政府即將公布《新界棕地使用及作業情況研究報告》。對多數市民而言,棕地的概念及形象或許並不鮮明,人們甚至不曾經過遍布偏遠鄉郊的棕地,大家對棕地的討論也總是僅限於,在如此擁擠的香港,為何還空出那麼大片的土地,而不盡快用來紓緩住屋供不應求的問題?棕地的形成和擴張久經時日,當下究竟處於何種混亂的處境,才導致問題懸而未決?這個錯綜複雜的問題,在政府承諾將棕地視為短中期發展選項過後,是否就能迎刃而解?此文章為《棕地解鎖》系列報道文章之一
「待會可能會遇到很多外籍勞工,在拍照或是行走時盡量低調一點,不要太過招搖。如果我們被發現是來查看棕地,會有點麻煩。」剛抵達錦田橫台山附近,本土研究社成員楊夏至提醒記者,由於橫台山一帶有不少棕地業主是非洲裔,聘請的員工也都是外籍人士,所以沿途看到的外國人比香港人還多;當他們遇到生面孔時,通常會提高警惕。
從巴士站下車後沿着錦田公路前進,不同國籍的人隨處可見,除了非洲裔之外,也會與來自印度或作伊斯蘭打扮的人擦肩而過,他們有些漫步在鄉間小徑,有些騎着單車穿梭在坊間小巷,空地上亦有外籍孩童在玩耍,但最多的,還是在2月穿着短袖衫,在工地中忙進忙出的外籍勞工。雖然偶有路人對我們投以好奇的眼光,但沒有阻礙或刁難我們。
被車場包圍的安老中心
「這邊比較嚴重的問題在於欠缺均衡的整體規劃,沒有劃分工業區跟住宅區,很多棕地作業場緊貼着民房一塊塊冒出來,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我見過有些電子廢料場旁邊就是農田,那些農作物不是用來做生意的,就是居民用來自給自足,你都不敢想像那些廢污水流進農地後再被吃進肚子裏,對人體會有什麼影響。你看,這邊就是這樣。」
楊夏至指向一間護理安老中心,從外部看頗為寬廣,院內種滿綠意盎然的樹木,乍看之下,似乎不失為遠離塵囂養老的好地方。但若細看安老中心的周遭環境,對面是兩間營業中的拆車廠,再往前五公尺處是已然歇業的汽車行,雖然屋內人去樓空,空地上也不見車輛停放,但「XX車行」的招牌仍高掛其上。將安老中心環環包圍的汽車場,與院內的景色形成巨大反差,撇除污染的問題不談,光是作業機具不絕於耳的轟隆聲及不斷進出的大型車輛,恐怕就不是一個適合「養老」的地點。
「這區的棕地有很多拆車場跟汽車作業場,而且不只處理本地車,很多是內地的左軚車,這些廢棄車輛或金屬零件長期堆放在棕地上,不但在空間利用上效率不彰,廢棄物經長期日曬雨淋後會囤積化學物質,可能污染環境。」楊夏至帶我們經過一間間汽車廠,不論是維修、拆解或是買賣,都能看到各種款式交雜、新舊不一的車輛停放其中。有些在空地上成排成列;有些則三至四輛垂直堆疊成群;有的車體已被大卸八塊,與輪胎及零件一齊棄置在鐵皮圍籬旁,部分鐵皮甚至因此被向外推擠至搖搖欲墜。
據本土研究社的調查,全新界有172公頃大的棕地被用來進行汽車拆解、維修與零件回收,與粉嶺高爾夫球場的面積相若,如此規模的土地之所以被這般「善加利用」,很大部分與私家車數量的增 長有關。運輸署統計資料顯示,至去年12月為止,領牌車輛共計784,434輛,私家車的新登記淨額也以每年四萬多輛的速度持續增長,在如此迅速擴張的趨勢之下,加上內地車輛的處理需求,不少鄉郊農地紛紛改做汽車相關行業,務求賺取更大利益,造就橫台山棕地「車比人多」的亂象。
為了更清楚了解棕地的全貌,記者跟隨楊夏至的腳步,撥開了叢叢雜草爬上一個小山坡。山坡海拔不高,但從山頂往下俯瞰,足以盡收橫台山的景色,棕地的使用情況也一覽無遺。放眼望去,除了剛才沿途所經的「汽車海」變成五顏六色的小方塊外,還能看到許多工地與貨櫃分布在山腳下,好幾米高的大型吊臂車與重型機具聳立天際,座落在低矮的鐵皮工廠旁緩緩進行着高空作業,油桶、破車胎等雜物在山坡後方傾洩一地,隨處可見。
這樣的棕地分佈與政策,真的是合乎常情的嗎?
上文節錄自第16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27日)《棕地是怎樣煉成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