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逝世】以傳統融入設計 促進新中國建築現代化
以筆者愚見,貝聿銘先生對中國建築的重要貢獻,便是促進新中國建築現代化,其中一個早期例子就是,為北京設計香山飯店。撰文:許允恆
承接上文:【貝聿銘逝世】大師的設計觀:重造型美觀 更重環境和諧
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北京當局希望在北京核心地段興建一座高層酒店,邀請貝聿銘設計,但他認為不應在故宮一帶興建比紫禁城更高的建築物,否則,會破壞了北京皇城以紫禁城為核心的格局,這對他來說猶如一項罪行,他直言:「我不想犯罪。(I didn't want to commit a crime.)」經過一輪爭論,他才接下在香山公園這個度假區興建一座設350間房的低層酒店設計項目。
對於一名華裔建築師來說,他知道文革後的中國,就只剩下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以及人和地,若不懂得利用這個文化寶藏便等同虛無。他希望藉着回饋祖國的機會,探討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可能性。
中國建築的精神是天、地、人的融合,所以,這個前皇家園林絕對能夠讓住客融入自然中,加上這個著名風景區並沒有任何高級酒店,更可突顯香山飯店的重要性。所以,貝聿銘不但接下這個項目,更罕有地參與各項細節設計。
香山飯店是融合了北京四合院與蘇州園林特色的現代化格局,貝聿銘將入口大堂設計成四合院式中庭,中庭之上設有天窗,令住客感受「天人合一」的體驗,這亦是他常用的手法,像香港中銀大廈頂層宴會廳、法國羅浮宮主入口、美國國家美術館東翼都採用類同的概念。
另外,中庭式設計刻意讓陽光充分填滿整個空間,除了是表現天、地、人融合的空間概念外,還讓住客體驗「四時之變化」,感受香山四季不同景色,正所謂生有時,覓有時,聚有時,分有時,這個意念與四合院中的中庭意念相同。
為了避免建築物高度超越四周的樹林,以至飯店在園區「喧賓奪主」,整座建築物只樓高四層,部分客房更設在離主樓大堂較遠的位置,以較長的走廊來連接,所以,香山飯店佔地近三公頃。
為了讓住客可以融入自然之中,貝聿銘採用了蘇州花園中常見的「框景」、「控景」、「借景」等建築手法,突顯空間的對比和視覺上的主、次之分。
在設計上,貝聿銘大致可算成功地把四合院和蘇州園林的特色融合在現代建築中,唯一未如理想是中庭上的天窗。為了滿足對室內溫度的控制,所以在中庭玻璃天窗上加了金屬百葉來阻擋過多的陽光,而天窗玻璃和百葉均需要鋼框架來支持,因此,整個天窗組合非常現代化,以致與帶有中國色彩的建築不太和諧。
雖然香山飯店不算是貝聿銘最優秀的作品,亦未必是中國最美麗的酒店,但確實是他首次嘗試將蘇州園林的意境融入現代建築中,是當時創新的嘗試。
上文節錄自第16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20日)《貝聿銘的設計觀:重造型美觀 更重環境和諧》。
相關文章:【紀念貝聿銘】最後作品—多哈伊斯蘭美術館 體現畢生堅持【紀念貝聿銘】對羅浮宮設計從未動搖 「選擇金字塔非個人喜好」【紀念貝聿銘】毋忘初心 鍾情園林景致 打造真實「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