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東瀛物語】日本離婚文化 從緣切寺到熟年離婚、卒婚
日本古代承襲中國唐朝法律,規定了「七出」、「三不去」等可以離婚和禁止離婚的情形,但主導權完全在男性手中,女性即使深陷不幸婚姻也無權提出離婚。不過,江戶時代出現了一種合法救贖之道,那就是「緣切寺」:對婚姻不滿的女子只要逃入指定尼姑庵並住滿三年,就可以自動離婚,丈夫不能再找女子麻煩,女子之後也可以出寺自由擇夫再婚。2015年上映的電影《投靠女與出走男》,便是以著名緣切寺——鎌倉東慶寺為背景展開的故事。影片以戶田惠梨香和滿島光飾演的兩位逃婚女子為主線,講述了江戶女性在婚姻的壓迫下極力反抗、追求自由的情節。撰文:劉冉
東慶寺是真實存在的禪宗臨濟宗圓覺寺派寺廟,至今仍是著名大寺。其開山始祖覺山尼是鎌倉幕府北條時宗的正室,後來與時宗一同落髮出家。據傳,覺山尼因深知許多女性陷入不幸的婚姻卻無權提出離婚,因此請求兒子北條貞時將東慶寺設為「緣切寺」。不過,這是來自江戶時代的記錄,並沒有歷史文件能夠證明它的真實性,可能只是東慶寺為尋求一個合理合法幫助逃婚女性的方法而杜撰的緣由。東慶寺中有記錄留存的江戶時代「駆込女」(亦即逃婚投靠女子)有四五百人,但實際案例可能數倍於此。這些記錄下來的逃婚女子中,平均年齡是二十九歲,最年輕的二十歲,最年長的竟有五十四歲!
直至明治年間,女性方可合法提出離婚。但由於根深柢固的社會偏見以及女性經濟地位低下,日本的離婚率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仍然保持在很低水平,九十年代才開始急速上升。根據厚生勞動省的統計,從1995年起,每年都有超過20萬對夫妻離婚,2005年之後更是每年超過25萬對。目前,日本的離婚率約為35%,亦即略高於三分之一,這在發達國家仍處於較低水平,但相比歷史數據已是很驚人的幅度。2012年的統計顯示,日本呈交至家庭裁判所的離婚案件中,有七成以上是由女方提出的,可見現代日本,女性逃離婚姻之願望仍然遠比男性迫切。
近年來,日本更興起「熟年離婚」風潮,亦即結婚多年之後選擇離婚;從1947年到2015年,同居超過二十年的「熟年離婚」比例增加了5.8倍。朝日電視台於2005年拍了一部電視劇,正是以《熟年離婚》為題,講述主角豐原幸太郎在退休當天晚上被結婚三十五年的妻子提出離婚的故事:妻子認為自己終於可以卸下賢妻良母的枷鎖,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丈夫卻完全無法理解,指摘她背叛家庭。這部劇集當時反響不大,不過十年之後,熟年離婚真的成了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此時,山田洋次執導的電影《嫲煩家族》引發了熱烈反響,這部電影正是圍繞「溫柔賢淑的母親在孩子成家立業後突然要求離婚」這一戲劇性情節展開,表達了一向安靜溫柔的母親對父親隱忍多年的不滿。
然而,熟年離婚對許多家庭來說有較大的經濟風險,例如財產分割後雙方都無法負擔房貸,兩人單獨生活的成本遠高於共同生活,而全職主婦拿到的補償也許不足以支持開銷,這可能會導致雙方陷入「離婚後貧窮」。面對這些問題,2004年,作家杉山由美子出版了《推薦卒婚》一書,提出「卒婚」這一新概念:夫妻分居獨自生活,但仍維繫法律上的婚姻關係,以避免經濟上陷入困境,孤苦終老。
不過,「卒婚」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中產階級以上女性或名流才會選擇的一種時髦方式,對大部分普通女性來說並不容易接受。演員樹木希林和歌手內田裕也的婚姻,也許是最著名的例子:二人婚後矛盾不斷,內田裕也更多次被爆家暴和出軌;但二人分居四十多年都未離婚,晚年甚至還為婚慶雜誌合拍廣告,可以說是另類又高調的「卒婚」了。
從「緣切寺」到「卒婚」,日本社會的離婚觀念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一方面是女性自我覺醒和追求獨立的表現,一方面也體現了其他發達國家均存在的傳統家庭式微現象。在性別分工格外傳統、性別不平等格外嚴重的日本,離婚率的飆升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
上文刊載於第15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15日)《從「緣切寺」到「卒婚」》,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有關日本文化的文章:【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日本職場的社畜是如何煉成?【告別平成・社會篇】女性就業與少子化 經濟崩壞改寫家庭模式【告別平成・社會篇】由紙醉金迷到斷捨離 折射日本人的昭和鄉愁【性蕭條】日本「低慾望社會」 性產業卻發展蓬勃【孤獨死之後】人情淡薄 日本老人在「無緣」社會中孑然消逝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第一屆武博】眼界.決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舉行的第一屆香港武術及搏擊運動博覽(武博),活動包括解構武術電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館街遊戲,以及超過100個體驗班,讓市民、初學者或武術專家,透過這個多元化體驗型博覽會,從武博擴闊眼界、提升境界!按此立即購票或按此瀏覽武博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