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大師】追憶1954年 聖羅蘭與拉格斐迥異人生的共同起點

撰文:呂書練
出版:更新:

寫卡爾.拉格斐,是不能不提比他年輕四歲、卻早他十年病逝的另一位設計天才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的,他們兩人也常成為媒體用來比較的對手。不像聖羅蘭的早慧和張揚個性,作風低調的拉格斐的成名乃至成功可謂姍姍來遲,卻後勁凌厲。

他倆是同一年(1954年)由國際羊毛局主辦的時裝設計比賽獎項得主,聖羅蘭以設計裙子得大獎,拉格斐則以設計外套排在次位。當時,18歲的聖羅蘭已成為憑「新風貌」(New Look)系列一鳴驚人並紅遍國際時裝壇的高級時裝大師迪奧(Christian Dior)的助手,而拉格斐才因得獎而獲另一位高級時裝大師巴爾曼(Pierre Balmain)垂青,成為他助手及其同名時裝屋學徒。

拉格斐(左一)和聖羅蘭(左三)是同一年的時裝設計比賽獎項得主,二人從此結下不解之緣。(GettyImages)

1957年,迪奧突然心臟病發逝世,聖羅蘭以21歲之齡接掌其時裝屋設計帥印,並於翌年初獨立為品牌設計及發布首個高級時裝系列,隨即贏得喝采和「時裝小王子」美譽;拉格斐雖然也在同年跳槽到另一間高級時裝屋Jean Patou出任藝術總監,但該品牌當時已走向沒落。

六十年代初,聖羅蘭因為得到好友兼工業家皮爾貝格(Pierre Berge)的投資,共同創立了Yves Saint Laurent高級訂製時裝品牌(簡稱YSL),並陸續以一系列既迎合青春文化潮流、又挑戰傳統觀念的設計衝擊國際時裝壇;拉格斐則到羅馬進修藝術史,並開始單打獨鬥的自由工作者生涯,幫多個品牌畫時裝草圖。這條路,他走得艱難,但早期的磨練,顯然為他日後大放光芒奠定扎實的基礎。

Yves Saint Laurent品牌由聖羅蘭(右)和皮爾貝格(左)聯合創始。(網絡圖片)

六、七十年代,可以說是聖羅蘭鋒芒畢露、大放異彩的年代,卻是拉格斐養精蓄銳、伺機而動的時期。到了八十年代,「小王子」仍然是真命天子,卻迎來了「凱撒大帝」─傳媒給拉格斐的綽號為「凱撒」(Kaiser)。

事業巔峰VS聲名鵲起

1982年,聖羅蘭的公司慶祝成立二十周年;翌年,「聖羅蘭回顧展」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行,乃該館首度為在世設計師舉辦作品展,確立其在時裝界如日中天的地位;再過兩年,聖羅蘭獲法國政府頒發最高榮譽─「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這也標誌着這位設計奇才達到事業巔峰。

2008年,聖羅蘭在秀場。(視覺中國)

同樣在1982年,拉格斐獲委任為Chanel主設計師;翌年,為品牌設計的首個系列推出,即以大膽創新的意念予人耳目一新,「Chanel有救了」成為當媒體的評價;翌年,拉格斐的同名品牌Karl Lagerfeld推出……拉格斐姍姍來遲的名利之路開始變得暢通。

兩人的事業之路難免擺脫不了成長的烙印。出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西北沿岸城市奧蘭(Oran)的聖羅蘭成長在一個富裕之家,自小受母親啟發愛上時裝,並很早就流露出與別不同的才華,之後得父親的名人朋友推薦進入巴黎高級時裝公會旗下學校學習,再獲引薦給設計大師迪奧,以「時裝小王子」之姿態登上時尚聖殿,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相比之下,德國移民過來的拉格斐卻只是巴黎的客人(他直至逝世仍屬德國國籍),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時裝設計和剪裁方面的訓練。小時候雖然愛時裝,卻一心一意以當插畫家和漫畫家為志願。

拉格斐小時候曾以當插畫家和漫畫家為志願。(GettyImages)

不同的成長經驗和生活態度造就了他們不同的創作風格。兩位相識相知半世紀,互為欣賞,也互相較量,亦友亦敵。結果,一位少年得志,建立了自己的時尚王國;另一位大器晚成,卻主宰了時尚世界。

感情氾濫VS用情專一

他們的愛情際遇也不同。作為天才設計師,兩人都有不少「繆思」(muse,即女神),最愛卻是男人。只是,聖羅蘭有像女星嘉芙琳丹露(Catherine Deneuve)般的紅顏知己,之間的友情維持至終身;拉格斐無論對男人或女人,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

聖羅蘭的靈感繆斯Catherine Deneuve。(網絡圖片)

聖羅蘭濫情,卻獲得生意拍檔皮爾貝格深情的愛。他們一個專注於設計,另一個負責行政和財務,共同經歷了從1956至1976年相遇、相知、相愛到分手的二十年。期間,他們互相取長補短,打造出令很多後輩設計師渴望加入的YSL品牌,並留下不少衝擊時裝界乃至整個流行文化界的經典造型和時尚符號。

聖羅蘭無疑是曠世天才,也許成名太早,他長期活在鏡頭監視下,承受巨大壓力,一度脆弱得陷入恐懼中,並因此精神崩潰,幸得皮爾的包容和鞭策下,才華被激發出來。

拉格斐的愛情卻不太順遂,他唯一公開承認的戀人就是有貴族血統的男模Jacques de Bascher,但這位在拉格斐眼中完美、至死念念不忘的男子卻是一位浪蕩公子,兩人自七十年代初開始相愛十八年,但期間Jacques一度跟聖羅蘭暗渡陳倉。

明知愛人背叛,拉格斐仍以包容之心愛護這位行為乖戾張狂、甚至變態的美男子,並在生活上資助他,關係維持至1989年Jacques因愛滋病離世。

拉格斐對感情生活始終保持克制,無論對男性女性都保持距離。(視覺中國)

跟聖羅蘭那種夜夜笙歌、嗜煙酗酒,乃至吸毒等糜爛、縱慾的生活方式不同,拉格斐的私生活卻顯得檢點,處事也理性得多。他勤奮好學,熱愛工作,平時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看書。

顛覆傳統VS尊重經典

聖羅蘭有強烈的設計主張,他也透過時裝來回應社會,並表達觀點。他的設計不但影響一代代設計師,也藉此表達對藝術家的尊重和對女性的解放。比如蒙德里安小洋裝和從俄羅斯芭蕾舞衣得靈感的系列就是向藝術家致敬之作,而女裝燕尾服、西褲套裝(Le Smoking) 則為女性塑造了中性優雅的形象,並壯大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興起的中性潮,其他還有波希米亞、非洲守獵裝等民族風,對七、八十年代女權張揚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Yves Saint Laurent 在2002年的一場時裝發佈會。(視覺中國)

他針對上流社會一系列離經叛道式的舉動,還包括最早起用黑人模特兒行天橋,將新香水命名為「鴉片」 (Opium),甚至自己全裸拍電視廣告等。

如果說,充滿爆發力的聖羅蘭是一位敢於顛覆傳統觀念的潮流創造者和文化革命者,那麼,拉格斐則是一位尊重經典的時裝朝聖者,無論是早年開始為Chloe和Fendi設計,還是作為殿堂級品牌Chanel的設計總舵手。

可能長期為不同的牌子設計,受到品牌原有風格和精神的局限或大集團的行政掣肘,拉格斐在創作上雖然靈感源源不絕,屢見創意,卻總見到傳統的影子。

他的設計更多是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改良,並注入新元素,而不是徹底打破。這當中的典型就是重塑Chanel,不但把品牌創辦以來的經典產品重新包裝,比如花呢外套(tweed jacket),更把其創辦人可可.香奈兒生前喜歡的物件乃至生活過的地方都拿來運用,比如山茶花和她居住過的巴黎巴洛克式公寓等,製造了話題,也予人驚喜,當然,賦予時代感。

所以,有人不承認拉格斐是設計師或藝術家,而只是「造型師」(styliste)─將原有的東西重新配置或配搭出另一個新的造型,而沒有創造新的東西。對於這一點,他並不反駁,因為他不視時裝為藝術,也不會將設計師視為痛苦的天才,更坦言自己是「機會主義者」。他傾向成為由單一個人構成的「跨國時尚現象」,而非一件「藝術品」。

褪去墨鏡的拉格斐,把自己的愛投射到工作中,拯救和打造了許多經典品牌。(視覺中國)

跟聖羅蘭的病態行徑和起伏情緒不同,拉格斐是理智冷靜甚至到自我封閉的地步,他把心中的愛投射到工作中,拯救和打造了品牌,也成就了自己。這條路走得風平浪靜,只是終究是孤獨的。

上文節錄自第15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4日)《天才兩條路 爭艷半世紀 品牌化的拉格斐VS個性化的聖羅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