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2019】政治正確歐美大不同 電影頒獎禮見端倪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由金球獎到奧斯卡,近年的影壇頒獎禮愈來愈予人一種「政治先於藝術」的傾向,尤其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歐洲多地的右翼、民粹主義急劇冒起影響下,這種傾向更是明顯。的確,電影除了娛樂大眾外,可以「以文載道」、表達政見;至於電影頒獎禮,除了以技術角度定奪影片優劣外,更可成為文化界就政治環境、社會氣候的發聲平台。觀乎歐美歷屆影壇的「成績表」,縱然得獎作品各有不同,但多少都有回應時代的共同點,恪守「政治正確」,例如宣揚大愛,有守住核心價值的意圖。撰文:林莊(此乃電影頒獎禮專題報導之二)

前文:【奧斯卡2019】右翼思潮下 左翼電影抬頭 政治正確的影壇頒獎禮

歐美政治表態大不同

美國如是,歐洲如何?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法國康城影展、意大利威尼斯影展和德國柏林影展,一直予人較着重藝術性的印象。不過,這批各自由電影人、影評人等文化界人士組成的評審團,立場其實向來偏近左翼,是故亦會兼顧「政治表態」,可謂兩者並行。

是枝裕和(見圖)的《小偷家族》獲康城影節金棕櫚獎。(Getty Images)

歐美電影頒獎禮的差別在於,歐洲影展的「政治表態」主要着重人文關懷、宣揚大愛,恪守多元包容的價值觀。尤其是歐洲近年右翼和民粹抬頭,英國脫歐公投結果令到歐洲人大跌眼鏡,法國、德國、奧地利、波蘭等地的選舉也見極端勢力崛起,難民問題亦激起了排外和保護主義……於此背景下,歐洲影壇的態度就更彌足珍貴。

不難發現,歐美兩地的頒獎禮結果往往截然不同,一來是基於兩者價值取向各異,二來是歐洲影展相對「地球村」一些,不讓荷里活出品專美。這些得獎電影未必商業味重,香港觀眾或許只能從電影節看到,即使有正場上映,規模或相對較小。

以康城影展為例,近十年獲得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的作品橫跨日本、瑞典、英國、法國、土耳其,以至泰國等地。顯而易見,康城金棕櫚獎的國際視野肯定比美國電影頒獎禮寬闊得多。當然,相關作品都滲透濃烈左翼大愛味道,例如2015年得主《流離者之歌》,正是開宗明義述說政治難民在法國生活的故事,以人文角度呈現難民流離失所的苦況。

《流離者之歌》描述難民在巴黎的生活,部份靈感來自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電影劇照)

除本土外,金棕櫚獎得主亦會觸及其他國度的弱勢社群。去年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正正描述日本貧窮、邊緣族群的家庭生活,反映日本社會高度發展背後的另一面相;2014年得主《冬日甦醒》,則以長篇舞台劇式對話,鋪陳土耳其的階級矛盾,節奏緩慢、氛圍沉重的它,無疑是齣「重量級」社會寓言(片長近200分鐘);2013年得主《接近無限溫暖的藍》以女同性戀為題材,拍成三小時的女性成長記,很切合平權及女權訴求;2012年得主、挑釁大師米高漢尼卡(Michael Haneke)拍的《愛》,就談長者生活悲歌,同樣是關注弱勢。

《小偷家族》為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品,呈現光鮮、現代化日本的赤貧一面。(電影劇照)

柏林影展金熊獎得主同樣是光譜廣闊,近十多年的得獎作分別來自羅馬尼亞、匈牙利、意大利、伊朗、中國等。以2016年奪獎的《怒海公民》為例,該片以紀錄片形式刻劃在意大利島嶼生活的難民的苦況,表揚這套作品象徵着向世界揭示難民之慘。去年得主《靈肉撫摸》則關注弱勢社群的性自主,題材及表達之大膽同樣值得表揚。

威尼斯影展去年就把金獅獎頒予《羅馬》,前年則為《忘形水》,正正反映影展對弱勢國家及群體的關懷。至於2016年得主、菲律賓的《出獄的女人》,則以226分鐘篇幅描述一位女教師坐了多年冤獄,帶出當地近代史,充滿人文色彩;2015年得主、委內瑞拉的《天地禁戀》,就以男同性戀為主題,十分切合近年熱門的平權氛圍。

展望未來,世界政治氣候只怕變數更多,民粹、貿易戰造成的巨浪幾乎波及每個國家。不同界別面對這股大潮,無可避免都要發聲,捍衛不同價值觀。可以預視,未來歐美電影頒獎禮依然會是政治議題的角力場,賽果不僅決定電影成績,更是一道又一道的呼聲。「政治化」究竟對電影業孰好孰壞?大家儘管拭目以待。

今年的金獅獎則頒給《羅馬》,電影屬串流平台Netflix旗下。(電影劇照)

上文節錄自第14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28日),《右翼思潮下 左翼電影抬頭 政治正確的影壇頒獎禮》。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電影相關文章:【梵高永恆之門.影評】畫家導演藝高膽大 成就最藝術的梵高電影【金培達.專訪】電影配樂達大師:人心裏有渴望才有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