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打工族要對抗內疚 調整心態好重要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有沒有做to-do list的習慣?把要做但未做的事情寫下來,目的是提醒自己未完的工作。隔了一段時間,to-do list上仍有幾項工作未做完,心開始有點不舒服,再隔一段時間,未做的工作依然未做,感到內疚。內疚的感覺不好受,這個to-do list的下場,是「被毁滅」,並提醒自己以後不做to-do list為妙。

To-do list是自製內疚:自編自導自演。更多的內疚例子,是由其他人發動,例如上司和同事。有些人擁有超凡的語言藝術,總有方法把公司內的所有問題歸咎於其他人,手段是製造內疚,上司不經意地說:「另一個團隊,或另一個同事,做得比我們好。」不管我們怎努力,總有人在我們之上,所以我們要加倍努力。我們今日打算準時收工,約了朋友見面,隔籬同事卻大聲講電話︰「老婆,今晚夜返,開OT。」

上司以內疚攻擊下屬,有些時候有用,內疚激發出潛在力量;這些例子或者存在,但我覺得是少數。內疚並不是有效的激勵工具,更有可能令人癱瘓。內疚的人非但不坐言起行,反而繼續坐着不動,因為不知所措,只管怪責自己。上司以為可令下屬醒神一點,點知打沉了下屬的自信,衰過以前。

隔籬同事隔籬同事今晚要OT會否令你產生內疚感?(iStock)

內疚的人最擅長胡思亂想,應該想的、不應該想的、未需要想的,腦裏面開turbo混作一團,所有事情變得複雜。內疚的人慌失失,怪自己不夠勤力,轉數不夠快,總之,比不上別人。被捲入內疚漩渦,令我們不停向下沉,低處未算低。

對抗內疚,全世界只得一個人幫到自己——是自己。首要工作是想清楚問題的根源,再用to-do list的例子,問題可能是走錯方向。假設to-do list上有十項工作,過了一星期,做了五項,有五項陰魂不散,因此我們感內疚。若把情況稍作改變,to-do list上只有五項工作,全部是我們有能力做到的,做了五項,等於大功告成,頓時充滿成功感。

做工廠的年代,經常需處理品質問題,我的經驗是,所謂品質問題,其實是界線問題。交貨前,客戶和工廠定下品質標準,劃條紅線,紅線之上,收貨;紅線之下,品質有問題,不收貨。如果紅線劃得過高,品質問題便容易出現;相反,紅線劃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品質立即提升。處理品質問題的第一步,是在會議室裏進行,跟客戶商量紅線劃在哪裏。對抗內疚,第一步同樣是弄清楚紅線應該怎樣劃,to-do list的意義混合「應該做的」和「可以做的」,肯定不是「有殺錯,冇放過」,全部寫上去,最後只會爛尾兼內疚。有很多應該做的工作,短期內不能做到,唯一方法是向自己誠實。把紅線劃得太高,增加失敗可能性,適得其反。

內疚的人最擅長胡思亂想,覺得比不上別人,消浸自己的意志。(iStock)

對抗內疚的最有效方法,是對自己好一點。怎樣做才好?仁慈,be nice,太多人對自己過分苛刻。內疚之前,想想自己的成就,這件工作雖然未做完,但已經做了,相當不錯,我們應該不時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我的跑步生涯便是例子,經歷過不停與時間競賽的階段,腦裏面滿是一堆數字,怎樣可快一點,這裏做得好些少,那裏強迫自己撐下去,噢,這餐不要食得太飽,昨日重了半磅。內疚是某段時期裏的感覺,提醒懶惰是敵人,但懶惰的定義不斷向上提升。

這幾年改變了,趕走了內疚,迎接感恩——我仍然在跑。有時候甚至不計較快慢,能夠開心、健康地跑過終點,便算是成就。身邊不少朋友放不下,任由內疚橫行,當內疚與生理時鐘火併,換來失敗感。這些朋友大都不再跑,被內疚籠罩着,跑步不再好玩。做不完或做不到,不代表失敗,只代表我仍在作戰。

上文刊載於第14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3日)《提防內疚襲擊》,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蔡東豪《企管人文》專欄文章:【蔡東豪專欄】當同事說屋企有事 上司可以這樣應對……【蔡東豪專欄】盤點3種辦公室負能量【蔡東豪專欄】識怯才是企管人 從領袖身上學「害怕管理法」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