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逼爆困擾居民 過度旅遊成全球現象?
世界級工程港珠澳大橋通車後,被視為有助推動三地旅遊業發展,並為港人短線出行帶來方便,卻因為過多內地遊客湧入香港口岸東涌,影響市面秩序和公共交通,給當區居民造成困擾,令人再度關注起「過度旅遊」(Overtourism)問題。由昔日逼爆上水,到今日逼爆東涌,香港可謂「過度旅遊」的重災區。事實上,「過度旅遊」近來成為全球熱門詞,過度旅遊的現象在全球各大旅遊景點廣泛出現,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受盡旅客過多的折騰。撰文:李道
今年9月中,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簡稱UNWTO)和韓國首爾市合辦了「第七屆UNWTO世界城市旅遊高峰會」,會議以「2030城市旅遊的發展願景」為主題,探討如何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並塑造旅遊城市的未來。其間,UNWTO發表了題為《旅遊過度?深入理解和管理城市旅遊增長》('Overtourism'?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Urban Tourism Growth beyond Perceptions)的研究報告。
報告由該組織和荷蘭兩間以旅遊學科見長的大學——布雷達應用科技大學(Bred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和史丹登應用科技大學(NHL Stende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合作完成,分析歐洲八個城市的居民對過度旅遊的感受,提出11個策略和68項措施,以助理解和管理市區景點旅客的增長,以及確保城市旅遊發展與市民福祉相互兼容。
報告特別提及「過度旅遊」(Overtourism)的釋義和來源,指最早於2016年由全球旅遊媒體Skift所創,並註冊了商標。此後,「過度旅遊」被廣泛採用,並有不同解釋和定義。上述兩間大學將該詞定義為:「旅遊地點或其景點的旅遊影響對當地居民認可的生活品質和 /或旅客的旅遊體驗造成的負面衝擊。」民間組織Responsible Tourism Partnership對「過度旅遊」的詮釋則是:「一個地方的主人或客人、本地人或外訪客,感覺旅客過多,而令生活質素或旅遊體驗惡化到不可接受。」
不過,UNWTO對「過度旅遊」這個專有名詞含糊其詞,反而為「旅遊容量」作定義:「一個旅遊目的地於一個固定時間裏,不在物理、經濟和社會文化環境方面造成破壞,以及旅客滿意度沒有不可接受地降低下的最高旅客量。」此所以,「過度旅遊」往往涉及主觀成分,不同人都有不同演繹與看法。
雖然聯合國將2017年定為「國際可持續旅遊發展年」,上述報告還是詳細列出歐洲八個城市的「慘況」,包括阿姆斯特丹、巴塞隆那、柏林、哥本哈根、里斯本、慕尼黑、薩爾斯堡及塔林。由此可見,「過度旅遊」衍生的問題無法迴避,而且各地都有「公認」的案例可循。就以國際討論最多的個案為例,看看「過度旅遊」有何「症狀」。
巴塞隆那街頭塗鴉反旅客 威尼斯人戲謔旅客多陸沉
首先看看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首府巴塞隆那,它是「過度旅遊」的典型。巴塞隆那在數據統計機構Statista的歐洲「過度旅遊」排行榜高踞首位,當地更多次發生針對旅客過多的遊行示威,參與人數動輒數百以至逾千人計;而且,高票當選該市市長的科洛(Ada Colau)更是一位高調反旅客者—不難看出,當地居民對旅客過多而衍生的問題有多不滿。
這座人口不足200萬的城市,一年內接待逾3,000萬名旅客(人口對旅客量的比例為1:15)。作為地中海的主要港口,單是到訪當地的郵輪客量,就已從1990年的11.5萬人飆升至2016年的270萬人。自1992年舉辦奧運後,巴塞隆那成為旅遊名城,自此許多基建大幅升級(例如建造長達4公里的人工沙灘),旅遊之都更夙負盛名。諷刺的是,如今由沙灘到街道,皆出現不少反旅客的標語和塗鴉。
比巴塞隆那更早面對旅客氾濫問題的旅遊名城,是在Statista的「過度旅遊」排行榜名列第三的水都威尼斯。有人戲謔,與其說威尼斯人擔心其城市將來因水位上升而淹沒,不如說他們更害怕因旅客過多而陸沉!
跟巴塞隆那相似,威尼斯每年接待約3,000萬名旅客,惟其人口不足27萬(人口對旅客量比例高達1:111)。上世紀八十年代,歷史城區人口尚有約12萬,但隨後因酒店數目大增以致樓價租金飆升,居民被迫離家撤走,導致人口在近30年間銳減近半,現時歷史城區人口僅有約六萬人(人口對旅客量比例為1:500);有學者相信,最快到2030年,威尼斯老城區人口可能跌至「零」。
那麼,哪座城市不幸位列於「過度旅遊」排行榜次席呢?答案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人口約85萬,每年旅客量約1,800萬,旅客過多問題似乎未及上述城市嚴重(人口對旅客量的比例為1:21)。若單看數字判斷,純屬以偏概全的謬誤,因為到訪阿姆斯特丹的旅客主要集中在中心地帶,故鄰近的住宅區居民備受困擾。
作為先進的西北歐國家,荷蘭成也創科,敗也創科。自2014年荷蘭宣布跟Airbnb合作,大量旅客湧進中心住宅區的由後者經營的民宿。2016年Airbnb公布,當地年內共錄得77萬宗預約,惟海牙酒店管理大學指出實際數目高達110萬,同年傳統酒店的預約數目為140萬宗。不難想像,海量旅客到訪,居民的日常生活飽受影響。
不少「瀕危」景點,亦蒙受「訪客成災」之苦。南美洲秘魯的馬丘比丘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這個印加帝國遺蹟自2007年便因為旅客過多而被列入「瀕危」名單。部分旅客未有遵守規矩,攀爬遺蹟、撿走石塊、隨處塗鴉。教科文組織建議,當地每日接待旅客上限宜定於2,500人內,不過,實際到訪人次卻高逾5,000人。一個珍貴遺蹟,抵禦了數百年的歷史洗禮,卻抵受不了短短數十年的旅客踐踏。
東南亞沙灘淪為垃圾海洋 喜馬拉雅山排污系統不足
亞洲方面,印尼的峇里島、泰國的PP島、菲律賓的長灘島等,亦面臨嚴峻的生態危機。旅客隨處拋棄垃圾,清澈的海洋充斥膠袋雜物,潛水勝地、衝浪天堂變成海洋生物的人間煉獄。印尼人口僅佔全球約3%,惟當地卻淪為全球最大海洋垃圾來源地,每年「貢獻」20萬噸海洋垃圾,佔全球海洋垃圾的16%。
旅客愛下海,亦愛登山。「冒險式旅遊」(adventure travel)近年急速冒起,諸如喜馬拉雅山亦成為挑戰者的征服對象。喜馬拉雅山每年訪客人次數以萬計,去年成功登頂者有648人,遠較20年前多出七倍。數百訪客、數萬旅客也算「過度旅遊」?喜馬拉雅山基建匱乏,如廁所排污系統不足,部分旅客不會自行帶垃圾下山,旅客在山上的排泄物,或由雪巴人搬運到山下小鎮。近年旅客數目遞增,不少穢物落入河流及水井,造成食水及環境污染。
此外,關注冒險式旅遊的探險旅遊公司Intrepid Travel發表的Adventure Travel Index顯示,去年單車旅遊的數目大增287%;不難預期,未來人車爭路的情況料趨惡化。
繼續閱讀:遊客太多成危害 名城不堪負荷紛出招
上文節錄自第14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3日)《過度旅遊亂象頻生 名城紛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