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科技】智慧安老產品多無以為繼 業界興趣低寧解決人手問題

撰文:陳琬蓉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雖然嘗試多方面循序漸進地觸及安老核心,希望跳出以往小修小補、隔靴搔癢的短視政策思維,但從長遠計,能否扭轉安老政策「與時間競賽」的先天劣勢,仍屬未知數。如同其他重大社會議題,本港安老領域也面對土地與人力資源俱不足的結構性障礙。人手嚴重短缺,促使社會各界探索以科技輔助安老的各種可能。放眼全球,人口老化是許多國家與地區共同面對的大難題,樂齡科技隨之發展得如火如荼。尚在起步階段的港府磨拳擦掌,但本港安老界準備好投入這股科技洪流了嗎?如何才能將樂齡科技應用成為安老長策之一,而非曇花一現?

樂齡科技是專門應對人口高齡化問題而衍生的科技產品,常見的樂齡科技包括可以輔助起居或強化活動機能的產品。(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樂齡科技,意為專門應對人口高齡化問題而衍生的科技產品,主要透過結合安老服務及新科技,支援長者生活需要之餘,同時減低照顧者的壓力。常見的樂齡科技包括可以輔助起居或強化活動機能的產品,例如防遊走監察系統、升舉扶抱工具、智能機械人等;同時亦有促進溝通的通訊科技,而香港最家喻戶曉的通訊樂齡科技便是「平安鐘」。

推動樂齡科技以輔助安老服務的建議,近兩年在政府大力提倡下,漸漸進入公眾視野。繼安老事務委員會去年年中公布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將「推廣資訊科技應用以提升護理質素」納入未來安老服務發展的二十項主要建議之一後,去年《施政報告》提出預留十億元供業界申請的「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下稱樂齡基金),便是第一個推廣安老科技應用的專項計劃,樂齡基金最快在11月起接受申請

本港的樂齡科技尚在起步階段。(鄭子峰攝)

千二院舍受資助 每間最多90萬

根據基金簡介,在安老及復康界中,只要是由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院舍、社區照顧支援及日間康復服務,不論是非政府或私營機構,均可向委員會按規模及類別自由申請資助(下表),購買及租借認可的科技軟硬件產品,例如常見的輪椅床、扶抱工具、電子機械臂等等。科技產品認可清單即將出台,預計受資助產品有數十項,並會列出價錢及代理商供採購參考。如安老機構轄下有多於一個單位,更可集合各單位的資助金額一同申請產品,有更大彈性。

此外,若機構成功申請試用新研發的科技產品,一旦獲批,更可獲無上限資助,惟必須持續試用該項產品兩年,以及讓業界定期觀察成效,限制相對較多。審批基金的委員會則由不同界別及政府代表組成,基金預計可惠及約540間院舍及逾720間支援服務單位。

1996年一場寒流,導致逾百名獨居長者求助無門失救離世,促使香港從歐洲引入平安鐘,改良後成為如今安老界最廣泛應用的科技產品,可謂本港發展樂齡科技的標誌性起步。

二十幾年過去,不同的安老照顧需求更多更迫切,市場雖不缺意念優良的科技意念,但落實到應用層面,卻鳳毛麟角。院舍作為安老業最大的持份者,除了資源分配外,還有什麼考量令他們未能在樂齡科技應用上邁開大步?

平安鐘亦屬樂齡科技之一。(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故步自封 還是少用少錯

「私人院舍有資源一定首先增聘人手,如果有任何支援,可以幫助院舍提升應用科技的水平,對我們一定有幫助。」身兼香港買位安老服務議會主席的連鎖私營安老院舍負責人謝偉鴻肯定專項基金的成立,可為業界在緊絀資源中打開一扇科技之窗。樂齡基金推行後,所有參與「買位」的私營院舍及參與「社區券」、「院舍券」試驗計劃的私營服務機構將明顯受惠。因為佔全港安老院市場近七成的私營院舍,現時只能自費購置輔助性的科技產品,優次排序下,業界傾向先處理照顧員人手短缺問題,樂齡科技對於他們而言只是錦上添花。

「政府給了錢,是不是就代表可以解決問題?」謝偉鴻認為即使政府一擲千金,但推動樂齡科技在安老服務業中普及,科技產品是否可靠及具持續性,才是引入的先決限制。他形容,現時即使業界有心採用安老科技,但在認知上仍是「盲舂舂」的摸索階段,加上很多產品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或者發展未能持之以恆,很多時令院舍大失預算。他指數年前申請社署的「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補助金」購置防止老人遊走的監察系統,就遇上類似情況。

謝偉鴻認為即使業界有心採用安老科技,但認知上仍在摸索階段。(鄭子峰攝)

他憶述,數年前防遊走產品的發展如雨後春筍,「有些裝在腳底、有些掛在頸」,眼花繚亂下,難免選擇價格最相宜的產品,結果該公司一年半載後無法維持營運,加上由於操作系統不兼容,短時間內無法尋得其他公司接手,令到該防遊走產品的後續保養維修無以為繼,最終浪費了院舍的投資。

「不能說(引入系統)是對或錯,這是(發展科技)一個必然的過程……但如果早知道投入會泡湯,不如從第一天起就不要用。」謝偉鴻聳着肩說。他指出安老行業的前線員工主要由一群較年長的勞動力組成,適應新科技並非這群「姐姐」的專長。他指科技產品的目標應是用來減輕人員的工作壓力,如果科技的輔助成效無法彰顯,最後還要員工花額外時間處理,便是本末倒置,徒添麻煩。

安老業的前線員工主要由一群較年長的「姐姐」組成,適應新科技並非她們的專長。(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現在院舍資料的管理系統還是我二十多年前寫的大學FYP(畢業作品)呢!但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現在還是用同一套系統?」主修電腦的謝偉鴻是連鎖院舍的第二代負責人,母親早年開設家庭式安老單位,讓他自小在安老業界打滾。他表示,系統在日漸龐大的護理需求下已經不敷應用,市面上亦不乏新型的電腦系統向他招手,聲稱提供更完善的管理功能。但令他不敢貿然更換系統的原因,除了部分系統收費昂貴得像每月「畀錢養系統」外,最重要還是業界接收相關資訊的渠道較為匱乏:「有沒有權威可以告訴我(採用什麼產品)不會被騙呢?不會中途又無以為繼?在安老院,個人資料、私隱都是重要考慮。如果用舊系統,至少我懂得如何維修。」

謝偉鴻的院舍現在還用的資料管理系統是他二十多年前的大學畢業作品。(鄭子峰攝)

謝偉鴻「斬腳趾避沙蟲」的情況並非個別例子。2017年由團結香港基金研究、首個針對本港樂齡科技狀況而發表的《樂齡科技概況報告》(下稱《報告》)就曾提及,樂齡科技在本港安老界發展未能普及的一個主因,便是在應用新科技的前期,院舍需要另撥時間培訓前線員工,變相在龐大的工作量外再增加負擔,降低日常工作效率;一旦科技應用失敗或朝令夕改,便會前功盡廢,增加安老院舍損失。所以相比起以科技輔助安老服務,院舍更傾向不求有功,只繼續增聘人手,或保守地沿用業界內已經成熟的產品。

上文節錄自第13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2日)《十億基金放任式推動樂齡科技 智慧安老考驗官民智慧》。

相關文章:【樂齡科技】空間不足拖後腿 照顧員感受定成敗【樂齡科技】安老需以人為本 切勿盲信高科技【樂齡科技】放任式推動智慧安老 長遠需考慮前線培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