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可以靠實驗室「養殖」 鑽石不再恆久遠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全球最大鑽石供應商戴比爾斯(De Beers)曾堅拒出售人造鑽石,惟在今年5月宣布轉軚,其子品牌Lightbox Jewelry剛在上月底開售每卡僅800美元的人造鑽石。其一條龍式主宰全球鑽石供應的手段,配以當日一句「鑽石恆久遠」宣傳語,De Beers製造了鑽石價值稀有、愛情象徵和市場需求的形象。時移世易,隨着千禧世代和Z世代漸漸成為最大消費客群,這家百年老店的如意算盤可否再次打響?

曾堅拒出售人造鑽石的De Beers今年也開售人造鑽石。(Lightbox Jewelry網站圖片)

美國新聞媒體CNBC早前把一隻價值4,000美元、鑲有18卡白金和0.95卡人造鑽石的戒指(換成天然鑽石的話則價值5,000美元),拿到紐約的鑽石店區測試。記者沒有說那是人造鑽石,用放大鏡檢查後,一間珠寶商開價3,800美元,另一間則是3,000美元。這些珠寶商雖然能準確說出鑽石的淨度和顏色,但沒有一家能指出它是人造鑽石。當記者揭露真相後,所有珠寶商都撤回報價。

CNBC早前把一隻人造石鑽戒拿到紐約的鑽石店區測試,沒有一家店能指出它是人造鑽石。(Ada Diamonds網站圖片)

這些人造鑽石,光憑肉眼看不出與天然鑽石的分別,以幾可亂真也不足以形容,因為它們確實跟鑽石一樣由碳原子以特定結構組成,絕非蘇聯鑽(cubic zirconia)、莫桑石(moissanite)或水晶等仿鑽之流。

現時業內普遍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來製作人造鑽石。該方法以天然或人工的鑽石為「種子」,與氫碳化合物氣體在高溫下產生反應,高溫會令碳原子像落雪般灑下,然後像俄羅斯方塊(Tetris)般逐層逐層「砌」入到鑽石種子的結構,從而「種」出人造鑽石,或稱實驗室製鑽石(lab-grown diamond)。

化學氣相沉積法(CVD)製作鑽石方法:

工業利器與愛情象徵

人造鑽石對消費者最直接的影響,是提供了另一個價廉物美的選擇。人造鑽石比天然鑽石售價便宜約三至四成,現時一卡天然鑽石價錢由1,000至20,000美元不等,相同質素的人造鑽石則介乎1,900至6,000美元。

「當消費者有機會以同樣價錢買大50%的鑽石,她想買哪種回家?沒有女人會嫌手指上的鑽石太大。」人造鑽石生產商ALTR行政總裁Amish Shah說。消費者趨勢及品牌專家Celeste Lee則補充,那些顏色罕有的天然鑽石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人造鑽石可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我想要一顆粉紅色鑽石,現實是我永遠買不起那顆將以3,000萬美元底價拍賣的Pink Legacy。」

粉紅鑽石價值連城,普通人怎能買得起?(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紐約一名珠寶商人Dennis Dalton則認為,「鑽石能賣到那個價錢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的歷史。所以,當你在實驗室製造出來,那塊鑽石就沒有了天然鑽石那種神秘感。天然鑽石有一種永恆的意義。」面對這種說法,人造鑽石公司Diamond Foundry行政總裁Martin Roscheisen的回應是:「我們的設備可以兩星期就養出來。」人們聽到後的反應通常是:「這麼快?」然後他笑着說,同樣的物理原理下,鑽石在地球自然生成也是同樣時間,「只是它們之後就這樣待在地質中十億年而已。」

世上第一顆人造鑽石由美國化學家H. Tracy Hall在1955年為通用電氣(GE)以高壓、高溫的方式(High Pressure, High Temperature,HPHT),模仿鑽石在地底自然形成時的環境製成。約十年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研究員John C Angus開始以CVD法製作鑽石,這種方法後來經日本和前蘇聯的實驗室改良而逐漸成熟。比起HPHT,CVD較便宜和容易操控,也便於擴大規模以用在珠寶工業生產上。

世上第一顆工業用人造鑽石,由美國通用電氣(GE)在1950年代製成。(美國通用電氣圖片)

到1971年,通用電氣製作出首顆珠寶級的人造鑽石,但要到逾20年後,技術才成熟到足以生產出可與天然鑽石珠寶匹敵的人造鑽石。至於鑲嵌在戒指、耳環、頸鏈等首飾放於櫥窗出售,則是過去五年才開始出現。雖然De Beers長年拒絕售賣人造鑽石珠寶,但它生產工業用的人造鑽石已逾50年,其旗下的Element Six是現時全球最大的供應商,生產人工鑽石用於鑽嘴、挖掘、半導體等。但相比起人造鑽石技術上的進展,De Beers創造的鑽戒文化無疑影響深遠。

19世紀末,英國商人在南非發現了鑽石礦後成立了一個壟斷集團(Cartel)—即De Beers前身,操控鑽石貿易。雖然早於公元前約300年,印度已有人挖掘鑽石,數百年前的歐洲皇室也有送鑽戒的傳統,但在1930年代的美國,鑽戒毫不流行,遑論是用來作訂婚信物。

馬克爾(Meghan Markle)與哈里王子宣布訂婚後戴上訂婚戒指。「鑽石恒久遠 一顆永流傳」,De Beers將鑽石變成訂婚求婚必買的東西。(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1938年,美國正值大蕭條,De Beers創辦人Cecil Rhodes的兒子Harry Oppenhemer聘請紐約廣告公司N.W. Ayer為品牌改造形象,其中1947年的一句「A Diamond is Forever」(即及後中文版的「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就是最膾炙人口的宣傳口號。這句口號成功打開鑽戒市場,令De Beers的批發銷售額從1939年時只有2,300萬美元,到1979年增至21億美元。N. W. Ayer在一份1951年的備忘中寫道:「過去數年,我們發現訂婚鑽戒的傳統愈來愈受重視。珠寶商現時會對我們說『除非收到訂婚鑽戒,否則一個女生仍未算訂了婚』。」

De Beers甚至教導大眾如何買鑽石。1980年代,他們推出的一則廣告影響至今,一句問句「兩個月的人工換來永恆,不划算嗎?」(Isn't two months' salary a small price to pay for something that lasts forever?),奠下了男人應該花多少錢買鑽戒的基準。

De Beers多年來不斷宣傳,兩個月薪水就可買到象徵永恆的鑽石,以下為1997年電視廣告版本:

人造鑽飾為當下而設

De Beers幾經辛苦才創造出一個規模龐大的鑽石市場,自然不希望受到人造鑽石的衝擊。事實上,De Beers兩年前有份參與Diamond Producers Association反對人造鑽石的活動,當時他們拍了幾條短片,以「Real is Rare」為宣傳語,既遊說不結婚的女性也可以買鑽石,同時暗諷大量生產的人造鑽石並非真貨。然而,De Beers於本年5月立場逆轉,新子公司Lightbox推出人造鑽石耳環和頸鏈等,每卡售價僅天然鑽石價格八分之一,更是其他人造鑽石的五分之一。新的產品自然要有新的宣傳說辭,De Beers行政總裁Bruce Clever便把這些人造鑽飾定位為「負擔得起的時尚珠寶,未必是永恆,但完全為當下而設。」

Lightbox刻意不推出人造鑽石婚戒,其市場銷售總監Sally Morrison說,希望品牌產品被消費者視為較隨意的飾品配件:「在這個領域,人人只顧推廣婚戒,我們認為他們錯過了一個重大良機:那些買首飾給自己的專業人士、年輕女性及已擁有一套首飾系列的年長女性……(任何女性)都不想每天戴着又重又隆重的真鑽石。」

+8

從價格和宣傳說辭,明顯看到De Beers不視人造鑽石為真鑽石。其企業事務執行副總裁David Prager說希望讓消費者知道,他們「不應該以過高的價錢購買一些非罕見、非有限的東西。我們從美國的零售商得到正面反應,一推出大家就明白人造鑽石與天然鑽石是不同的,它們沒有那種價值。」

但鑽石市場分析師Paul Zimnisky認為,Lightbox就像對人造鑽石市場投下一枚原子彈:「這不是為了要爭取市場份額,而是要控制人造鑽石的定位,避免它蠶食傳統天然鑽石行業。」金融機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員Menno Sanderse補充,Lightbox向其他人造鑽石業者傳達出訊息:「你現在有一個能比你定價低20%的強大對手。」

Lightbox此舉自然招來同行不滿。Martin Roscheisen批評Lightbox正在抹殺新興人造鑽石行業於萌芽。人造鑽石公司Chatham更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投訴,指控De Beers「掠奪性定價」(Predatory pricing,即以本傷人)。其行政總裁Tom Chatham說:「De Beers不是蠢材,他們知道如何『養』鑽石,那些設備並不便宜,他們正以低於成本價出售。」

人造鑽石和天然鑽石分別,你又能分得出嗎?圖上為人造鑽石。(Ken & Dana Design影片截圖)

旨在迎合新世代品味

De Beers聲稱是經過市場調查後,為迎合消費者意願而推出人造鑽飾。約20至30多歲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逐漸成為消費主力,這一代人背負學債、薪資停滯,消費力不及上一輩,真鑽石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沉重負擔。

人造鑽石初創公司Ada Diamonds共同創辦人Lindsay Reinsmith則認為價格並非一切,其公司過去兩年的銷售額翻了一倍,還因為消費者的習慣轉變:「這跟想買有機食品的人相似……他們在意產品的來源,而且樂意接受新科技,也鼓勵可持續發展。」人造鑽石不會像挖鑽般帶來地貌改變和水污染等問題,難怪奢侈品市場調查公司MVI在7月底發表一項調查顯示,70%的千禧世代考慮用人造鑽戒作訂婚鑽戒。

另一方面,未來買訂婚鑽戒的人可能會愈來愈少。De Beers做的一項調查發現,千禧世代寧願花錢去海外度假、周末快閃旅行或買電子產品,都不會買鑽石。

人造鑽石價格比天然鑽石平得多。(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社會學教授Philip Cohen最近的統計發現,2008至2016年間,美國的離婚率下跌了18%,背後原因是X世代(1966至1980年出生)和千禧世代比上一輩,對結婚對象更為揀擇,也會在學業、仕途、經濟等方面較穩定才結婚,因而較遲及較少成婚;而學歷較低和較窮的美國人,也愈來愈想共居而不結婚。

此外,鑽石業者早已知道不少鑽石礦已離乾竭不遠。美國寶石學院(GIA)執行副總裁Tom Moses指出:「鑽石礦早於10至12年前到達頂峰,而這些鑽石礦正在老化,但過去20年都沒有找到新的可靠鑽石礦。」顧問公司Bain & Co去年發布的鑽石行業報告就預期,部分大型鑽石礦將於2030年乾竭。種種因素下,人造鑽石的未來充滿成長空間。據摩根士丹利估算,現時人造鑽石每年的銷售額雖然佔整個鑽石市場約1%,但到2020年將達7.5%。Zimnisky則預期,人造鑽石市場將由現時19億美元,增加至2035年的150億美元。

不少鑽石礦已離乾竭不遠,過去20年都沒有找到新的可靠鑽石礦。(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官方正名暨名人加持

雖然傳統鑽石業者強調人造鑽石不是真鑽石,但業外人士卻未必這樣想。本年7月底,美國FTC修改了近20年沒有更新過的珠寶指引,分別把銷售實驗室製鑽石的指引中的「合成」一詞,和鑽石定義中「天然」一詞刪去。不過,FTC要求珠寶商售賣實驗室製鑽石時不可用「天然」、「真正」之類的字眼,必須要聲明它是「實驗室製」、「製造」之類。換言之,FTC對何謂鑽石一錘定音,在《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上就寫道:「實驗室製鑽石只要與挖掘的鑽石有相同的光學、物理及化學特性,也算鑽石。」而消費者有權知道他買的鑽石從何而來。

這些被傳統鑽石業者視為假貨的鑽石,亦開始得到名人的青睞。Diamond Foundry便在2015年獲電影《血鑽》(Blood Diamond,2006年)主角、奧斯卡影帝李安納度狄卡比奧(Leonardo DiCaprio)投資。

西班牙著名演員彭妮露古絲(Penélope Cruz)戴上人造鑽石飾物,出席本屆康城影展。(視覺中國)

Dimond Foundry也是水晶商施華洛世奇(Swarovski)的供應商之一。施華洛世奇在2007年成立了奢侈品副線Atelier Swarovski,董事局成員Nadja Swarovski說:「我們想要在紅地氈曝光,這樣我們需要鑽石。紅星不會想佩戴蘇聯鑽走上紅地氈。」因此他們開始為這條副線引入人造鑽石:「今年我們邀請了彭妮露古絲(Penélope Cruz)與我們合作設計了一個系列,而她想確保首飾是對環境友善的。」在不久前的康城影展紅地氈上,彭妮露古絲戴上了一套價值85,000歐元的人造鑽飾。

除了兩大荷里活影星加持,人造鑽石也獲另一奢侈品牌的認可。勞斯萊斯(Rolls-Royce)近日發布的限量版汽車Adamas系列,錶板上所用的88粒黑鑽便是Ada Diamonds提供的人造鑽石。

奢華汽車Rolls Royce在其限量的Adamas系列中,使用了人造鑽石作裝飾。(Rolls Royce官方圖片)

比起價錢和環保,更重要的可能是人造鑽石可撇除跟童工、剝削、戰爭等有關的傳統鑽石為人詬病之處。詳見另文《【科技.未來】欲洗血鑽污名 人造鑽石非萬能解藥》。

上文節錄自第13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8日)《當人工代替天然 鑽石不再恆久遠》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