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無障礙.三】民間推廣口述影像 陪視障人士上天下海
這一天,他們先去參觀海事博物館,再一起吃飯聽口述影像員講解維港兩岸的建築物,然後一起乘坐摩天輪和渡海小輪,再在維港一起放空。這個「海陸空齊放空」活動的參加者有視障人士和健視者,大家一起跟着口述影像員,體驗着一般遊客會做的事情,卻有着不一樣的體會。視障人士如何「看到」海事博物館的展品?面對徐徐上升的摩天輪,迎着海浪的船隻,他們的感覺和健視人士有何不同?香港口述影像協會創辦人梁凱程特意為活動拼砌了維港立體模型,幫助視障人士認識維港兩岸的特色建築物。當中一個可轉動的摩天輪模型,助視障人士想像摩天輪在半空轉動的情景;還有渡海小輪模型,令視障者了解渡輪的線條輪廓。這個口述影像戶外活動得到「社創基金」資助,鼓勵視障人士出外參與多元化的活動,和健視人士互動,達致「共融」。此文章為《藝術無障礙》專題之三
香港盲人輔導會是本港口述影像的重要推手,並引入外國專業的培訓指導。十多年前,香港的視障人士因為看不見,觀影時往往需要詢問身邊的人以了解畫面和劇情。約十年前,香港盲人輔導會舉辦首場電影導賞會。到今天,視障人士可以走進戲院,戴上耳機便能聽到口述影像。2015年,香港口述影像協會成立,進一步把口述影像活動推展到戶外,鼓勵視障人士踏出社區,參與更多文化娛樂活動。
從口述影像起步 十年漫漫長路
早於1965年,香港盲人輔導會的訊息無障礙中心開始提供有聲書和點字書服務,鼓勵視障人士「看書」。香港盲人輔導會訊息無障礙中心經理陳麗怡曾在美國念書,留學期間在當地的劇場認識口述影像服務。因為先天性白內障,陳麗怡曾就讀特殊學校,她想為自己的社群出一分力,早於2009年把口述影像引進香港。「我都是在這社群長大,體會到視障人士的娛樂較少。在視障人士的圈子裏,若沒有電影好像有點可惜。」
十年漫漫長路,陳麗怡卻不覺得走得太慢。「首先我們要令電影業界明白口述影像是什麼一回事。這只是我們圖書館的其中一個項目,早期只有兩個同事和我一起做,以這麼少的資源去做,目前的速度已經比我們預期快。」
陳麗怡指出,一開始大家都不認識口述影像,要找資源相當困難。到了現在戲院願意增加設施,電影公司願意在後期製作加入口述影像聲道,算是重要的突破。「之前需要深耕細作,難以一步到位。初期那些工作像『起樓』,要慢慢建立。」她說道。
港府及各界近年致力推動「無障礙社區」,嘗試協助殘疾人士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無障礙設施的成效亦有目共睹。但在軟件方面,如平等工作機會、增加大眾對殘疾人士的認知及理解,仍然有待改善。在推動藝術參與方面,更備受忽略。
事實上,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自 2008 年 8 月 31 日起於香港生效,宗旨是確保所有殘疾人士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並促進對殘疾人士固有尊嚴的尊重,當中有條文確立殘疾人士有權參與文化生活,以及在與其他人在平等的基礎上參加娛樂、休閒和體育活動。不少國家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推廣口述影像,香港的起步較遲,多年來只靠一群有心人一步步走過來。
香港口述影像協會的梁凱程當初想做義工服務,機緣巧合下在香港盲人輔導會認識口述影像,後來更辭去大專講師一職,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攻讀口述影像研究博士課程,其後回港主力做口述影像的培訓和推廣工作。
外國立法推廣 大學設立專業培訓
梁凱程擔任講師時主要教授專用英語及翻譯,也曾開設選修科教口述影像,那時要為學生擬定閱讀文獻書目,她發現相關資料全部都是外國的口述影像,沒有什麼是關於香港,甚至是中文的素材。她認為,若要在香港做培訓,導師需要懂得本土語言,了解一些慣用語和俚語等,才能做出最傳神的翻譯,故把心一橫去英國進修,學習專業知識。
選擇到英國修讀相關課程,是因為當地的發展比較成熟。英國自1996年設《廣播法》(Broadcasting Act),規定公營電視台每星期要有一成電視節目設有口述影像聲頻,供觀眾同步選擇,2003年更設立《通訊法》(Communications Act),2010年並以《殘疾歧視法》為基礎制定《平等法》(Equality Act),與時並進,令視障人士可以享受電視娛樂及接收資訊。
我們常說「行街、睇戲、食飯」是香港人的娛樂,視障人士都需要娛樂啊!我的期望是什麼呢?有一天見到電視機有個按鈕,可以按「口述影像」。
梁凱程表示:「在英國,口述影像可以是一個專業,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Centre for Translation Studies中,口述影像是影視翻譯當中的一門學問。我看到原來在那邊是一個專業,不是義工那麼簡單……做義工服務,很難叫別人花幾十小時去做一件事,我們講一部1.5小時的電影要用約80至100小時做準備,平時做義工不會假設要花這麼多時間。」
除了英國外,歐盟亦設立無障礙法(European Accessibility Act)推動口述影像,梁凱程認為,現時港人對口述影像的認識未算深入,用法例規管效果反而不好。「等到時機成熟,很多人認識才立法就好,而不是一開始用來做誘因。」她說。
立法未成氣候 增大眾認知最關鍵
經過聾人福利組織多年來努力爭取,廣播事務管理局於 2003年12月開始,規定本港兩間免費電視台翡翠台及本港台(已停播)製作的電視節目,須於晚上 7 時至 11 時的黃金時段加設中文字幕。
「原本沒有的事情,是可以在(爭取)之後加入去。問題是如何提高公眾的認知呢?電視節目增設字幕,不單讓聾人可以看電視,更希望全民的語文能力可以提高。大家知道了功能,電視機有個按鈕,可以按『字幕』。」梁凱程指出。
「我的期望是什麼呢?有一天見到電視機有個按鈕,可以按『口述影像』。」她這樣期盼,並相信口述影像的重要性,「我們常說『行街、睇戲、食飯』是香港人的娛樂,視障人士都需要娛樂啊!」
這十年來依靠有心人士去發展的口述影像項目,又應否如外國般以一門專業的模式引進,或是以立法形式提供服務?詳情請看︰
【藝術無障礙.四】民間策動藝術通達 政府未見積極【藝術無障礙.五】大館通達之旅 軟硬件相輔相成
上文節錄自第13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日)《藝術無障礙》專題中的《民間策動藝術通達 政府未見積極》。
相關文章:【藝術無障礙.一】彭晴用聲音導航:視障人士也有欣賞藝術的權利【藝術無障礙.二】口述影像撰稿員為消失的光影 重構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