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霸權來勢洶洶 顛覆觀眾習慣掀影視界變革潮
關心電影的讀者猶記,今年四月的法國康城影展前夕,以提供網絡影片串流服務出名的Netflix(網飛)投資的幾部電影因未符合「康城影展電影需在傳統院線公映」的資格而遭大會拒諸門外,以致Netflix決定全面退出影展,連原定有《引力邊緣》(Gravity)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執導新戲《羅馬》(Roma)、美國知名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未完成的遺作《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修復版等五齣Netflix新戲的放映會,都一併取消不播,引致一場不大不小的戲外風波。撰文:李美
事隔數月,在不久前閉幕的歐洲另一大影展──第75屆威尼斯影展上,Netflix出產兼發行的《羅馬》不但首度進入國際影展,還贏得最高榮譽的金獅獎;另一部高安兄弟(Ethan and Joel Coen)導演的《細說當年話西部》(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則拿下最佳改編劇本獎。而且,Netflix的參展作品多達六部,也引起關注乃至爭議。
客戶突破1.25億人
因為獎項的背後還帶出另一個信息:隨着Netflix效應雪球愈滾愈大,「擁有龐大資源」的串流平台的推廣會令傳統電影業陷入困境,同時也吹響了全球電影行業變革的前奏曲。最近,這家稱霸整個美歐影壇的公司就連非洲的荷里活──尼日利亞諾里活(Nollywood)都染指。令人們再度關注起這個「影壇新貴」如何藉助互聯網,稱霸歐美電影市場,而這「稱霸」的背後又給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Netflix霸權有幾勁?兩組數字說明一切。今年,Netflix將投資120億美元拍攝電影,金額比整個荷里活還要多,其中會出產80餘齣電影,較諸華納兄弟期內會搬上大銀幕的二十多齣,以及迪士尼的十多齣,此兩家「巨擘」也彷彿渺小起來。最新一季,Netflix訂閱客戶更暴增了700多萬人——即幾乎等於香港人口,至今總訂閱客戶已突破1.25億人,裏面有無殭屍戶?肯定有,但現時全球五分之一的互聯網下載流量,均由Netflix一家吃掉,可見有關數字未必濫竽充數——必須補充,Netflix尚未進軍中國內地,惟已夠摘取如斯高流量。
正當人們減少看電視、減少入戲院的同時,Netflix卻呈此消彼長之勢,甚至有機會將兩者統一建立「影視新霸權」。對於威尼斯影展容許Netflix參賽,當地戲院業界便有不少抗拒聲音,事實上,2018年的康城影展,就將非戲院上映的Netflix電影拒諸門外;然而,有謂「英雄造時勢」,有鑑於Netflix之強大,影展讓步只是遲早問題。
串流節目度身訂做
Netflix霸權絕非偶然,而是憑藉一系列的優勢,吸引影展及觀眾不得不改變自己,以致最終接受並且擁抱這個新秩序。
首先,Netflix不單掀起了「點播」革命,還利用「大數據」將用戶體驗最佳化。點播無疑大大衝擊了電視運作,節目安排由昔日的電視台主導,轉至交由觀眾自主自由。Netflix大部分的劇集、紀實節目等,都是一整季一次過上架,電影亦會全系列地供人點播,意味過往「被安排」等待下一集的「吊癮」之窘終於打破,可以一氣呵成一「煲」到底。
Netflix藉此掌握大量觀眾的點播記錄,於今「得數據,得天下」的時代,也等於說可以更好度身訂做滿足需求;由大眾大片到小眾小品,Netflix依觀眾口味分為約2,000個組別,一方面做好「個人化」管理推送合心水的節目,另方面則做好「普及化」主動因應不同喜好(包括選材、選角等)開拍新片。事實上,Netflix原創出品都有相當質素保證。Netflix的一擲千金,包括重金禮聘荷里活星級導演艾方索柯朗拍攝《羅馬》,以及金像怪傑大導高安兄弟。
追本溯源的話,由Netflix「響朵作」《紙牌屋》(House of Cards),到最近大熱的華語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箇中一大成功要素正是做到「劇集電影化」,而非停留在流水作業般的「膠劇」。Netflix出品不單質高,且也量多。Netflix一年豪擲120億美元(約1,000億港元)開拍電影,如此驚人能耐恐已無出其右。
近年來,Netflix還在巴西、德國、南韓等20餘個地方開設片場,稱霸世界的意圖彰彰明甚,不論美國的荷里活、印度的寶萊塢(Bollywood),以至尼日利亞的諾里活都被納入Netflix版圖,就連日系動畫市場亦涉足。除了新作多,舊作亦很多,以香港版Netflix為例,裏面所包含的劇集、電影、紀錄片、真人騷等,有多逾2,000套點播內容,網羅古今中外的作品,遠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都可觀看得到。
低價滲入的營銷策略
再者,Netflix根本不貴,性價比極高。香港版最便宜的標清制式月費,僅需63元,高清計劃亦僅93元,入場門檻比其他收費電視低;尤其是,計劃提供四個登入帳戶,心水清者或會發現這等同Netflix「默許」「共享」玩法——以最貴93元計劃來看,所提供的四個帳戶便等於每人的「共享」月費只消20多元。事實上,Netflix奉行「低價滲入」的營銷策略,查美國訂閱客戶的平均月費也僅約10美元罷了,這好大程度亦解釋了為何它能迅速「入屋」進駐大量家庭。
重要的是,睇電視往往「贏家獨取」。情況就如當電視機正在播放TVB,它就不能播放其他電視台了。同一道理,當愈來愈多人看電視,都以看Netflix為主,試問,其他電視台豈不被邊緣化?與此同時,當愈來愈多人選擇在Netflix觀看電影,就連電影院的票價也被重新定義,人們難免覺得入戲院不方便及划算。
Netflix已徹底顛覆觀眾習慣,以至形為新的霸權;問題是,Netflix真箇能夠一統天下、壟斷天下嗎?Netflix獨大,自然難以避過監管當局的法眼,尤其西方社會近年非常看重「反壟斷」,歐洲並多番針對美國科網巨擘開出巨額罰單,甚至制訂措施強行要求壟斷者減低市場份額……由是觀之,Netflix愈是壯大,反制它的力量也必然更大。
而且,Netflix本身亦恐「成也大數據,敗也大數據」。大數據的最大缺點,正是「圍爐取暖」,令觀眾口味單一化;相關操作,短期或易添食,長遠則恐令觀眾睇厭。此外,這種過於依賴「數據」的「計算」做法,注定會扼殺創意,繼而損及影視作品的質素。不必諱言,Netflix不少原創電影均予觀眾B級片之感,近來好些作品被批評雷聲大、雨點小。不得不談的糟糕例子,當數去年由荷里活巨星Will Smith主演、斥資9,000萬美元拍攝的大作《光靈》(Bright),最後迴響竟遠不及《紙牌屋》等劇集。
各大電視台爭相效法
除了內部問題,Netflix還得罪了許多既得利益者,傳統戲院及片商自是其一,連帶其他範疇的科技巨擘,也難免會想攙進一腳、分一杯羹,不讓Netflix一家專美。
鑑於Netflix的用戶體驗「試過返唔到轉頭」,各大電視台已紛紛仿傚Netflix的成功之道,跟隨推出串流點播服務;部分電視台更安排點播上架比傳統時段優先播放。握有《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西部世界》(Westworld)等「神劇」的HBO,近年已大幅革新播放程式及串流內容。
另一影視王國Fox,亦在世界各地搞起串流點播平台Fox+,內容之廣猶如Netflix,且還包含體育賽事。另外,跟Netflix同屬「FAANG」(美國五大科技股)的Facebook(及旗下Instagram)、Apple、Amazon和Google,也各自推出類似Netflix的影視平台,並與荷里活的台前幕後合作推出自家製影視作品。
1997年,Netflix僅為一家DVD租賃公司;相信無人預料得到,正當一間間租碟公司因市場萎縮而像骨牌般倒下,無法經營的時候,2011年起Netflix毅然轉型至串流業務,在短短幾年光景煉成為新的霸權。接下來,這位英雄還會繼續創造時勢?抑或它會遭新時勢下的新英雄取代?這場影視之戰可謂方興未艾。惟可肯定,競爭永遠帶來進步,觀眾必然會得益最多——這場影視大戰比電影還要精彩,亦終將衍生更多好戲!
李美資深傳媒人
上文刊載於第12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7日)《徹底顛覆觀眾習慣 掀起影視界變革 Netflix「霸權」來勢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