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窺探香港政治新生代的思想面貌──建制篇
新民黨劉聖雪 落選港姐走進社區
距離2019年區議會選舉尚餘一年多,不少政黨的新生代已摩拳擦掌,落區深耕細作,希望在區議會中爭一席位,其中包括曾參選港姐的「90後」、現職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的劉聖雪。劉聖雪於2015年參選港姐,在16強止步。翌年,她加入新民黨,協助黨內選舉工作,在位於港島的中產社區康山擔任社區發展主任,今年更出任新民黨青委會副主席,積極考慮明年參選區議會,挑戰在同區服務逾十年的公民黨梁兆新。
港府呼籲港人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作為政黨培養的新人,劉聖雪以「唇齒相依」來形容香港與中國內地的關係,認為在「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下,港人會有發揮空間。
01:你畢業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修讀生理及神經科專業,亮麗的成績表加上怡人的外表,選擇事業有廣闊空間,為何選擇從政?
劉:人生可以經歷多種變化,我認為人生應該比電影更戲劇化,才算精彩。2014年「佔領」運動發生後,我見到不少人有違法行為,對社會帶來壞影響,當時我受到啟發,認為需要站上前線,捍衛社會公義。
我明白區議員這份工作的收入並不是很可觀,少一點信心都很難走下去,而且每四年便要打一場選舉仗,對年輕人或專業人士來說,如果是當「打份工」,的確很難堅持下去。不過,從政者有很多種,並非人人都只為掙錢生活。在我眼中,從政者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政治家,有理念,希望推動政策;第二類是政客,懂得政治化妝術,但從政只為實利;第三類是政棍,做事損人不利己,並非為市民謀福祉。至於我是哪一類,就留待市民評價吧。
01:作為政黨培養的新人,如何看待北京與香港的關係備受關注,在這一方面,你的立場是什麼呢?
劉:我會以「唇齒相依」來形容香港與北京的關係。香港和內地互相支援,不論在地理或經濟等領域上都環環相扣,客觀地看,香港與內地的命運相連,我們不可以獨善其身。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出現矛盾,有年輕人甚至對香港的法制有所懷疑,但我認為,一國兩制是最好的安排,這樣才可發揮本港獨特的優勢。
至於中聯辦或中央在港機構的定位,這些機構可以說是中央駐港代表,可以向中央政府反映香港人的訴求,我認為他們在香港擔當着一道橋樑的角色,不論是民生或經濟事務,有需要時可透過相關部門作溝通和協商,對港府的施政亦有裨益。
民建聯賴嘉汶 佔中催生另類「90後」
選舉除了是政黨爭奪議席的戰場,亦是讓新人試水溫的舞台。2016年立法會新界西選舉,建制派大黨民建聯的名單上出現一個新面孔,她是賴嘉汶。
過去幾年,社會有種說法,指香港人因2014年佔領運動而政治覺醒。現年26歲的賴嘉汶亦由此踏上從政之路,加入民建聯,希望了解為何與參與佔領運動的同齡人有不同想法,此決定一如意料惹來朋友調侃。對於中港關係,她充滿信心,甚至以父子來形容,相信虎毒不吃兒。
01:為何年紀輕輕便投身政治?
賴:2014年剛畢業,那時爆發佔中,我覺得很奇怪,為何與朋友的看法有這麼大的不同,我們身處的社會真的那麼差嗎?那時候,我落區問市民:「你追求什麼?為何想政治上出現翻天巨變?」許多人都答:「因為A不行,所以揀B囉。」 B是否就真的代表好呢?他們不肯定。他們純粹想轉變。於是,我想尋找答案:現在香港的狀況是否真的那麼惡劣呢?其實,只要你落區接觸市民,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一個年輕人走進建制堡壘,身邊朋友會不會有微言?不瞞你,一定有,年輕人嘛!有些很支持,有些不當一回事,因為政治冷感,有些每次約食飯都會問「轉工沒有?還沒轉工?」
01:在港從政免不了處理特區與北京的關係,你認為現時兩者關係是好或壞?
賴:我認為是互相幫助。許多對人大釋法強烈反彈,事實是在英國殖民地時代,「事頭婆」發一句話,我們一聲都不能出啊!現在我們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就像我們的老竇,我們是兒子,他怎樣都不會想我們死的,對不對?
香港的年輕人應多回內地走走看看。許多時候,我問年輕人有沒有回鄉證?答案是沒有。他們都不回去了解內地的進步。我以前聽聞治安差,都怕返大陸,但現在有時假日都回去逛逛,以前,我不會用內地品牌的電話,但現在用華為,真的便宜又好用。
經民聯李超宇 在北京土壤浸潤過
經民聯近年嘗試由商界走入地區,積極培育政治「新苗」,在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位於黃埔東地區辦事處出任社區幹事的李超宇,就是其中一人。
李超宇現年29歲,中學時期已對政治和時事產生濃厚興趣,大學負笈澳洲,修讀的科目也是與政治和亞洲研究有關。大學畢業後,碰巧遇上到北京一所投資銀行的實習機會,進而讓他實實在在地體驗了三年內地生活。作為一個曾到內地發展和生活的過來人,李超宇認為中國並非如想像中封閉,對於政治的討論氣氛亦算開放。他形容,中國已不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很多方面正在進步當中。
01:在北京生活三年,中國政府是否如部分港人所想像般專制?
李:內地其實並不封閉,對於政治、社會話題的討論氣氛很開放,上不到Facebook是真的,但是否不能討論政治?又非如此,他們會討論當下最熱的話題,就算是早前十九大修憲,他們都可以討論,修憲就是寫入憲法,根本「無得遮」。
我承認有些內地旅客在香港做出有欠文明的行為,但中國人基數很大,每日這麼多旅客,我們不應以一個人的行為來標籤一群人。13億人中,很多人都是很進步的。他們的想法、道德價值觀也站得穩,國際交流亦十分頻繁,不再是七十年代的中國,很多方面都在進步中,向好的方向發展。
01:中港關係近年頗為緊張,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形容中港應「行埋」,你認為中港是否需「行埋」?
李:關係緊張很大程度上來自誤解與接觸,但這是很自然的事,接觸多,自然衝突也多。實際上,中國與其他國家亦在「行埋」,這是國際趨勢,中國的影響增加,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中港「行埋」是很自然的事。
中港關係緊張的起因並非港人無法適應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而是因為過去一百多年,香港割讓給英國,內地在這段時間經歷了太多事情,過了一百多年再變回一體,自然無所適從,無論文化、政府架構、法律制度都有分野。香港年輕人看事物時應更開放,你認為內地不好,就應該多去看看。國民身份認同從前根本不是問題,是現在才出現。我們應深入一點去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內涵,不應閉關自守,要抱着開放態度。
繼續閱讀:
上文節錄自第12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16日)《窺探香港政局未來脈搏 政治新生代的思想面貌》。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