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在喧鬧中落幕 平權風潮下的康城影展
康城影展終於落幕,十二天的喧鬧亦已散去,人潮退後,各自收拾細軟,踏上回家的路;在機場或火車站碰上熟人,都會談論賽果,不管是茶餘飯後的八卦,還是陸續上線總結2018影展的文章,康城總會為我們提供無窮無盡的話題。康城,這就是康城。撰文:麥聖希(百老匯電影中心總監)
每年的賽果都一樣,有人歡喜有人愁。當然,今年最大的意外是李滄東空手而回,挾着影評人評分最高的姿態,竟然全食白果,好像重複着兩年前德國片《爸不得妳快樂》(Toni Erdmann)的詛咒,創下影評人評分最高的紀錄,但就徹底敗北而回。
比賽往往這樣,評審團的考慮跟影評人的眼光往往是不一樣。可能覺得李滄東的《Burning》社會意識不夠強,沒有帶出大義凜然的訊息,又或者嫌棄它拍得過分抽離客觀,少了一份情感上的共鳴?很難說,畢竟影評人評分也只是十個人的口味,只代表了一種看電影的角度,自然也代表不了評審團來自不同電影崗位的多樣性。
《小偷家族》兼收並蓄
幸好的是,金棕櫚獎得主是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Shoplifters),這是一致的肯定,無人異議。是枝裕和曾5度入圍康城影展,在《Burning》放映前,《小偷家族》的評分一直領先,內容兼收並蓄,社會意識與觀賞過程同樣照顧得到,編導演均十分出色,堪稱是枝裕和的最佳作品。電影延續《誰調換了我的父親》的風格,融入《誰知赤子心》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表面上呈現了一個貧窮但融洽的小家庭,終日以高買度日,幸福依然滿滿,可是幸福的底層,卻隱藏了段段暗湧,真相並非如我們想像。是枝裕和帶出發達社會下的貧窮問題,反思了血緣和家庭的觀念,把故事娓娓道來,張弛有序,令人賞心悅目。
評審團大獎落在史碧奇李(Spike Lee)的《Blackkklansman》,電影似乎很少人談論,可能是因為它的形式比較荷里活,娛樂性豐富,但其實它在今時今日出爐別具意義。故事講1970年代黑人臥底警員潛入3K黨搜集行動情報,反種族歧視的聲音鮮明有力,直接批評特朗普政府,結尾的新聞片段,看得令人心寒和激動,極具時代意義,難怪導演在領獎時直接說, 「This is 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1989年,史碧奇李的《不作虧心事》(Do the Right Things)也在康城競賽,事隔將近30年,他說世界改變了,但依然需要作更大的轉變。今次回勇,也算是最好的時機去肯定這位一直為黑人發聲的創作人,兼且向黑人運動致敬。
頒獎禮標榜政治正確
今年的頒獎禮實有點標榜政治正確,頒發康城大獎給《Blackkklansman》是具體的證明,除此之外,頒獎典禮初開始,第一位頒獎嘉賓、意大利女星Asia Argento致詞時, 直接在台上痛斥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 在她21歲時於康城強姦她,全場鴉雀無聲,氣氛忽然嚴肅起來。接下來評審主席姬蒂白蘭芝(Cate Blanchett) 又向因政治問題被禁出國的兩位導演致敬——分別是伊朗的約化巴納希(Jafar Panahi) (作品《Three Faces》)和俄羅斯的沙利布連尼哥夫(Kirill Serebrennikov)(作品《Leto》);前者最終與《Happy as Lazzaro》平分了最佳劇本獎,後者雖沒獲獎,卻以新導演的身份得到關注,可見,康城影展主辦者一直很清楚自己作為發聲平台的社會功能和責任。
令人心碎的《Capernaum》
在這前提下,另一獲獎的黎巴嫩作品《Capernaum》也具政治正確色彩。它具備兩點今年的優勢——社會問題和女性導演。《Capernaum》說的是貧民窟長大的12歲男孩,控告父母把他生在這個社會。他在極度貧窮的環境下掙扎求存,保護妹妹及被「丟棄」的黑人嬰兒,過程的而且確令人心碎,很易感動觀眾。如《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和1980年代的《街童》(Salam Bombay)一樣,有消費貧窮問題之嫌,但亦可能如評審們在頒獎後的記者會上所說,電影把社會問題完全消化,感染力強,還將這個議題引起社會上的關注,實屬難得。只不過就康城而言,它有點情感過於外露,在奧斯卡獲最佳外語片的話,倒是實至名歸。
《Capernaum》是女導演Nadine Labaki的作品,其他的還有《Girls in the Sun》和《Happy as Lazzaro》。《Girls in the Sun》那種「女人都做得到」的女權意識,附上真槍實彈走在戰場前線,但又沒有把女兵揸槍、進擊等場面拍好,很早就沒戲了,完全不被看好。
而評審團最終選擇了《Capernaum》而非一直呼聲甚高的《Happy as Lazzaro》,或多或少反映了今屆的評審團偏向感情到位的電影。《Happy as Lazzaro》是一則反思文明的警世寓言,拍一班意大利山區村民,恍如隔世地生活在19世紀的農奴社會,直到被拯救回到社會才重獲新生。敘事手法獨特,魔幻寫實風格,拍村落的自然景色與田園生活,樸素純真,創立了一種獨特的語言。導演Alice Rohrwacher被譽為是剛剛逝世的意大利大師奧米(Ermanno Olmi)的接班人。但最終只獲最佳劇本獎,與約化巴納希的作品《Three Faces》平分,足見評審團偏好寫實激動的控訴,而非抽象虛幻的思考。
除了三位女導演外,今年的片單上也有不少突出的女性角色。獲最佳女主角的作品《Ayka》,除了表揚女主角Samal Yeslyamova那自然不着迹的演出外,相信也肯定了戲中她那逾期居留卻自力更生的女性角色,並且同情她隻身在俄羅斯的不測遭遇。
而內地女星趙濤在《江湖兒女》的演出,也表現了女性堅強的內心。為男友頂罪入獄,出獄後已成另一片天,他銷聲匿迹,她繼續堅守,內心的信念遠比翻天覆地的江湖之義持久,一個女人獨立撐起那半邊天,趙濤發揮得淋漓盡致,多場感情戲都處理得精準到位,分寸恰當。
#MeToo和#Time'sUp運動伸延
今年的康城由頭到尾都瀰漫女性的聲音,從片單開始到評審團的組合、得獎結果都傳遞這種信息,比如Asia Argento 頒獎時的控訴、姬絲汀史超域(Kristen Stewart) 走紅地氈時脫去高跟鞋、在影展期設立反性侵熱線,就連主席評審姬蒂白蘭芝也在影展中段時,與法國新浪潮之母艾麗絲華妲(Agnes Varda)攜手,率領82位女性電影工作者,走上紅地氈靜默抗議,批評過往康城競賽中男女導演比例不均的現象。她希望大會正視,亦希望社會正視性侵問題,更加關注電影業男女同工同酬的訴求。一時間,康城影展變成了#MeToo和#Time'sUp 運動的伸延平台。
繼續閱讀:
上文節錄自第11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8日)《在喧鬧中落幕 平權風潮下的康城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