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二】SEN家長︰學校支援有等於無 做功課好似打仗咁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融合教育.一】SEN資優生撐到中五毅然退學 廿年問題制度仍存

現時大部分學校的考評制度也是用錯別字扣分制,對於讀寫障礙生而言,要取得及格分數也尤其困難。(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母要求子謄正功課 老師延察學生讀寫障礙

Wendy有三個孩子,中間那個兒子有讀寫障礙,今年剛開始讀小一。她指自己起初很徬徨,以為政府會有津貼或是課程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但去學校問社工,社工直言「支持不大」。

學校起初也沒有留意到兒子的障礙,她當初懷疑是因為自己看到兒子寫字時會把字左右掉轉,做功課花很長的時間,會要求兒子一直改,把功課改到「好看」才交給學校,故跟老師提起時,老師也不以為然。

後來,她決定不再替兒子「擦功課」,把寫錯的也照樣交給老師,老師才意識到問題,讓校方轉介去評估。

到確診是讀寫障礙後,Wendy形容每次做功課時,「好似打仗咁」。家中地方不大,學習環境不太理想,會很嘈吵,只有很安靜的時候才能讓兒子專注地花數小時做功課。

教育局和坊間機構也有推出特別的輔助教材協助讀寫障礙生認字,惟會應用的學校不多。(資料圖片/曾梓洋攝)

兒子的功課量已有調適過,例如他抄生字只需寫三個,學校也有問過功課量是否可以接受,但支援卻除了課後的功課輔導班外,沒有針對讀寫能力提供特別訓練或幫助。「我會和兒子吵架的,有時真的太激氣,連打也試過。沒法子,他自己也知道要完成功課才能上學,我覺得煩躁時,他也煩躁。」

為了兒子,她辭去做了12年的酒店工作,全職照顧家庭。「學校只有放學補課,中文和英文也有,我問學校是否針對讀寫障礙,學校只說有很多小朋友一起上課,比上堂更淺顯,不是只有SEN學生。政府說資源已給了學校,我們卻不知道資源去了哪裏。」

「默書最辛苦,即使有範圍,但他不能一次過記那麼多生字。六至八個生字他要花兩個星期才記到,默書也經常不及格。」

記者翻查該學校的資料,學校設有特殊教育統籌主任,在學校報告中指學校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為他們提供的服務包括:小一學生的「及早識別計劃」;有學習困難學生的跟進評估及支援等。

此外,學校修訂中、英、數三科的輔導課課程內容,老師參考教育局資源設計不同的校本教材,針對學生的弱點施教,效果良好。學校也舉辦多個不同學生小組,為專注力不足及學習困難學生舉辦學障執行功能訓練小組等。

Wendy認為學校沒有特別支援兒子的措施,現時每次默書也是「打仗咁」。張超雄指融合教育配套不足,對SEN學生幫助有限。(鄧倩螢攝)

儘管如此,從Wendy的角度來看,兒子卻沒有得到適切的照顧,加上學校也着重學業成績,她甚至想過將兒子轉到「Happy School」去,又擔心別的學校也不想接收。「他現在一做功課就會不開心,拖拉一個小時才可以『埋位』,做功課時要我時時提醒他要『貼線寫』。」

她無奈地說,「兒子有時也問我為何其他兄弟姊妹可以去玩,只有他不可以。」學校給予的調適,看起來像是協助他完成功課,而不是因應他的能力差異協助他學習。

校本支援津貼監管不足 家長不知用途

政府對於六歲以上的SEN學生的支援是以校本為主,透過自2003/04學年起推行的學習支援津貼撥款給學校,屬經常性現金津貼。根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入學人數和所需的支援水平而計算,學校可以聘請教師針對SEN學生而教學,另外設計教材,或是外購服務如語言治療、行為輔導等。

在三層支援模式下,學校根據學生的學習困難輕重程度取得撥款,第三層支援的學生(學習困難較嚴重的學生)獲得的金額最高,其他相關的撥款還包括加強言語治療津貼等。

除此以外,學校亦可透過早於1983年推行的加強輔導教學計劃,在編制內聘請教師,以加強輔導服務如提供協作教學或小組教學,但成績稍遜的非SEN學生也是計劃中的服務對象,比以新的學習支援津貼聘請的優勝之處是,教師為非合約制,流動率較低,卻未必能針對不同類型的SEN學生的需要,故教育局一直鼓勵學校轉用新的撥款制度,但現時全港約仍有一半的小學沒有轉用新的制度。

政府一直鼓勵學校公開「學習支援津貼」的使用情況,卻沒有嚴加監管,也沒有足夠的透明度讓家長知道學校到底提供什麼樣的服務,甚至是可以支援哪類型的學生。「的確有學校做得比較出色,在年度報告中寫明撥款用途,但也有很多學校寫得較含糊,或是沒有公開。」張超雄說。

個別學習計劃有助 倡立法卻觸礁

事實上,因為校方、教師及家長有着不同的期望,張超雄認為,為每個SEN學生設立IEP非常重要,是融合教育的核心。

他認為IEP像合約般清楚列明不同持份者的職責,連同專業人員如言語治療師等先進行個別評估,再針對如何增強他各方面的能力、減輕障礙等,為學生定下可行性學習目標,每半年審視一次,透過個案會議,建立促進溝通平台,讓家長和教師建立共識、互相監察。

然而,現時教育局並沒有強制要求學校為每個學生設立IEP,指引要求學校為每名被評定為第三層支援的SEN學生訂IEP,但局方並不願提供現時已訂立IEP的SEN學生人數。

教育局回應《香港01》記者查詢時指,三層支援模式下的學生分布會因應學生需要的改變而不時轉變,因此,學生是否需要個別學習計劃完全取決於學生當時的支援需要,亦是校本的專業決定。而張超雄估計,現時只有約5%的SEN學生設有IEP。

張超雄指融合教育的配套不足,對SEN學生幫助有限。(高仲明攝)

2016年,張超雄曾與立法會議員郭榮鏗提出《特殊教育需要條例草案》,當中要求立法確保每名SEN學生均須設立IEP,但當時教育局指條例會引起政府公共開支增加,違反《基本法》第74條內容:「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根據本法規定並依照法定程序提出法律草案,凡不涉及公共開支或政治體制或政府運作者,可由立法會議員個別或聯名提出。凡涉及政府政策者,在提出前必須得到行政長官的書面同意。」為由,加以拒絕。政府當年以2015/16年的SEN學生人數39,470名估計,每年所需的額外經常開支為25.2億元。

增設統籌主任職位可取 尚看落實程度

條例無法進入立法會,SEN學生無法透過法例保障設立IEP,政府在去年提出另一項重要支援。教育局由2017/18學年起,會在三年內分階段於每一所公營普通中、小學增設一個編制內的教席(中學的學位教席或小學的助理小學學位教席),以便學校安排一名專責教師擔任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帶領學生支援小組,推動「全校模式」的特殊教育支援。

SENCO一職於2015/16學年起,透過關愛基金的撥款,在124所中、小學推行為期三年的試驗計劃,於2017/18學年,共有244所公營主流中、小學(126所小學、 118所中學)設有此職位。

(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政府表示經過兩年的實踐和觀察,試驗計劃的成效理想,故再進一步擴展計劃。張超雄說,設立專門的職位協助SEN學生,有總比沒有好,但這個職位需要做很多統籌的領導工作,需要主任級的人員去出任,能否真正幫助SEN學生,也很視乎學校及老師如何安排工作,現時SENCO的質素參差。

他認為,若學校因職位薪酬問題而需要讓主任級教員出任此職位,再用政府資助的教席聘請新老師減輕課擔,這種間接資助的做法也不合理。教育局指SENCO可以花三至五成的工作時間教學,其餘時間才照顧SEN學生,跟其他專業人員及家長協調,決定學習支援津貼的用途等。

要推動「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實際上並不能只依靠SENCO一人,而事實上,也有未設有該職位的學校在融合教育方面做得較為出色,對SEN學生的支援較多之餘,也能推廣共融文化。

部分學校更成為了「學校伙伴計劃」的資源學校,為其他學校提供到校諮詢、觀課及檢討會議、個案研討會、校本工作坊、網上諮詢及資源等服務,協助他們推動融合教育。

可見,增設SENCO一職可以說是向前踏進一步,但要讓融合教育得以支援學生,讓SEN學生發揮其潛能,還看個別學校推行的決心和架構改革的落實程度。

系列文章︰

【融合教育.三】副校︰幫SEN生如偵探查案 有限資源看教師心機

【融合教育.四】畢業禮話劇學童演過度活躍生 關愛校園的建設

上文節錄自第11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8日)《融合教育︰徘徊十字路口》。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