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細節中可以有魔鬼 也可以有上帝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多年來,領展令基層市民叫苦連天。近年這間年收入近百億港元的上市公司,竟然不滿足於市民的血汗錢,開始發售商場獲取更大利潤。單單2017年,領展就已賣了十多個公屋商場給私募基金,作價超過200億元,60萬居民的生活恐怕百上加斤。撰文:龐一鳴

領展之惡,實在罄竹難書。連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建立民望也要賣口乖承認領展是她要征服的三座大山之一(其餘為港鐵票價、取消強積金對沖),可見市民對領展之厭惡。種種噩夢,大家都很清楚是源於2004年房委會私有化公屋商場。本文無意重溫這場噩夢,反而希望向前看,或許能避免再度被玩弄和出賣。

不少政黨要求政府回購私有化的公共服務,我對這類解決問題的方法興趣不大。當然,這些方法或許最有用,但這種看似一下子就解決問題的方案,難免令公眾錯過更深入討論私有化問題的機會。缺乏深入討論,看不到細節中的魔鬼和上帝,只會離認識和解決問題之路更遙遠;筆者反而有興趣在眾多發達國家中,找出有關私有化的不同故事。正因如此,我發現了法國的不同經驗。

市民對領展之厭惡已不須多講。(資料圖片/陳焯煇攝)

根據法國審計法院(Cour des Comptes)去年的獨立報告,法國政府於超過1,800間公司投資逾千億歐元,當中包括上市公司如Airbus Group、 Renault等,亦包括非上市公司如鐵路公司SNCF、公共交通公司 RATP。按照比例計算,為國家持股部分合共僱用了80萬名員工,高於報告中其他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在過去近40年全球私有化的歷史中,為什麼法國國家之手仍觸及過千間大大小小的公司,讓近百萬人某程度上為國企打工?這差別非常引人思考。

回溯私有化的歷史,自然回到英國戴卓爾夫人和美國列根的年代。這兩位大力推動私有化的旗手徹底改變了英、美及全世界。以英國為例,戴卓爾夫人在任職首相期間,便把航空、電訊、石油、煤、鋼、電力等公司私有化。當然,很多市民在她管治下收入增加,自置物業,既得利益者自然稱頌私有化計劃;但同時貧富懸殊加劇,傳統勞工自此長期失業,樓價飆升,亦是戴卓爾夫人後英國揮之不去的現實。那為什麼法國沒有完全跟上世界大勢?

法國政府於超過1,800間公司投資逾千億歐元,當中包括鐵路公司SNCF。(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Privatization or Public Enterprise Reform? 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Management》一書便回答了這問題。首先,法國由第三共和國(1870年成立)起,經歷了近百年較支持國營化的社會環境,政府和國民都普遍相信這種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國家經濟,有助國家與企業的穩定發展。而當戴卓爾夫人在英國推動私有化時,法國正好由左傾的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執政。在私有化高唱入雲的國際環境中,法國反而繼續其保護主義的方向,繼續推行國營化,調高最低工資及確立五天工作等勞工保障制度。

到1980年代中遇到經濟打擊,只好引入部分市場經濟措施。其中一例是1986年通過私有化法案,讓超過60間國營企業私有化,但當中的安排跟英國截然不同。英國的私有化讓國企成為私人企業,在股海上浮沉,企業很大程度上轉而為國際股東服務,而不再以國民福祉為念。法國的私有化卻由政府高度介入和管理,由財政部選投資人、決定出售多少股份(通常15至30%股份),包括多少間公司可持股(一般15至20間公司持有)、公眾可持多少股(最多10%)、外資可持多少股(一般公司最多20%,如跟國家安全有關就不可持股)。可以說,法國在推動私有化公營業務時仍然是以國家和國民為本位,而不像英美以國家和資本家為本位,因此作出了大量規定,沒有讓自由流動的國際資本予取予攜,害苦自己的人民。

電影《部長做了一個夢》中,交通運輸部部長處於究竟是否私有化國營鐵路的拉扯中。(電影劇照/UniFrance)

法國的經驗啟發我們,不只要問「私有化或不私有化」這個老問題,更要問:「有沒有以人民為本的私有化方案?」這個問題令人想到電影《部長做了一個夢》(The Minister)。電影中交通運輸部部長處於究竟是否私有化國營鐵路的拉扯中。可以不私有化嗎?如一定要私有化,可以只私有化一部分車站嗎?

香港在當年私有化公屋商場中,政府竟然沒有在向領匯(領展舊稱)批出的地契上規定必須提供街市,更任由它可以在毋須補地價下變賣商場賺大錢。當社會只停留在要私有化和不要私有化兩極的立場中叫陣,沒有討論如何達致保障市民的細節時,這時候上帝會在細節中消失,而魔鬼就會在細節中勝出。如同之前說要向前望,這篇文章重提領展問題不是重點,而是藉由討論領展之痛和分享不一樣的法式私有化故事,來引領大家作好心理準備去討論當前醫療私有化的問題。唯有跳出兩極的立場,一起看清細節中上帝能有的身影,才能讓自願醫保安排不會成為領展故事的翻版。

2017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將位於法國西部城市 Saint-Nazaire的船塢STX國有化。(資料圖片/視國中國)

現在的自願醫保版本,已知的病不再受保;小型手術的外科醫生費用上限為5,000元,中型為12,500元,大型手術只有25,000元;保險公司的行政費及佣金如同強積金一樣不設上限,調整保費亦毋須經過政府批准。這些細節是我們想要的嗎?又或者,把更多投保人轉去私營醫療系統是否就能騰出床位和服務令病人輪候時候明顯縮短?我們必須問:自願醫保是為政府和人民服務,抑或只是以政府和保險業為本位?

說回電影《部長做了一個夢》,它將法國面對私有化的氣氛,以虛構的劇情呈現在電影中。就像在現實中的馬克龍,他在競選期間聲稱要賣走一些政府手上的企業股份,以集資100億歐元來支持創新企業;但去年又將坐落於St-Nazaire的船塢國有化,避免打爛2,000多人的飯碗和對國家有重大國防利益的企業落入意大利造船公司Fincantieri手中。電影中,政府、部長和市民之間的張力,相信會撩動香港人起步思考和討論私有化的種種吧?

龐一鳴跨界別自由工作者曾提出「一年唔幫襯大地產商」及參選立法會及區議會行動發起者及執行者

上文刊載自第11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14日)《細節中可以有魔鬼,也可以有上帝》。

睇完跨界別自由工作者龐一鳴以法國電影《部長做了一個夢》​窺探本地私有化問題,想了解更多?5月的【法式好戲】放映會01周報聯同法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帶來《部長做了一個夢》(The Minister)。電影由歐洲影帝級人馬奧利維耶.古賀梅(Olivier Gourmet)主演、皮耶休雷(Pierre Scholler)執導,以超現實方式表達現實存在的政治日常,引領觀眾深入政壇虎穴,窺探權力遊戲的真貌,探討當權者在社會義務、私生活及公眾形象的矛盾與掙扎。

屆時龐一鳴還夥拍影評人安娜主持映後談,解構本地政治電影問題及探討香港政治生態。01會員免費報名,萬勿錯過!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