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醫生成平剛:再生一個小孩撫傷痛
汶川地震十周年。地震讓廢墟叢生,再沒有鮮花。遇難者的未來被不由分說地摧毀,家屬也在舔舐傷口中度日,走在愛與痛的邊緣。宏大的意義常常很難記住,如果說十年前,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怎樣,但那些一寸一寸活過來的細節,總會在以後某個場合講故事的時候提起。傷痕永在,只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那便好了。撰文:三七
成平剛醫生是地震的倖存者,十年,三千多個日夜。他日拱一卒地守在醫院的崗位上,工作、升職,看着「再生育」的兒子一天天長大。未來就是這麼不知不覺走出來的,每一步都算數。
「5.12」汶川特大地震,北川老縣城是重災區。在十年前的那場驚天動地的地震裏,成平剛是北川縣人民醫院唯一倖存的外科醫生。地震中,他失去了親人長輩和兒子。北川縣人民醫院的重建之路曲折艱難,成平剛沒有離開。2011年,新醫院最終落成於北川新縣城。成平剛也已於去年升任北川縣人民醫院院長了。
失去方知珍貴
戴着眼鏡,身材微胖,47歲的成平剛點起了香煙。「地震出來那幾年抽得很多。」他說,那個時候心情很鬱悶。現在他抽得少了,偶爾來一支。他開玩笑說,「地震那一瞬間,不管有錢沒錢,官大官小,都一樣。」 十年生死兩茫茫,如果他的兒子還活着,現在應該是21歲了。
成平剛的家位於北川新縣城的爾瑪社區,醫院就在家的對面,走路只需要5分鐘。這家2011年重建的醫院,目前有300多名工作人員。「5˙12」汶川8級特大地震來時,醫院的七層樓變成了一層,127名醫院職工被掩埋,倖存的在職員工47人。地震的時候,前一天剛值過夜班的成平剛從家裏逃出來,十幾號人的外科科室裏,只有他逃過這一劫。
倖存的醫務人員在倒塌的北川中學附近迅速成立了醫療小分隊。「縣委禮堂前面有一個空地,那裏已經有很多病人。」成平剛回憶,「作為外科醫生,包紮、止血、固定這些技能都是最基本的,那個地方也只能提供這些東西。」成平剛的妻子從單位逃出來後,也隨夫協助救援。
「那是醫生的本能,必須要組織。包紮的、找東西的、給病人輸液的,平時救援的時候,都有經驗。」餘震不斷,救援至2008年5月13日下午,來自綿陽等地的救援力量基本都到達了,傷者也陸續轉移到他處,醫療小分隊撤離,疲憊的成平剛稍鬆了口氣。
在綿陽市的醫療救治點裏,成平剛再次投入到救援中,連續幾天幾夜。直到一周後,成平剛和妻子到了兒子學校,才得知兒子已經遇難。一些家屬長輩的遇難消息也紛至沓來,噩耗沉重打擊了這個看似壯實的男人。時至今日,兒子的去世成為了成平剛父親的心結。「到現在我的父親都在埋怨我,為什麼不抽時間去找。」成平剛坦言,當時沒意識到兒子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因為沒這方面的資訊。」
成平剛拿不出以前的一家三口合照,關於兒子的一切物品,都被地震埋掉了。逝去的兒子胖胖的,愛吃辣的麵條,學習成績很好。每逢孩子過生日,還有「5.12」的時候,成平剛總是會想起,「失去的東西……等到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貴。」
看得到的影子
抽煙喝酒對身體不好,作為醫生的成平剛不會不知道。地震前,他談不上有抽煙的習慣,失去至親後,他覺得這是釋放壓力的好方式。酒精也是一種助力,「真的真的。」他強調,尤其是晚上,有時候喝醉了,啥事不想,天就亮了。
「5.12」地震後半年的一天,成平剛在家裏抽煙。煙霧繚繞間,妻子頗為嚴厲地說了一句:「你還要繼續抽煙嗎?」「我還想再帶一個孩子。」妻子說。
成平剛回憶,地震沒多久,他就有再帶一個的想法,「起初我老婆很反感這個事情。」但是妻子的生日沒多久之後,她突然提起來這個事情。「一輩子,我們兩個孤零零的,也不是辦法,還是帶一個。至少心裏有個寄託。」他說,「北川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地震後,沒帶起小孩的,離婚的比較多。」
2008年7月,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啟動了「地震災區有成員傷亡家庭再生育全程服務行動」,以說明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再生育一個健康孩子。據中新社報道,汶川特大地震震後再生育工程十年總結活動於2018年5月5日在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舉行。據悉,截至2015年底,汶川地震再生育家庭已出生嬰兒3,542個,除了自然受孕外,還有試管嬰兒技術提供支援。
成平剛是其中一個再生育家長。他聽從妻子的勸告,戒了幾個月的煙。2009年春節過後,妻子覺得身體不太舒服,去醫院檢查獲知自己懷孕了。39歲的妻子屬於高齡產婦,這次懷孕顯然壓力更大了,她全身浮腫,行動很不方便。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妻子在綿陽市中醫院免費剖腹生產,這個家庭再次迎來了一個新生命。如今,孩子已快九歲了,同樣是男孩兒,同樣是胖胖的,「學習成績一樣的好」。家裏多一個孩子,讓這個家庭覺得「更穩定,更有盼頭了」。
成平剛位於爾瑪社區的家大約有106平方米。2010年山東省援建北川的所有專案全部竣工,北川新縣城離老縣城約23公里,所在地為永昌鎮。成平剛介紹,在老縣城他原本屬於有房有戶,目前居住的安置房是搖號搖到的,「地震前是三個人,每人30個平方米,每平方米600元;我們這個房子是106平方米,超出的16個平米,相當於每平方約1,600元。」共8萬元的房款對於當時的成平剛是一筆大數目。由於國家提供3年的無息貸款,他在所限時間內還完了貸款。
生於地震時,他們的名字都帶着餘震
家庭生活慢慢地走向正軌,孩子也慢慢長大。每年春節、清明節或者「5.12」的時候,他們乘車回老縣城紀念逝去的親人。沿着山路,從老縣城經過,「我們也給孩子講過往事。」
「在家裏頭和兒子在一起,他也會問哥哥是怎樣的。」成平剛說,現在家裏也不是特別忌諱了,「都可以談。」成平剛說能在現在的孩子身上看到一些過去的孩子的影子,「以前那個很乖,這個調皮得多啊,太調皮了。」這位樂觀的父親笑了出來。
家鄉的醫者
現在,從成平剛的家走到他任職的北川縣人民醫院只需要5分鐘的時間。4月14日,當記者第一次聯繫成平剛的時候,他在上海誤機了,當晚回到北川已經很晚。像這樣的出差,對於身為院長的他來說是家常便飯。「每個月基本都有出差。」他說,「很多情況下,是開一些有關醫院管理、醫療品質的會。」
平常的工作日裏,早上7點45分,成平剛就會出現在這所他供職22年的醫院。作為土生土長的北川人,1991年他考入瀘州醫學院學習臨床醫療專業;1996年,品學兼優的成平剛回到了家鄉,成為北川縣人民醫院的外科醫生,至今從醫22載,去年他升任北川縣人民醫院院長,仍兼任普外科主任。
到了辦公室,成平剛會打開電腦把整個醫院昨天的各項指標都看一遍,「比如品質指標,效益指標,看完成得怎麼樣。」當院長以來,他的工作內容以行政管理為主。但是,作為富有經驗的外科醫生,星期三是醫院專門給他安排的手術日。每周五是專家門診日,他還需要查房,他介紹,查房就是指導下級醫生,對疑難、重症,提出更高級別的診治。平時還要督促安全、文化領域,跟年輕醫生交流職業規劃。一周下來,能夠屬於自己的時間很少。
身為普外科主任的他在醫院內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外科醫生。地震前,由於業務發展要求,他先後進修了胸外科、腹腔鏡等新領域;地震後,他又回到了普外科,「那個時候外科醫生只有我一個,肯定要解決老百姓最常見的多發病。
後來,成平剛又赴山東章丘市人民醫院進修肝膽、胃腸、兩腺外科,他介紹,微創和肝膽外科是他近幾年的發展方向。「北川的肝膽病人很多,在普外科,這樣的病人佔到一半左右。」
除了生死 都是小事情
2011年,成平剛在一次招聘工作中向四川的其他醫院介紹自己的履歷,「當時開玩笑說,想把自己賣一下,看能賣多少錢,怎料對方給出了年薪30萬,並解決住房和妻子工作、子女就學問題。成平剛說當時自己不是真的想走,對比起自己那個時候一年不到幾萬元錢的收入,外面的世界似乎更有吸引力。「當醫生更重要的是,學到了這個專業,還是很希望為自己家鄉老百姓提供服務,既然自己有這個技術,就應該為自己的父老鄉親解決問題。」
北川消費其實已很高,房價也很高。成平剛覺得四川人還是比較知足。未來的日子裏,他希望努力工作,把單位管理好,他覺得管理無止境,目前北川縣人民醫院的資訊化管理,跟大城市醫院,還有很大的差距。
回望地震這十年,見慣生死的成平剛覺得,大災大難面前,人是很渺小的,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情。「我們地震出來的,對很多東西都看得很淡了。」成平剛笑着,吸上最後一口煙,「對醫生來說,還是那句話,只要有一點希望,都不能放棄。」
三七傳媒工作者
上文刊載於第11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7日)《汶川地震十周年 走在愛與痛的邊緣》。
其他有關汶川地震十周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