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安老】市場升溫吸港客 北上度晚年可否心安?

撰文:慈美琳
出版:更新:

香港安老問題嚴峻,超過3.7萬人在中央輪候冊上等待安老或護養院宿位,一等可以是三年,去年就有4,685位長者「等到死」;那邊廂,私營院舍收費高昂、質素參差、醜聞頻出,老得有尊嚴幾乎成為奢望。特首林鄭月娥曾建議,香港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醫療、安老等服務,使之成為香港人的「優質生活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更直接鼓勵港人北上安老,引發一輪口水戰。究竟香港能否藉大灣區解決安老問題?香港人是否有了更好的選擇?攝影:梁鵬威

30多人組成的長者公寓參觀團從羅湖北上,有長者說,對跨境安老本毫無概念。

安老之所找了十年

4月的一個周六早上,羅湖口岸茶餐廳門口,數以百計剛剛過關的旅客圍聚在各色小旗幟之下,當中有30多名長者及其子女,緊隨着一面紫色三角旗排隊,等待北上廣東惠州,他們心中帶着相似的疑問:那裏是否可以容身?

何伯今年71歲,做玩具生意的他50歲出頭已退休,子女一早出了國。他沒想過有朝一日要離開香港,但當踏入可以「兩蚊搭巴士」的年紀後,也逐漸對未來產生憂慮,「始終我是獨居老人,將來總會需要人照顧。」他在朋友介紹下報團,想了解商家宣傳的「跨境養老」和「醫養結合」究竟是何概念。

一路上,他盯着手機地圖,藍色光標在熒幕上挪動,穿過深圳鹽田,兩個多小時後終於抵達惠東縣。工作人員解釋,是司機行錯路繞遠了,而睡眼惺忪的長者們,目光已被路邊掛着紅色「拆」字橫幅的新樓吸走——這個名為「海岸居」的屋苑近來頻上新聞,樓盤落成後被當地政府以違規建築為由勒令清拆,引發逾百港人業主集體維權。

此前有惠東十里銀灘附近屋苑陷違建風波,大量港人業主北上維權。

這個臨近十里銀灘的地段吸引了不少港人,新起的公寓三三兩兩散落道旁,窗上貼着不少招租和出售廣告,旅遊巴穿過了一條海鮮排檔街,長者屋就在盡頭碧桂園大型屋苑旁。

18層高的長者公寓由美國私營安老服務公司「CP長者屋」和碧桂園合作興建,不設4樓和14樓,1到5層提供醫療功能,有內科及外科門診、中醫理療科和牙科診室等等,工作人員帶長者們參觀診室,強調「醫養結合」的獨特,「香港沒有一家養老院是有牙科的」。

公寓設單人房、雙人房和套房等間隔,面積由36至57平方米不等(約388至614平方呎),共可提供565個床位,目前只住了三四十人,其中有五名港人,71歲的黃貽錦是其中之一。他今年初在港簽約後入住,認為這裏「乾淨企理,有人照顧,離香港不是好遠」。這樣的地方他找了十年,香港私營院舍他看過多間都覺得「好唔抵」,又因聽過不少虐待新聞,心生憂慮,「我中過風,再中可能就會癱瘓,到時老婆就要請人貼身看住我,照顧我大小便,餵食,沖涼。」

黃伯定義這裏為酒店式服務的護理公寓,生活起居不用擔心,除每早按時量血壓外,時間都由自己安排。十里銀灘一帶港人業主多,他喜歡周圍找人聊天,「講白話的都是朋友」,他曾抱怨護理人員多講普通話,後來院方便安排懂得講白話的人員來服務。黃伯現在每周回港住三天,然後又坐看樓團的巴士返惠州,過上雙城生活。

看到這麼多港人來參觀,黃伯有些興奮,主動招呼人們到自己房間坐,笑說「你們之後都來住就好啦!」他又悄悄告訴記者,雖然在惠州住得不錯,但還沒放棄尋找更滿意的院舍,因為慣了在香港生活,覺得這裏始終不夠方便、繁華。

入住數月,黃伯對環境和服務都滿意,卻不習慣周圍社區的冷清。

廣東院舍計劃遭質疑

「200萬人民幣(約247萬港元)大灣區養老25年」是這間由港人投資的長者公寓推銷的概念,價格包括單位產權和25年護理服務,長者亦可選擇按月付費,每月由6,650元人民幣到16,500元人民幣(約8,200港元到20,400港元)不等。

公寓主席是港人林國雄,他認為大亞灣一帶很像美國養老聖地佛羅里達,唯獨缺少好的醫療。

公寓主席林國雄2011年從美國到內地拓展市場,希望將較先進的養老概念和經驗帶回國內,他說,美國成熟的養老市場催生不少優質院舍,甚受長者歡迎。在大灣區還未成為國家規劃時,他已看好這一區域,認為大亞灣一帶的海岸線和氣候就像美國養老聖地佛羅里達州,不過卻是三四十年前尚待開發的狀態,房價相對低,相信對深港中產市場有吸引力。

「這裏海灘靚過淺水灣,可以過寫意生活,缺乏的是比較好的醫療。」林國雄因此決定主打醫療服務,請來曾在香港私家醫院任職的護士上來培訓護理人員,希望以港式標準突圍。

面對高價質疑,林國雄指,公寓初落成時曾邀港府高層參觀並獲得肯定,定價時已控制在政府資助床位預算之內,期望將來賣位給港府,給中央輪候冊上的長者多一個選擇。

事實上,現時政府已有政策幫助輪候入住資助宿位的長者自願北上,稱為廣東院舍住宿服務試驗計劃,最近已向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及香港賽馬會伸手助人肇慶護老頤養院購買宿位,目前深圳院舍累計接待受資助香港長者159名,肇慶則累計有24名長者入住,現仍居住的只剩10人。

林國雄認為港府這一計劃失敗,因政府不懂得老年人心理,「講緊30,000個輪候冊老人家,(他們)差不多一無所有,僅剩的安全感就是香港的子女孫輩和親人,叫這班老人家搬到陌生的地方度過餘生好難的,不是(院舍)靚一點、床大一點就可以。」

他認為,大部分健康情況尚算理想的長者情願無了期的輪候資助宿位也不願離港,至於輪候護養院床位的6,000餘名長者,由於幾乎失去自理能力,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走得很艱辛,較適合北上接受全面照顧。

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梁綺雯曾指出,即使護理條件更好,亦不能單由子女決定便將患重病的長者搬到內地,質疑不同養老院「一樣是四幅牆,一樣需要重新適應」的看法。她提醒北上安老是生活環境的重大改變,建議長者應在退休之初,活動能力仍佳時便實地考察心儀的內地安老設施,親自為晚年生活部署。

宋叔和妻子、女兒一家住在惠州西湖附近一大型屋苑中,認為這座城市安樂、舒服。

「半個香港老人家」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副總監徐永德則認為,港府擔心被批評推卸責任,未必會十分積極鼓勵香港長者到內地安老,但可考慮一些「友善的措施」,例如將醫療券推廣至適用於國內省市,或放寬「廣東計劃」對居港時間的要求等。

這確實道出一些北上定居長者的心聲。74歲的宋澤文在惠州生活了20年,每月靠領取港府「廣東計劃」的1,300多元津貼生活,看病拿藥都要自掏腰包,日子過得緊巴巴。

宋澤文堅持讓記者稱呼他「宋叔」,認為顯得較年輕。他出生在惠東縣平海鎮,6個月大時母親過身,6歲時父親隻身去香港打拼,走之前「買了最好的龍躉煲粥,叫我好好跟阿婆,我就成了孤兒」。18歲時,他偷渡來港,在搪膠行業打滾,1980年代已有過萬元月薪。1997年回歸,宋叔的父親過世,「買地方,葬好,燒咗」之後,次年宋叔在55歲之齡退休,和半路妻子回到初相識的惠州西湖邊生活。

他形容惠州的生活「安樂」、「舒服」,又可年年上山拜祭母親。隨着年歲增長,宋叔愈來愈少回港,覺得「人太多、空氣太污濁」,已經不適應,只偶爾過關與友人飲茶敍舊,探望和前妻生的子女和孫輩,再買點藥油和日用品帶回惠州自用。因為他已沒有落腳之處,每次回港也是當天離開。

幾位香港長者聊天,總離不開醫療和生活保障,沒有當地居民待遇,是他們一大心結。

冀港醫療券內地可使用

平日,宋叔經常參加工聯會惠州中心的茶敍,在那裏認識不少港人。這天,宋叔和譚伯、周婆婆夫婦在中心聊天,從年輕時的輝煌跌宕,聊到了現在的周身病痛,討論着哪家醫院排隊沒那麼久、哪位醫生講解得仔細一點。

譚伯感慨,這裏的港人社會保障和當地居民相差太遠,抱怨香港的醫療券在內地只有港大深圳醫院可以使用,但距離惠州太遠,「那不如直接返香港(求醫)」。不過,旁邊的宋叔質疑,「(身體)有事才睇醫生,有事又點返(香港)?」他覺得,醫療券如果能在內地醫院使用便好了,第一步希望可以獲得廣東省內的公立醫院接受,譚伯和周婆婆都點頭認同。周婆婆笑稱,目前在內地生活,只靠着「半份(香港)津貼」,變成「半個香港老人家」,幸有女兒照顧才能應付開支。

工聯會惠州中心主任顧烈忠說,2015年起,香港長者在惠州可以辦理免費巴士證,是唯一享有的當地福利,下一步是爭取可以使用香港醫療券,提供跨區域救護車服務等等。

宋叔擔心惠州物價因大灣區規劃而快速上漲。

長者最怕生活缺安全感

譚伯和周婆婆現在也會收看香港的新聞,希望緊貼香港消息,宋叔則堅持閱讀《廣州日報》,對大灣區概念不陌生。宋叔覺得,「這些大政策,小人物有什麼資格討論」,只希望能令生活變好,但不要以物價上升為代價。他說,其居住的屋苑,三年之間呎價已翻近倍,憂慮現時15元人民幣(約18港元)一碗的雲吞麵,價錢將來會逐漸追貼香港。

他填寫工聯會有關大灣區的問卷時,安老方式一欄選擇了不去安老院,原因是「有子女」和「價格貴」,雖然宋叔此前不曾了解過當地的安老院收費。如果入住想要什麼樣的配套?這欄他本毋須填寫,但他想了想之後勾選了「港式管理」和「人手充足」。

一份問卷,三位老人家認真填了半小時。他們繫在心頭的,大抵是夠不夠錢生活,身體轉差怎麼辦,以及和子女能否緊密融洽,這些問題,是構成他們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晚年北遷好不好,長者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視。

「Relocate(重新安置)一個人的時候,很少人會知道老人家的心情的。」梁綺雯說,「生理上出事,你可以去量一量他有沒有發燒,可以去度一度有沒有頭暈,但心理狀態的量度有許多人都是忽略了的。」

安老功能北遷引起不少人憂慮,有立法會議員斥責此舉是「逼港人上大陸」,目前政府的廣東計劃、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試驗計劃在宣傳時均強調「自願」和「多一個選擇」。

然而,這一個選擇絕非小事,部分長者不僅需交出公屋、領更少津貼,亦幾乎斷了與香港的聯繫,若在沒有掌握充足資訊、做好部署的情況下貿然北上終老,可能會置身更堪憂的境地。

聊到高興處,宋叔唱起客家歌來,「風急急,霧濛濛,為了自由來逃亡……」他說,那是當年逃港人人會唱的歌,那時,人們拼死都要到對岸,誰知如今又走回頭。老了,宋叔很多事都看開了,接下來的人生,只圖「活得安樂,身體健康,望天保佑」。

上文節錄自第11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7日)《透視大灣區系列——安老篇:港人北上度晚年 如何安心?》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