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2.0】中國金融大開放 香港如何乘風起航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在今年1月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說:「改革開放創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蹟,中國要隆重地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方法就是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開放舉措。」

三個月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並提出四個方面的開放舉措,承諾再次擴大改革開放。如果說朱鎔基時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改革開放翻開新一頁,標誌第一次改革開放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那習近平的博鰲承諾便是中國「第二次改革開放」的訊號。特別是新任央行行長易綱隨即宣布的金融開放時間表和路線圖,力度空前,金融業勢成新一輪改革開放最重要的環節。曾經,在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之初,香港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金融橋頭堡。這一次,香港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找到怎樣的定位?這會是香港經濟再次起飛的東風嗎?

市場准入、投資環境、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擴大進口,是習近平擴大開放的四大承諾,緊接着公布的12項金融開放細節,尺度之大打破預期。很明顯,以銀行業、證券基金業和保險業為代表的金融服務業開放,成為2018年金融開放的重頭戲。

力度空前 但非自由化既然是「第二次」,難免需要跟「第一次」對比。很多人對中國入世前的銀行體系改革記憶猶新。當時銀行體系是威脅中國宏觀經濟穩定與增長的最大風險因素,資產品質問題異常嚴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估算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在30%至40%之間,這個水平堪比甚至超過了亞洲金融危機中三個最受重創的國家--泰國、印尼與韓國。

加上計劃經濟時代的國有產權與政府干預,銀行機構政企不分,官僚主義文化嚴重,導致銀行成為政府財政的提款機,而且國企大量擠佔銀行信貸,由此不斷引發新增不良貸款問題。這造成了中國銀行體系的系統性危機。因此,銀行體系的對外開放成為了中國入世談判中最為艱難也最敏感的議題。在此背景下,1993年,時任副總理朱鎔基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強力推動了金融體系的第一次改革,鞏固了央行宏觀調控職能、設立了商業與政策領域的金融機構。

第一次金融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倒逼力量促成,這一次情況完全不同,是主動改革。2013年中共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包括擴大金融開放在內的一攬子經濟改革方案,最核心目的是「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必須指出,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是推動金融市場化必然選擇。但金融市場化並不等於金融自由化。兩個概念很不一樣。易綱4月11日在博鰲會場上提出的12項開放措施,就是對兩者區別的最好註腳。這些措施主要是允許外資銀行和外資金融機構大幅度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沒有開放很多金融衍生品,也沒有涉及對資本帳戶開放。也正因此,投行及西方市場反應冷淡。

上文節錄自第10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30日)《 中國金融大開放 香港如何乘風起航》。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第109期《香港01》周報特設C疊特輯,探討中國金融大開放,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