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女性群像|給她們一個平等的起點

撰文:王晉璇
出版:更新:

舉辦過三次奧運會的法國巴黎,為女性運動員打開一扇又一扇大門,持續打破「奧運會是男性的盛大慶典」的不平等理念。現屆巴黎奧運再次締造多個性別平等的創舉:男女運動員數量相等,設立哺乳室和托兒所,以傑出女性名字命名奧運村街道,開幕式也有多處突顯女性力量的元素;只是,從塞納河畔浮現出來的十座紀念法國優秀女性的鍍金銅像中,卻因為技術故障而少了著名的女權主義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似乎預示這場盛事的美中不足。事實上,儘管賽場湧現無數出類拔萃的女選手,但社會輿論仍然過度關注女運動員的性化、外貌和花邊新聞;然而,除此之外,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更好理解乃至珍視女性運動員的個人價值?

巴黎奧運開幕式上一名女騎士身披奧運五環在塞納河岸馳騁,疑是抵禦英國入侵的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形象。( 2024 Getty Images)

三次巴黎奧運推動性別平等

時隔100年,巴黎再度舉辦夏季奧運,並會以「性別平等與愛」為主題,提出在以往奧運精神內核——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之外所倡導的新價值取向——「更開放」(Wide Open),希望能從奧運賽場出發,打破人與人之間的歧視與隔閡,帶領世界人們邁向更多元、更包容、更平等的新時代。回看過往,從1896年於雅典首次舉辦奧運可以看出其定位就是「男人的競技場」,發起人顧拜旦男爵皮耶·德·弗雷迪曾明確表示:「奧運會是男性的盛大慶典,女性只能作為觀眾為運動員喝彩。」而巴黎則嘗試推翻這一荒謬的原則:1900年的第二屆奧運會,巴黎首次允許女性參賽,可是她們只被允許參加部分表演賽性質的項目,女性運動員只佔2.2%;1924年,巴黎再次舉辦奧運,正式允許女性運動員參賽,佔比增加至4.4%;時至今日,巴黎最終實現了男女選手人數1:1的巨大突破。

現屆巴黎奧運也在各個方面都融入「女性平等」的元素。奧運媒體村中選定八條街道以傑出女性名字命名,其中包括倡導女性生育權解放,支持法國墮胎合法化的女權律師吉賽勒·哈里米(Gisèle Halimi),法國首位女戰鬥機飛行員卡洛琳·艾格(Caroline Aigle),非裔美國國際女明星、人權倡導者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等,藉此增加女性在公共空間的存在感,彰顯女性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巴黎奧運也首次為女性選手設置哺乳室和提供幼兒暫託服務,計劃的發起人是曾參加5次奧運會的田徑運動員菲歷絲(Allyson Felix),她以實際行動支持每一位有夢想的「奧運媽媽」。

除此之外,巴黎奧運亦首次採用女性形象設計LOGO,吉祥物也採用在著名畫作《自由引導人民》中戴在自由女神頭上的那頂「弗里吉亞帽」來象徵自由與和平。在塞納河上的開幕式中,在大雨磅礴中,運動健兒乘着船隻緩緩駛來,兩岸十座法國傑出女性的鍍金銅像緩緩升起,其中包括導演、運動員、女權倡導者、記者、探險家、政治家、哲學家等(見下圖)。這番「大雨向下,女性向上」的畫卷,是這座歷史與文化交織的藝術殿堂,在以最平靜的姿態展現著最堅定豪邁的女性力量。然而,最後卻因技術故障,導致法國作家、女權主義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雕像未能升起,似乎也預示這場被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形容為「第一屆完全實現了性別平等的奧運會」,並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4

女子運動項目成「選秀現場」?

內地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從1984至2016年,中國誕生了242位冠軍,其中女性佔比62.81%。美國在本屆奧運會拿下的40面金牌中,有65%由女性獲得。可以說,女性健兒並不弱於男性,但她們卻更難被看見,也就更難被尊重和認同。有研究顯示,女性運動員受到運動傷害的機會率比男性多2至6倍,女性的月經周期和懷孕也會影響運動表現,例如游泳選手張雨霏在發燒加生理期的雙重攻勢下,拼盡全力也只獲得銅牌,賽後坦言「每逢重大比賽都會遭遇生理期困擾」。再者,女性骨骼和肌肉特質使其力量和爆發力都顯著低於男性,也較容易產生病痛;女性的體脂率天生亦比男性高,分泌的促進肌肉生長的睪固酮比男性少約15至20倍,若要形成肌肉、提升運動表現,她們要比男性要付出更多努力。

儘管如此,觀眾還是熱衷於將視線從她們的比賽轉移到臉上。中國女子田徑運動員吳艷妮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她從五年級開始練習田徑,多次獲得100米欄全國冠軍,在今年的全國田徑冠軍賽中更刷新了女子100米欄亞洲紀錄。但社交媒體和新聞報道中卻充斥着對她穿著打扮的評頭論足,這種討論源於她並不同於刻板印象中樸素黝黑的田徑女運動員形象。在她看來,打扮漂亮會為自己帶來自信,發揮更好的實力。另一方面,在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認為女性只應「溫良恭儉讓」。打破規訓的吳艷妮卻霸氣張揚、爽朗自信,這也成了廣大網友抨擊她的「正當理由」,而這種性格特徵若放在男運動員身上,則會被評價為「男子氣概」。對此,吳艷妮只是淡淡回應:「詆毀本身就是一種仰望。」同是短跨選手的兩位中國運動員——林雨薇和夏思凝亦被網民相互對比、評價外貌。儘管兩者成績並不比吳艷妮好,但她們較為低調的性格卻讓網友有了「踩一捧一」的藉口。

境外社交媒體則是另一番光景。在奧運羽毛球女子雙打半決賽中,中國組合劉聖書和譚寧對陣日本組合松山奈未和志田千陽時,香港網絡充斥對中國女選手打扮中性化的詆毀,而志田千陽則被用「女神」、「養眼」等充滿男性凝視的詞彙來形容。無論是哪一方的評論,都可見網民是將奧運女子項目當成一場大型選秀。奧運會似乎也在刻意迎合這些「看客」的審美,自古以來女選手多有參賽服裝限制——體操、跑步、花樣滑冰等項目的女選手都需穿着極短的三角褲或高衩緊身衣,沙灘排球項目的女性甚至要身穿比基尼,但對比賽的發揮沒有任何益處,反而可能徒增意外。反觀男性,在相同項目中卻可以選擇長褲或短褲等不暴露性特質且舒適的服裝。這些服裝規則是由每項運動的國際聯合會決定,而話語權通常掌握在男性高層手中,難免被人詬病他們制定這種規則不過是為滿足一己私慾。

飯圈文化模糊「運動員」和「明星」界線

現屆巴黎奧運會也將內地娛樂圈備受批評的「飯圈文化」暴露得一覽無遺,「球迷」已經逐漸被「粉絲」、「唯粉」、「CP粉」取而代之,為國家集體榮譽的歡呼或惋惜也演變成了對運動明星的追捧或批判。儘管國家體育總局已從2021年開始六度發聲抵制「飯圈」,今年更在多個互聯網平台展開為期3個月的「體育飯圈生態治理」行動,而在奧運開幕以來公安部門更拘捕兩位涉嫌發表相關言論的涉事者,但依然未能取得規模化的成效。

這種分裂感,在國家隊女子跳水運動員陳芋汐和全紅嬋,以及女子乒乓球陳夢和孫穎莎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全紅嬋賽後表示獲得兩屆奧運金牌「沒有很開心」,並指「陳芋汐很辛苦」。孫穎莎和陳夢的女單決賽現場,幾乎所有人都在為前者歡呼,並在後者進球後倒喝采。有網友分享舉着陳夢的應援物喊「中國加油」,卻被群嘲,還有網友吐槽「不知道的以為陳夢換了國籍」。無所不用其極的「飯圈文化」,讓贏者不敢喜,輸者不敢悲。

被「飯圈文化」侵蝕最嚴重的莫過於乒乓球。作為「國球」,乒乓球的國民度高但商業化不足,長期沿用「舉國體制」的方式培養球手,從體校到省隊,再進入國家青年隊、二隊、一隊,用最好的教練、訓練模式、優勝劣汰機制來培養最好的乒乓苗子,讓中國乒乓在全世界立於不敗之地。但在邁入新世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乒乓因壟斷獎牌而導致賽事吸引力下降,觀眾急遽減少。里約奧運後,時任國家乒乓球隊總教練劉國梁提出打造明星球隊,運營選手的個人形象,而張繼科「霸氣張揚」、馬龍「細膩內斂」的營銷定位讓他們從球員變身為明星球員。這使得乒乓賽事再度火熱,也增加了運動員的商業價值,為其退役生涯提供保障,但同時也令「運動員」和「娛樂明星」的身份日漸模糊。

女運動員也是為國征戰的將士

巴黎奧運乒乓球混雙項目中,王楚欽和孫穎莎組成一隊大殺四方取得金牌,網絡上對他們的「炒CP」(網絡用語,指兩人並非情侶,但觀眾樂於炒作他們的關係,令人誤以為是在談戀愛)氛圍也愈演愈烈,甚至成為傳媒的報道重點。例如,當王楚欽奪金球拍被踩斷後使用副拍出戰男單32強爆冷止步,新聞記者竟然紛紛追訪孫穎莎會否安慰王楚欽,把運動場變成了花邊四出的娛樂圈,難怪觀眾多數忘記運動健兒都是「為國征戰」的身份使命。

網絡調侃隨處可見。南方報業集團旗下記者曾在直播中批判全紅嬋「不跳水以後像白痴」;一位號稱「天津首富」的白髮老翁揚言要讓全紅嬋當兒媳婦,但希望兒子打她的時候「不要還手」。羽毛球選手黃雅瓊奪取混雙冠軍後,獲同為羽毛球運動員的男友劉雨辰求婚,此舉迅速登上內地社交媒體新浪微博熱門搜尋,而「求婚」也成為如今在搜索引擎輸入「黃雅瓊」後的首要相關詞條,但大家似乎遺忘了那種比賽到底有多緊張和精彩。

事實上,除了那些迎合觀眾的娛樂資訊之外,還有很多值得大家注目的優秀女性群像。

給她們一個平等的起點

61歲的倪夏蓮曾是國乒女將,自1991年起代表盧森堡參加賽事,今屆更是殺入女單32強,儘管以4-0不敵孫穎莎,但全程保持笑容滿面,獲網民盛讚真正餞行「奧林匹克主義」——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在混雙賽事前,倪夏蓮還為孫穎莎和王楚欽陪練,幫助他們熟悉與自己打法一致的朝鮮對手,她就此表示:「我能有這樣的機會去回報祖國,為他們在奪取冠軍的路上,掃除那麼一點點障礙,我是非常非常幸福的。」

來自沒有海的四川涼山的15歲衝浪選手楊思琪,是中國首位參加奧運衝浪項目的運動員;懷有七個月身孕在個人佩劍項目打入16強的埃及劍擊女將夏菲絲(Nada Hafez);21歲的鄭欽文在網球女單決賽上為中國隊首次摘得該項奧運金牌;全紅嬋年僅17歲,但已蟬聯兩屆奧運女子10米跳台冠軍,成為中國奧運史上最年輕的「三金王」;帶病上場的張雨霏,斬獲6塊獎牌,成為奧運獎牌最多的中國游泳運動員;奧運跳水項目裁判席長期被男性白人壟斷,常有不公爭議,而曾獲4枚奧運金牌2枚銀牌的郭晶晶為此遠赴英國考取考取資格證,並以「國際泳聯裁判長」的身份重返奧運會,竭盡所能維護該項目的公平公正......

女性值得更加平等的起點:少一點性別凝視,少一點以貌取人,少一點社會規訓,少一點厭女情緒,多一點尊重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