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三中(一)怎樣劃?哪時代?

撰文:凌益琛
出版:更新: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除引言和結束語外,共十五個部分。第一部分作為總論,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第一部分共四個條目(1至4),在其開首即以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並為「劃時代的」,也就是說全面深化改革跟改革開放一樣有着重要的歷史意義,2013年跟1978年一樣是中國歷史進程的分水嶺。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雖然已經指出當時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但其劃時代的意義尚未確立。直至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總體完成,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劃時代性更為突出。中共中央在《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已經形容,改革由局部探索和破冰突圍,轉變到系統集成和全面深化。

這就是說,1978年至2013年的改革是局部探索和破冰突圍的,但2013年以來的改革卻是系統集成和全面深化的,以系統觀念處理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改革以整體和協同的形式進行。

三個要素和三個「面對」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及至二十屆三中全會回顧這個過程時,改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三個要素。

歷史主動,即要意識到變化來自人的作為,不能等待機遇從天而降,指着為政者說的;政治勇氣,即要勇於挑戰既得利益,不怕困難,針對的是小撮人;責任擔當,即要以民眾的福祉為依歸,對他們負責任,着眼的是多數人。

比起十八屆提到「新形勢」,二十屆更具體地說明三個「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人民群眾新期待。這三個「面對」共同構成了當下的時代,亦即國際上百年未見之大變局,人工智能蘊釀第五次工業革命,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人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層面更多的需要。

六個「緊緊圍繞」到七個「聚焦」

要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任務分成六個「緊緊圍繞」:經濟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治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文化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體制方面「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生態文明方面「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建設制度方面「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六個「緊緊圍繞」改成七個「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對比可見,經濟改革更加強調「高水平」,政治方面引入「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整體概念,改善民生改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表述,生態方面加入「綠色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增設「平安中國」統整國家安全和社會治理等範疇。

四個「堅持」到六個「堅持」

兩份《決定》的第一部分都是到第4條目為止,亦即總結改革經驗後要堅持的原則。十八屆的四個「堅持」包括黨的領導、實事求是、以人為本、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前三者大致可由二十屆對黨的領導、守正創新、以人民為中心的堅持對應。對於改革和穩定的平衡,二十屆可見於「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破立並舉、先立後破」,以及「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把膽子大和步子穩的關係梳理得更具體。二十屆另加上「全面依法治國」這個「堅持」,是十八屆未有的。

所以綜合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第一部分,就是面對三個環境,憑藉三個要素和堅持六個原則,聚焦七個範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