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策解|香港如何在低空中尋找經濟增長的機會?

撰文:王寧慧
出版:更新:

人類的經濟和社會活動正在從地面、海洋開始轉向頭頂的天空。無人機市場調查公司Drone Industry Insights的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民用無人機產業市場規模大約有304億美元,預計至2026年將會進一步增長至413億美元。頭頂的藍天似乎是產業發展的下一個「藍海」,香港如何在這一輪的熱潮中找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會?

深圳正大力發展低空經濟。(深圳特區報)

低空經濟成新增長引擎

低空經濟(Low Altitude Economy)指代在低空空域發展的經濟活動和產業,是一種以各類航空載具的低空飛行活動作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經濟形態。低空經濟的重要載體是航空載具,最主要的應用是無人機、傳統通用航空和電動垂直起降機(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俗稱「空中的士」)。國家近年大力推動低空經濟,在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低空經濟被列為國家的戰略性新興行業;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低空經濟更是作為「新增長引擎」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為何低空經濟會成為當下的「風口」?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寫,在房地產行業難以成為經濟增長點的當下,國家期望低空經濟能夠複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成功,成為「新增長引擎」。同时,無人機作為當下全球軍事競爭的熱門工具,相關產業的發展亦具備國際競爭的色彩。中國是全球知名的無人機製造出口國,儘管世界知名的國產無人機品牌DJI(大疆創新)在海外備受政治壓力,但仍然擁有超過七成的全球市場佔有率。

4月30日,大疆運載無人機在珠穆朗瑪峰尼泊爾一側進行物資運輸測試(新華社影片截圖)。

內地多市瞄準低空市場

中國在無人機製造方面有領先的技術,但其它領域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低空交通最為普及的通用航空領域,與土地面積和人口數量相若的美國存在巨大差距。通用航空指的是非公共運輸飛行的民用航空活動,如短途商務通勤、觀光、競技、應急救援等,中國民航網的數據顯示,截止2023年底,中國的通用航空飛行器(不含無人機)保有量約為5,000架,而在2021年的美國,則有204,405萬架,是前者的約40倍。

載人低空飛行擁有巨大商業價值,近年備受關注,其航天載具的特點是無需長跑道便可以垂直起降,採用電驅系統、沒有傳統的發動機,所以需要大容量的輕型電池。因此,eVTOL的供應鏈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一定的重合度,這對於已經在新能源領域建立了相對完整產業鏈的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大優勢。

多地政府也瞄準這一市場潛力,出台落戶補貼等政策吸引eVTOL企業的入駐,例如深圳宣布為符合資格的eVTOL企業提供最高2,000萬元的補貼,而在空間保障、場地建設、設備購置和人才引進等方面,政府同樣會為新落戶企業提供支持。截至2024年5月底,內地已經有29個省區市將「低空經濟」相關內容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深圳擁有全國首個標準化建設的城市空中交通運營示範中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空域管制和應用場景待突破

香港最近熱衷於討論低空經濟,但在內地並非新鮮概念。2010年8月19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推出《關於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首次提出低空空域開放在今後十年內將按試點、推廣、深化三個階段逐步推進。

然而,後續的推進工作並不理想,最大的阻礙在於空域管制的限制。內地的空域管理是由空軍主導,低空使用開放程度低、需要經過複雜的申請和審批。不過,新一輪的空域改革有望帶來突破性的改變。2023年11月8日,民航局發布由國家空中交通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空域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將空域劃分為七大類,並在真高300米以下的空域設置兩個非管制空域,這意味低空飛行器可以在非管制空域中靈活運行,大大簡化低空飛行審批手續。

政策即將拆牆鬆綁,資本和技術也已經就位,另一大挑戰是應用場景的缺乏。eVTOL客運的單價高,以觀光旅遊為目的的出行需求量可能較小,相比之下,貨運的應用會更容易落地,因此各大互聯網企業已經進行開展利用無人機配送快遞、外賣的試點。拓展海外市場也是重要方向,總部位於廣州的「億航智能」近年在中東、日本等多地進行示範飛行,並表示已經獲得來自中東和東南亞的投資。

億航智能的目標是把「空中的士」的起降點做到小區門口、居民樓樓頂、公交場站等人們可以便利乘坐的地方,讓飛行融入生活。(億航智能/當代中國授權)

各大灣區積極探索低空發展

灣區城市群人口密集,經濟發達,適宜探索空中交通的發展,其它灣區已經在佈局先進空中運輸系統(Advanced Air Mobility,簡稱AAM)。他們往往匯集當地實力最強的一批eVTOL製造商,並且擁有完善的通航基礎設施和網絡。紐約灣區便坐擁7座運輸機場和20餘座通用機場,當地高端商務出行的需求較多,通航和空中的士應運而生。美國加州矽谷灣區專長於航空航天技術研發領域,除了eVTOL製造商外,還吸引了研發中心的入駐。

被批評科技落後於時代潮流的日本,也積極在空中交通領域奮起直追,東京灣區的研發生產體系日趨完善。日本經濟產業省與國土交通省共同組成的「空中移動革命之官民協議會」,於2018年12月20日公布《空中移動革命藍圖》,為先進空中交通的發展制定目標:2019年開始進行飛行測試和實證實驗,2023年從貨物運輸領域開始投入運用,2030年實現載人飛行,全面商業化eVTOL空中計程車及重型貨運無人機業務。

eVTOL計劃有賴國家政策或地方政府的配合。日本的SkyDrive本月與大阪府及大阪市政府簽訂合作,以2025年大阪・關西萬博為契機推廣空中出行。

陸港法律規範有待對接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發達的航空物流業,區域內有多個國際機場和港口,具備發展空中交通。同時,大灣區擁有一批領先的創科企業和研發機構,包括無人機製造研發方面的DJI,以及億航智能、小鵬匯天、廣汽等低空交通行業參與者。此外,大灣區一些大型企業具備低空出行的需求,因為這些企業在進行跨國合作業務時,客戶常常需要從香港機場前往位於深圳的總部,跨境直升機有機會將數小時的陸路口岸路程縮短為十幾分鐘。國務院在2019年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提出,要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發展,穩步發展跨境直升機服務。

大灣區空中交通系統的建立,面臨跨境的監管體系和入境手續較為複雜的難題,需要考慮香港與內地的管理規範如何對接。目前,內地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針對無人機、空中交通制定相應的規管框架,例如深圳成為首個為空中經濟立法的城市,要求市政府與空中交通管理機構、民航管理部門建立低空飛行協同管理機制,而市交通運輸部門則承擔低空飛行協同管理機制運行的日常工作,從而為產業運作建立完整的機制。

香港目前還沒制定有關無人駕駛航空器的法律,但特區政府已經在檢視相關法例。7月3日的立法會會議上,運輸及物流局副局長廖振新表示,為了確保AAM在香港的操作和應用有法可依,政府會按航空安全、空域管理、個人私隱、保險要求、跨境飛行活動的通關程序等層面的考量,檢視現行民航和其他相關法例,以及規管制度,以配合低空經濟最新發展。此外,政府將以無人機載貨為起點,循序漸進推行低空經濟試點項目。

特首李家超表示,香港絕對有空間發展低空經濟,但同時面對不少挑戰。(黃浩謙攝)

港深聯手打造低空經濟走廊

多名立法會議員先後針對低空經濟的發展提出議案或進行質詢,要求政府檢視相關基礎設施和法例,開發新的低空應用場景,推動低空經濟的發展。不過,香港一直有低空飛行活動,主要使用者包括直升機飛行和小型無人機操作。立法會文件顯示,在《小型無人機令》的規管制度下,截至2024年5月,民航處已向約100家公司或機構就小型無人機操作發出操作許可。同時,在民航處的推動下,各政府部門已在多個範疇使用小型無人機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用於協助搜救、執法、檢查及勘察、維修及保養、測量及繪圖等工作。

不同於內地需要改革空域管理制度,香港面臨的是高密度都市格局對低空飛行的限制,要做的應當是研究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找到重點發展的方向。例如高密度的交通和人口為無人機的外賣、快遞等物流運輸服務提供發展空間,有高校科研團隊也正在研究利用無人機自主導航清洗大廈外牆,較人手操作更可取,偏航風險更低。

深圳、廣州等大灣區內地城市已經建立無人機等航空載具生產鏈,香港則可以發展生產製造相關的專業服務,如產品的設計、研發和測試,以及提供航空應用中的配套服務,如航空技術的研發、維修、培訓。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於今年5月發布的報告指出,隨着「北部都會區」發展項目的推進,以及新界西北部、部分離島地區的加速開發,本港低空經濟的地域空間和潛在應用空間勢必會空前擴大,建議可與深圳等內地先進城市「強強聯手」,攜手打造一條跨境、跨域、跨業合作的「低空經濟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