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科技城|「發展創科」和「濕地保育」之間 香港只能二選一?

新田科技城|「發展創科」和「濕地保育」之間 香港只能二選一?
撰文:王寧慧
出版:更新:

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於6月28日召開為期四日的會議,討論特區政府就新田科技城填塘和發展而修訂的草圖。根據城規會文件,有效陳述中有九成為反對意見。粵港澳三地多間環保團體在會議前夕舉辦記者會,指出新田科技城涉嫌違反至少五項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生態保育方針,並聯合致函城規會,促請委員切勿草率通過港府提出的修訂。至於支持科技城建設的聲音,往往強調創科發展的需要,並重申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符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對香港的期望。那麼,在「發展創科」和「生態優先」的香港任務和國家政策之間,香港到底應該如何取得平衡?

新田科技城構想圖。(諮詢網站圖片)
新田科技城構想圖。(諮詢網站圖片)

規劃被指違背國家保育方針

2021年發表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新田科技城」項目,冀能成為創科發展集群的樞紐,與毗鄰的深圳科創園區產生協同效應。2024年5月17日,環保署宣布有條件批准新田科技城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結果引發諸多爭議,甚至被環團稱為「史上最差環評」 。

在城規會會議前兩日,來自粵港澳三地的環保團體舉辦記者會,指出新田科技城涉嫌違反至少五項國家和大灣區生態保育方針,嚴重威脅大灣區內僅餘一幅完整及相連的濕地,恐成相關政策出台以來,區內最壞的濕地發展先例。這些保育方針包括國家的生態優先原則,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加強保護濕地,以及《濕地保護法》、《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和《深圳灣(後海灣)濕地保育合作框架安排》提及的相關規劃。環團亦於當日致函城規會,促請委員勿草率通過港府提出的修訂,杜絕填塘對大灣區造成的破壞。

前任香港天文台長、香港觀鳥會榮譽會長林超英亦多次撰文和接受傳媒採訪,強烈表達對新田科技城項目的反對。他指出:「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是大灣區以至全國久負盛名的國際級重要濕地,是國家保護濕地事業的國際品牌。傷害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會令國家在國際上丟失顏面,香港負不起這個責任。」

環團指出,新田科技城大幅入侵的濕地位處深港兩地的跨境區域,違反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中「開展濱海濕地跨境聯合保護」條文。(環團供圖)

當「創科發展」遇上「生態保育」

在城規會會議上,多名立法會議員和科技協會代表支持新田科技城的建設,認為有利於推動香港創科發展,提供土地配套、就業機會和創新空間。支持者同樣援引國家政策,如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而新田科技城可以提供科創研發所需的土地,並可以配合新建住宅用地打造「15分鐘生活圈」,帶動北區的就業和發展。

不過,有城規會委員對於發展創科的合理性提出質疑:「究竟這個新田填補了多少需要或者至少未來20年?否則我們城規會每次聽到創科就放行,不敢不放行,但『十四五』規劃可放行多少次?是否所有項目有『創科』兩個字就是金牌?」

在前述環團記者會上,廣州珠灣的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主管陸先生也批評:「政府號稱『北部都會區』是『深港融合』的政治正確,但其實只是港府的『選擇性正確』,並非真正在執行中央政府對於香港發揮帶頭作用的期望。」他還指出,大灣區已有城市為了生態保護而調整規劃。例如深港西部快線連接的深圳西麗高鐵站,原建設計劃會佔用約123公頃的塘朗山郊野公園,需要砍伐五萬多棵樹木,並且佔用國家保護動物豹貓的棲息地。環評收到500多名市民的反對意見,最終政府更改路線規劃,不再佔用郊野公園土地。

創科界向政府請願,要求新田科技城工程早日上馬。(邱達根議員提供相片)

誰是雞毛,誰是令箭?

無論是「保育派」還是「發展派」,似乎都能找到國家政策支持的證據。環團所引用的國家政策文件清晰指出「嚴格控制佔用濕地」、「嚴格圍填海管控」、「開展濱海濕地跨境聯合保護」;國家發改委於6月24日發布的《候鳥遷飛通道保護修覆中國行動計劃2023-2024》更提出,2023年要將90%的候鳥遷飛通道關鍵棲息地納入有效保護範圍。然而,新田科技城的發展建議所佔用的濕地範圍,正是超過205種雀鳥物種的覓食和棲息之所。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在城規會會議上表示,一直與內地就環境保育問題保持密切溝通,年初曾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溝通,當時對方未有提出異議。此外,署方亦於去年1月與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簽署關於深圳灣(后海灣)濕地保育合作框架安排,就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及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姊妹保護網絡。

那麼,內地環保團體能否通過向內地政府申訴的方式,要求釐清國家對於濕地保育方面的規定,並與香港政府溝通發展規劃的修訂?對此,陸先生在記者會上無奈地表示,要讓內地政府與香港進行磋商存在難度,因為在具體的部門職責上,新田科技城的建設不歸於內地政府管轄;他估計,也許可以通過深港兩地的合作協議、政府會議去表達意見。

后海灣一帶早在2004年已獲國際鳥盟肯定,當中內后海灣和深圳集水區均被認可為一個重點鳥區,涵蓋大部份濕地保育區和緩衝區,亦即該區的生態價值達到國際級認可的水平。(長春社提供)

區隔思維窒礙跨境生態治理

跨境生態治理確實受到行政管轄權的重重制約,「一國兩制」之下尤其不易,但生態影響並不會因為邊境線而消失。澳門生態股長關學然在記者會上講述了澳門濕地保育失敗的案例,希望對香港有所警示:「生態保育沒有地域的界線,雀鳥們不會區分這裡是香港、這裡是澳門,而是整個區域都是它們利用的空間。如果每個地區都想着之後再去補償,就像澳門這樣,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事情,環境被破壞了,不會回到以前了。」

可惜的是,特區政府未能破除區隔思維,沒有意識到跨境治理生態環境的必要性。漁護署聲稱與內地保持密切交流,但關注保育的團體及個人都無從得知交流的細節和進展;對於大眾所關注的破壞濕地、影響的問題,特區政府的重點也並非是修訂和證明方案能夠避免影響和破壞,而是以內地政府的「沒有異議」來證明方案的合理性。退一步說,即使內地政府對項目沒有異議,但如果破壞了生態環境,未來同樣會影響香港北區的環境和發展。

新田科技城擬建創科園區和住宅將包圍原居民村,而擬議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亦會被創科用地截斷成兩部份。(諮詢網站圖片)

與其「揣摩上意」,不如完善決策

2021年12月13日,廣東省紀委發布「廣州市大規模遷移砍伐樹木事件問責情況通報」文件,宣布對10名領導幹部嚴肅問責,包括廣州市副市長在內的五位官員遭到免職。文件又明確指出,大規模遷移砍伐城市樹木是典型的「破壞性建設」行為。廣州從2020年底開始砍伐約3,000棵榕樹,引發民間輿論的不滿,媒體亦多次進行報導,但都難以阻止砍樹的進程。諷刺的是,廣州砍伐榕樹的決定本意竟是為了「建設市容」,以配合「道路綠化品質提升」和「城市公園改造提升」等工程,但最終因為過度砍伐而草率收尾。

多個消息來源稱,這次官場動盪是因為砍伐榕樹有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致,坊間聲音也認為官員受罰原因是未能成功「揣摩上意」。但究其本質,問題在於官員的決策沒有遵循科學和民主的原則——榕樹不僅是廣州生態環境中的重要樹木,也長期被視為廣州市民的「集體回憶」,理應徵求各領域專業人士及廣大市民的意見;其次,當局公布決策前未有做好公開聽證和諮詢,市民普遍感覺不被尊重,對砍樹一事便更為反感。

廣州官員曾因為大規模斬樹而被嚴厲問責。(資料圖片)

如何破解二選一難題

在香港新田科技城的發展上,環保團體之所以祭出國家保育方針和政策文件,作為反對項目的理由,也是因為之前的意見沒有充分得到回應。特區政府自公布新一份新田科技城規劃以來,對於佔用濕地始終解釋為「創科需要」,卻沒有積極證明為何必須佔用這些濕地,以及為何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對於環保人士提出的擔憂,當局也只是承諾會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生態特色不會改變云云,無法給出更有力的保障。難道說,只有當「發展創科」的香港任務遭遇「生態優先」的國家方針的挑戰,才有機會拋開「政治正確」?

上文提到的深圳西麗高鐵站路線改建,可為解決新田科技城爭議帶來一些啟發。2020年4月,深圳西麗高鐵站路線規劃公布之初,反對意見同樣遭受質疑,有主張建設專家和鐵路方面代表甚至警告:「你們再為生態環保而蹉跎,深圳就要錯過高鐵樞紐了!」然而,三年來經過多方的磋商協調,深圳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於2023年4月公布新一份草案,選址改為已經開發的深圳北動車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對生態可能造成的破壞。由此可見,「發展」和「保育」並非只能二選一,但需要決策者聽取多方意見,耐心與各方協調。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