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達西安鐮刀】古代詩詞的常客 羅馬軍隊亦怕同類兵器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對於吳鉤的形貌,坊間一直眾說紛紜。但原來除了中國的吳鉤外,遠在公元前400年的東歐便已有類似「吳鉤」的武器:色雷斯長柄逆刃刀(Rhomphaia)或達西安鐮刀(Falx)。

小編近日無意間憶起舊時教科書中的一句詩詞,「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依稀記得是南宋辛棄疾在抒發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但到底吳鉤是甚麼呢?小編慚愧當年不求甚解,看完書中注腳「吳鉤:吳國彎刀」便草草了事。今天便利用這個機會,為大家(亦為自己)談談甚麼是吳鉤。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志氣已曾明漢節,功名猶自滯吳鉤。
《贈蜀府將》溫庭筠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里外覓封侯。
《入都十首.其一》李鴻章
時局如斯危已甚,閨裝願爾換吳鉤。
《柬徐寄塵.其二》秋瑾

在文學世界中,吳鉤充滿傳奇色彩,長期被歷代文人寫入詩詞當中,成為文人心中對國家時勢的擔憂,渴望為國家披甲上陣的精神象徵。但其實「吳鉤」本身作為兵器的模樣,似乎在詩詞當中並沒有多加交代。而在文學作品中,吳鉤已經超越兵器本身,昇華至成為一種驍勇善戰、剛毅頑強的精神符號。

但原來除了中國的「吳鉤」外,遠在公元前400年的東歐便已有類似「彎刀說吳鉤」的武器:色雷斯長柄逆刃刀(Rhomphaia)或達西安鐮刀(Falx)。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lXwiOI)

 

中國的吳鉤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以「鉤」為名的兵器是出現於春秋時期的「吳鉤」。據《吳越春秋·闔閭元年》記載︰「闔閭既寶莫耶,復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血舋金,遂成二鉤......遂服而不離身。」可見在當時吳地,「鉤」這種兵器非常普遍。

然而「吳鉤」卻在戰國時期後,莫名地消失在軍伍及民間之中。令後世的記載中,一直無法弄清它的形貌,一時稱之為「劍屬」,一時稱為「刀屬」。直至在近代的中國文物發掘中,終於發現「吳鉤」的廬山真面目。在秦始皇陵兵馬俑中出土了兩件銅製鉤型兵器,成為吳鉤實貌的最有力參考證據。
 

(圖片來自:http://bit.ly/2QnWxKz)

在一號兵馬俑坑東部出土的兩件吳鈎,形狀像彎刀,分成鉤身、手柄兩部分,一次鑄成。鉤身呈彎月形,但弧度較緩,齊頭,截面呈棗核形,雙刃。柄是實心的橢圓柱體。它的長度為65.2釐米,身寬2.2~3.5釐米,柄長11.1釐米,重1.045公斤。

吳鉤的兩側都有刃,推算可以用於勾擊及砍擊。吳鉤和劍的區別在於:劍有鋒,可用於刺擊;鉤無鋒,齊頭,不能刺擊。劍身直,鉤身曲。作它們出土於一號兵馬俑坑軍陣前鋒部隊左右兩端的軍吏俑附近,應該是軍吏佩戴的儀衛性質的短兵器。

關於吳鉤形狀的種種說法:

雖然在秦兵馬俑發現發現「彎刀」狀的兵器,但是仍無法充分證明它就是真正「吳鉤」。對於吳鉤的形貌,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主要說法有三種:彎刀說、寶劍說和彎鉤說。


「彎刀說」:

彎刀說來自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吳鉤,刀名也。刃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其次在陝西臨潼秦兵馬俑中,發堀出「吳鉤」的文物。該青銅鉤體彎曲,分為身、柄兩部分,一次鑄成。鉤身齊頭,截面作棗核形,對開兩刃,柄是實心的橢圓體。總長71.2厘米,寬2.3至3.3厘米。經過鑑定後,專家認為是戰國的吳鉤。


「寶劍說」:

古代文人配劍的形象亦相當深入人心。(圖片來自:http://bit.ly/2AQSz8c)

寶劍說指吳鉤的「吳」,是專指吳越的「吳」,是古代國名。「鉤」則來自名劍「純鉤」。後吳鉤泛指戰國吳國出產的名劍。有人認為李白的《俠客行》中的「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和「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顯示吳鉤是為劍的一種。


「彎鉤說」:

彎鉤說指吳鉤的基本形式等同於近代武術中使用的鉤。因漢書韓延壽傳:「作刀劍鉤鐔」,顏注云:「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又冀遂傳「諸持鋤鉤田器者」,顏注云:「鉤,鐮也」。由是可見,鉤的外形如鐮刀,屬於劍的一種。

除了以上說法外,亦有意見認為「吳鉤」其實是指「戟的一個部件」,也有意見認為「吳鉤」其實並不是兵器而是服飾腰帶。到底「吳鉤」的真貌如何,看來還待更多的文物出土證據才能說清。

 

西方古代歐洲的「吳鉤」:

公元前400年的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希臘、土耳其交界),其山地部族的戰士,以使用一種特殊的武器而著稱,該武器結合了劍、鐮刀和長柄武器的特點,被稱為長柄逆刃刀(Rhomphaia)或達西安鐮刀(Falx)。在亞歷山大大帝及其後的一段時期內,長柄逆刃刀在色雷斯步兵種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使用,最後成為了色雷斯僱傭兵中的拋矛兵(peltast)的主要標誌。
 

色雷斯步兵的達西安鐮刀對羅馬軍隊帶來很大傷害。(圖片來自:http://bit.ly/2Ph1SH6)
達西安鐮刀能夠劈開羅馬士兵的盾牌。(圖片來自:http://bit.ly/2Ot3BDX)

及至西元一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軍隊在圖拉真的命令下進軍達西亞,是為達西亞戰爭。根據古羅馬修辭學家與文學家Marcus Cornelius Fronto的記載,在配備達西安鐮刀的色雷斯軍隊面前,羅馬軍隊遭到重大的打擊。孤形的逆刃刀能越過盾牌,對盾後士兵造成傷害。而且尖銳的劍尖和逆刃的刀刃能輕易破壞當時羅馬軍的護甲,甚至能夠穿透羅馬軍的頭盔。逆刃刀能有效打擊羅馬軍士兵的頭部、肩部、腿部和通常暴露的持劍右臂。
 

(短片來自:http://bit.ly/2lLUd34)

因此羅馬軍團在他們的頭盔上,加裝橫向的鐵帶,強化保護功能。軍團還重新引入了Lacica hamata和lorica squamata在達西亞戰爭中穿戴,因為兩者都比新式的分段盔甲更加靈活,並且能夠更廣泛地分散傷害。可見即使是羅馬軍隊也畏懼這種可怕的武器。

 

「鉤」?「吳鉤」?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lM0CeM)

在現今武術界中,鉤一般指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鉤」(見上圖),是一種多刃的兵器。因鉤的形式不同而得名,有鷹嘴鉤,其鉤尖如扁擔頭;有鹿角鉤,其鉤身有叉,形如鹿角;撓鉤長杆杆端有兩鉤向下彎曲。「鉤」做為兵器在漢乃至可能稍早些的時候就出現,但自來它只是叫「鉤」。但此鉤是否就是「吳鉤」的原形還是有待討論。

若想知道更多關於其他種類的鉤狀兵器,可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