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戰士|作者三浦建太郎去世成遺作 標誌性巨劍現實是否可行?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日本漫畫社白泉社今天發佈消息,指《烙印戰士》(Berserk)漫畫作者三浦建太郎已於5月6日離世,終年54歲。鉅作《烙印戰士》無法迎來結局,頓成遺作。漫畫中主角手執的巨劍場景堪稱經典,到底現實歷史中曾否出現如此巨劍呢?

▍《烙印戰士》:作畫風格黑暗強烈 充滿深沉情感壓抑

《烙印戰士》(Berserk)由1989年連載至今,累積了超過4000萬本漫畫,雖然現時為不定期連載,但仍然非常受歡迎,近年亦有新的動畫版(2016-2017)推出。《烙印戰士》的故事黑暗殘酷,卻非常吸引,加上作畫非常精細,是經典中的經典。

+9

故事以中世紀科幻世界為背景,「Berserk」一名便是來自於北歐神話中的狂戰士「Berserk」。主角格斯從小加入傭兵團,以戰士身份在戰場上掙扎求存。後來輾轉之下,格斯加入了格里弗斯率領的「鷹之團」,成為衝鋒隊隊長,後來更與格里菲斯成為深交。正當「鷹之團」威名遠播,備受王國重用之際,格斯希望成為能和格里弗斯「對等的人」提出退團,格里弗斯拒絕後二人決鬥,格斯勝出後退團流浪。格里弗斯深受打擊下遭受變故,事件激發起他內心原始的慾念,在魔器引誘下魔化成為第五位神之手。自此魔物與人世紛爭不斷,格斯亦展開了無窮無盡的復仇教贖之旅。

+6

《烙印戰士》作畫風格強烈,除卻血腥殘忍暴力的扭曲外,三浦建太郎更擅長利用大量黑色線條作畫,令場景不時充滿異於其他漫畫的沉重壓抑感,亦令角色的激烈情感湧現讀者眼前。此外作品也對人性作出深刻的探討,光明與黑暗,絕望與希望,生與死,信任與背叛⋯⋯漫畫內容及獨特藝術風格,啟發了其後無數作品、遊戲,影響深遠。

其實近年亦有人討論《烙印戰士》究竟什麼時候才能迎來大結局,尤其是在2019年,三浦健太郎更開始了新連載《天地之間》,就令人更擔心進度。誰不知在漫畫完結前,漫畫家已不幸離世,令人惋惜。

《烙印戰士》以中世紀為背景,漫畫中出現不少現實存在的獨特冷兵器,例如印度輪刃、印度柔劍、連弩、飛刀、刺劍等。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兵器,莫過於主角格斯手上的巨劍「斬龍劍」和一身漆黑的狂戰士甲冑。

外國曾經有人重製出主角所用的巨劍,不過製成品又大又重,揮舞起來相當笨重。

到底現實歷史中曾否出現如此巨劍呢?

▍現實歷史中的西方巨無霸劍種:大劍

(圖片擷取自:thearma.org)

在西方歷史上,「大劍」跟「長劍」(Longsword)、「刺劍」(Rapier)、「手半劍」(Hand and a half sword)一樣,是劍型兵器分類的一種,是一種比長劍體型還要大的雙手劍。

在不同的地域中,各自以不同名稱去稱呼「大劍」。在英語地區會稱為"Greatsword"或"Two-handed Sword",在蘇格蘭語地區會稱為"Claymore",在德語地區會稱為"Zweihander"(意同「雙手劍」),在意大利語地區會稱為"Spadone",在西班牙語地區會稱為"Montante"。

雖然各地對於大劍的形制並沒有嚴格的限制,但其長度大致比一般長劍還要長,重量亦相對較重,其施展手法跟長劍手法不同,用途亦有所不同。

在意大利的一些古典武術指南中,就「大劍」作出以下描述:

1. 當劍尖向下垂直放置時,大劍的柄端會在劍士的下巴或前額水平。
2. 大劍的劍柄至少有4掌寬的距離。
3. 大劍護手的長度跟劍柄相等。

有些大劍的護手會有側環(Siderings)保護劍士的手部。刀身部份通常非常寬闊,成雙刃設計,劍端部份逐漸變細。刀身一般是扁平的六角形或菱形。但亦有一部份大劍把刀刃打造成蛇形,以增強砍削的威力。有些大劍設有"Ricasso",即「無刃根部」(接近護手的刀身部份不開鋒),讓劍士能夠以此作為把手,施展半劍技法。有些大劍在"Ricasso"末處會設有"Parierhaken"(又名為"Parrying Hooks"),即從刀身伸出的水平小刃,用以格住對方的刀刃或近身搏鬥。

簡而言之,西方的大劍一般會有兩種常見的外形。一是上圖右下方的,像是長劍放大版的大劍。二是上圖左上方的,帶有"Ricasso"或"Parierhaken"的大劍。

屬於十六世紀初弗里西亞(今荷蘭)戰士Pier Gerlofs Donia所擁有的大劍。大劍的尺寸為:長2.15米,重6.6公斤。現存於弗里西亞的博物館中。(圖片擷取自:reddit.com)

據說現存最大的西方大劍是"Fuiteach-mhuirt",由蘇格蘭愛丁堡的國家戰爭博物館擁有。它長2.24米,重10公斤。而上圖展示的則是屬於十六世紀初弗里西亞(今荷蘭)戰士Pier Gerlofs Donia所擁有的大劍。大劍的尺寸為:長2.15米,重6.6公斤。現存於弗里西亞的博物館中。但現實更多出現的,是介乎160厘米以上的大劍。所以大劍並不是「巨人」獨尊的兵器。

▍西方大劍的發展經過及應用

現時可見的西方大劍其實是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的產物,最早出現在15世紀末左右,在16世紀初達到了頂峰。有說法指大劍的雛型是作為儀式工具的巨型長劍,並不具有任何實際搏擊價值。直至17世紀,經過社會和技術變革後,大劍便逐漸淡出實際戰場應用,漸漸成為民間劍術學校的技術中。

大劍在戰場上主要是由職業步兵所使用,他們迅速取代騎士成為文藝復興戰場的巨大戰力。儘管到了16世紀中葉,舊式長劍大多已經不再受平民劍術學校的歡迎,但經其巨大化後的大劍卻在戰場上找到了一席之地。

大劍極端的長度和超強的切割能力,使其成為同時應對複數對手的理想工具。因此持有大劍的士兵通常作為特殊兵種出現,主要用於保衛軍旗、守衛關口險要或打破敵方槍兵的編隊等。

而在平民世界中,大劍卻較為罕見。通常只會出現在保鑣身上,或是作為象徵性工具存在。例如,在17世紀初出版的擊劍大師Nicoletto Giganti武術指南書中,便在封面描繪了Nicoletto Giganti持有大劍,但其實在這本書只涉及到刺劍技術。

此外,在當時的武術訓練或比試場合中,公正人會使用大劍插入雙方對戰者中間,從旁喊停。因此在現代西班牙語中,所謂的「插手」(meter el montante)便是以大劍"Montante"的使用方法作為其詞源。

在中世紀西班牙劍術指南中,大劍的攻擊大多集中於"Talho"(從右往左斬擊)、"Revez"(從左往右斬擊)、"Altibaxo"(從上往下斬擊)、"Montante Negro"(利用劍身進行打擊)。藉著不斷揮舞大劍,對對手作出凌厲的攻勢。

最後讓大家觀看一些大劍對決的影片,讓大家看看現實中的大劍是如何對戰的。

武圖App2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4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