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國無雙|呂布史實中轅門射戟 卻不可能用方天畫戟作戰?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提到呂布,大家一定馬上想起呂布英姿凜凜地揮動「方天畫戟」的模樣。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史實中的呂布其實不用「方天畫戟」呢?
▍戈和矛的結合體:戟
戟這種兵器常見於古代戰場之上,歷史甚至可以遠溯至商朝,是由戈演變而成的長柄多用途兵器。
戈和戟都是華夏文明獨特的兵器,戈最早發現於夏末商初,後因車戰而盛行,末於漢代。它是在長柄的末端加裝橫向刃器,用以啄擊、勾擊對手,尤其便於戰車士兵高居臨下攻擊敵人。
而戟則是在戈的形制基礎下發展而成。最早期的「戟」還未稱之為「戟」,而是以「戈矛聯裝」的形制出現,即是在戈頭上方另外加裝「刺矛」,使戈增添了「刺擊」功能,使矛增添了「啄擊」功能。直至西周時代為止,都仍未見「戟」字出現,但這種聯裝方式明顯導致後來「戟」的出現。
後來隨著鍛冶技術進步,一體戟成為「聯裝」的另一種方式,把聯裝戟的各部份鑄造為一體。及至鐵器逐漸取代銅器,長戟的形狀便更進一步得以定形,並漸漸取代戈成為戰場上的主力兵器之一。
戰國末年,冶煉技術進步,鐵製的戟開始出現,戟刺亦變得尖長。隨着冶煉技術進步,戟的鑄造亦逐漸講究。不過到兩晉以後,盔甲日趨堅固,戈刃的殺傷力下降,更有可能被卡住,所以戟逐漸被刺擊兵器取代,例如槍、矛。到唐代時,戟已經不再用於征戰,反而成為一種儀仗用具,表現封建等級制度。
延伸閱讀:
▍呂布轅門射戟 卻不可能用方天畫戟作戰?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戟作為「漢代五兵」之一,仍活躍在軍陣之中。談到三國及戟,大家可能第一時間聯想到《三國演義》中呂布手執「方天畫戟」的形象,但其實歷史中的呂布未必使用「方天畫戟」。
在《三國志・魏國・呂布傳》及《後漢書・呂布傳》都描寫了「轅門射戟」的故事。呂布為平定袁術及劉備之間的爭戰,「令軍候植戟於營門」,並以「射戟」作為賭注,「諸君觀布謝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鬬。」然後呂布一戰射中戟的小枝,於是袁術軍按照約定退兵。
然而,在正史中的記載卻顯示呂布應該以矛作兵器,如《三國志》載「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又《後漢書》謂「布應聲持矛刺卓」,很有可能《三國演義》是為了營造人物形象才指呂布慣用方天畫戟,結果呂布的形象也確實深入民心。
而真正的「方天畫戟」實際上要到宋代才真正出現,名為「戟刀」,據《武備志》記載屬於「刀八種」之一,跟三國時代盛行的「卜字戟」完全不同。最初的戟刀是在矛頭下,一側加上月牙形刃,後來更衍生出兩邊俱有月牙刃的戟刀、在刀頭刀柄加上裝飾的戟刀——方天畫戟。
所以,縱使三國時代諸多猛將,如典韋、甘寧、張遼,都以戟作為兵器,但呂布就不可能「穿越時空」以方天畫戟作為兵器。
【包括香港在內,現時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術愛好者,嘗試重塑大槍技法。他們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錄》。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