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陳凱迪|由搏擊運動員生涯體悟內家拳 傳統武術的現代解讀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傳統武術的實用價值,近年經常成為網絡熱話。有人認為傳統武術已經落伍失真,有人則堅持傳統武術尚未褪色,只是該用於防身自衛而非擂台搏擊。前香港泰拳及拳擊代表陳凱迪,卻走出了第三條路。他吸納了傳統武術的技理,並融會到現代搏擊的訓練體系。
他強調,自己並不是甚麼國術門派的傳承者,這套方法亦已經被許多運動員應用過。他只是將之較為系統地點明出來,而箇中的理解,則確實與他接觸過的傳統武術有關。

延伸閱讀

【國術雜談.丹田】內家拳法永恆課題 其實做好細節便能氣沉丹田

國術雜談.形意拳|崩拳要點並非直來直往 重心運用才是力量所在

泰拳 拳擊 內家拳

陳凱迪乃「坤青武泰」創辦人徐家傑的學生,他最初研習泰拳,後來轉戰拳擊。此前他便接觸過詠春空手道,而在學習泰拳期間,他亦同步練習吳家太極拳。這種跨領域的鍛煉體驗,讓他意識到現代搏擊技中所蘊含的傳統武術原理。例如他在泰國與當地職業拳手一同訓練時,就見到他們不會一開始就做大動作,而是放鬆身體,以舒展的形式踢腿,然後才慢慢加強力度。這種特別的訓練方式,與一般人對泰拳的印象大相徑庭,卻跟太極拳的要求不謀而合。他由此觀察到,傳統內家拳的技理,或許可以針對性地提高拳手的擊打質量。

之後他逐步整理自己的觀點,並透過尋師訪友以及閱讀前人的著作來驗明所學。其中一本對他影響最深的書,就是由徐皓峰筆錄、李仲軒口述的《逝去的武林》。書內有關形意拳法的詳盡描寫,進一步深化了陳凱迪對內家拳理的解構。而書中各種具體的比喻,亦對他甚有啟發。現在他跟學生及師兄弟交流時,也會運用這類型的比喻。待他們有了基本的概念後,再進而講授核心的原理。

雖然陳凱迪受到傳統武術不小的助益,但他坦言自己並非不代表任何一個傳統武術流派,也不是傳統武術的繼承者。正如前面提到,他只是將本身已經蘊含在現代搏擊中的傳統武術技理重新提煉出來。事實上,許多搏擊運動員都可以自行發揮出這些技理,只是無意識地去做。而他就是想特別抽出這些面向,讓運動員可以有意識地訓練。

而這套方法的核心,陳凱迪將之總結為三點:重心、張力以及槓桿。

+5

重心 張力 槓桿

陳凱迪從內家拳理所整合的第一個重點,就是「重心」。這個重心並非單指平衡,或者出拳時身體要保持的姿勢。而是整個人的質量,即是體重。

當我們練習打擊技時,很容易會因為過度緊張,以及急於打擊前面的對手,而只用上部份關節的力量。故此陳凱迪則認為,恰當的做法應當是先放鬆身體,釋出身體本身的重量,再透過地面的反彈作用,完整地砸向對手。

至於張力,則是力量的雙向作用,或者傳統武術所言的「爭力」。簡單來講,要令肢體的打擊有力,就必須兼顧收束。以最基本的刺拳和直拳為例,當我向前擊打時,身體不能過份靠前,也不能急於實穿前方。反而應該將身體的重心靠後,與手部的動作形成張力。這樣不僅可以形成打擊的循環,方便拳手再出拳並減少體力消耗,同時亦能確保重心不失,將整個人的重量擊向對手。他認為,形意拳中的劈拳,其實就是鍛煉這種身體上下的張力:

最後,槓桿是指身體的借力作用。他以射箭為例,指出射箭時便是要借助身體的張力,以及部份地面的力量去幫助拉弓。將這種原理應用到打擊技,便是像撬起地球一般,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擊出身體的質量。若果進入到近距離,則直接利用對方的重心互動去做。

可以見到,這三個重點互有重疊,並相輔相成。陳凱迪解釋,將三者分開表述純粹是為了學者容易理解。實際上,如果重心要處理好,便離不開張力及槓桿的作用,三者共同構成循環整勁。博擊時再以之作用於對手,形成重心糾纏分出勝負。

結語

上述這些獨特的見解,未必人人認同。但陳凱迪身邊的同門,確實在吸納了上述的技巧之後,在國際賽事中取得相當優異的成績。或許這亦是對傳統武術界的一點啟示:傳統的技理並非無用,關鍵是你要實踐、提煉,而非一成不變,繼續堅持舊有的形式。

現代搏擊從傳統武術而來,那麼傳統武術又是否能夠從現代搏擊中回溯自我的價值?這個問題,應該值得所有習武者深思。

【不論是哪家的太極拳,都有八法之勁,不曉得是否能夠盡數?】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