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由海神波塞冬到魔鬼象徵 古羅馬角鬥中就已使用的武器
在萬聖節扮魔鬼時除了魔鬼角外,最受歡迎的道具還有三叉戟。追溯源頭,三叉戟可以説是歷史悠久的打魚用具和武器,也經常在神話傳説中出現。
三叉戟又叫三叉槍,英語中的Trident源自拉丁語Tridens或Tridentis,「tri」就是數字「三」,而「dentes」則意指為「牙」。三叉戟在古時民間多數用於叉魚和捕獵,也會拿來武器使用,而在世界各地的神話中也會看到三叉戟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神話傳説中的三叉戟
在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Poseidon )的象徵物和武器就是三叉戟,傳說他以三叉戟破開大山,將山石化成島嶼。而在羅馬神話中,對應波塞冬的涅普頓(Neptune)也同樣是以三叉戟為象徵。除此之外,在印度神話中,三主神濕婆(Shiva)的象徵物和武器亦是三叉戟。
不過在基督教和天主教中,三叉戟卻被認爲是魔鬼撒旦的武器,所以在不少的藝術和媒體創作中,都會看到代表魔鬼的角色手持或是以不同的形式擁有三叉戟,也讓三叉戟成爲了萬聖節魔鬼打扮中的必備道具。
現實:低級角鬥士所用兵器
古人會以三叉戟而不是單頭長槍捕魚,沿於三叉戟的範圍較大,即使漁民不是很精準的插中游魚,三支叉的機率遠比單頭槍較高機率插中目標,捕得魚獲。而當用於兵器,槍只有單頭利刺,而三叉戟有三頭利刺,攻擊範圍遠比槍的範圍大,對敵人也造成較大的創傷,擊中機率亦高。
及至古羅馬統治時代,皇帝經常舉辦血腥的角鬥競技比賽,其中的網鬥士(Retiarius)就將三叉戟帶入觀眾眼簾。
古羅馬角鬥士(Gladiator)主要來源自奴隸、戰俘或逃犯,地位本已低微,而角鬥士多會扮演羅馬帝國曾遇過的敵人,例如追擊角鬥士(Secutor)會使用類似高盧士兵的重裝甲,配以短劍、匕首等。
不過其實亦有例外,這正是使用三叉戟,常與追擊角鬥士對戰的網鬥士。網鬥士在戰鬥時會輕裝上陣,防具只有護臂(Manica)和護肩(Galerus),武器則使用手拋網(Rete)配以三叉戟及匕首,只能依賴閃避和戰術對抗重型武裝的追擊鬥士。
由於網鬥士經常要迴避對手的攻擊,故被認定為角鬥士中最弱、地位最低,又不如其他角鬥士有頭盔、脛甲及護盾,因柔弱而遭認定為女性化。在嚴格定義上,未配有 Gladius 短劍的網鬥士甚至不能稱為角鬥士,讓網鬥士淪為角鬥士中的弱勢階級。
雖然網鬥士的護甲較少,但並不代表網鬥士在角鬥時會遭入劣勢。輕盈的網鬥士可以採取迴避戰術,保持距離引誘追擊角鬥士進攻,不過身負十餘公斤裝甲的追擊角鬥士要追上網鬥士絕不容易,期間網鬥士更可以三叉戟騷擾對手,迫使對手舉盾防守。
當對手疲倦後,網鬥士的手拋網是極佳武器,既能纏住對手,亦可以奪走對手的短劍或盾甲,網鬥士可進而使用三叉戟了結對手。
钂鈀
另外,在古代中國有一種類似三叉戟的兵器名「钂鈀(耙)」,相傳由農具演變而來,長槍的一端有兩面開鋒的利刃,刃下橫有彎股,中鋒高於橫股兩吋,橫股用來擋敵人兵器,把敵人兵器鎖在利刃之間,甚至若刺鋒有倒勾時,一收勢可以把敵人手上兵器格下;也用來當發射火箭時支架,這種兵器活躍於明代對倭寇戰爭中。
亦有類似形狀叫「馬叉」者,用於馬背上使用。在當代,不少中國武術仍保留類似的兵器練習,例如洪拳的三叉大耙,便是類似三叉戟的中長兵器。
在邵氏年代,三叉戟是經常在電影出場的兵器:
延伸閲讀:
【劉家輝】少林三十六房:學盡少林拳腳兵器 創三節棍大鬥柳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