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忍者】被遺忘的北美動作電影系列 曾一度掀起美國忍者熱

撰文:公相君
出版:更新:

自從70年代的李小龍熱後,北美的動作電影熱一直沒有停下來。去到80年代美國就再興起新一陣的動作電影熱,不但武術和動作電影空群而出,同時也出現了不少的「明日之星」。當時的其中一位被認為會步羅禮士(Chuck Norris)後塵,成為新動作巨星的就是Michael Dudikoff,而他的成名作就是當時在北美一度掀起忍者熱的《美國忍者》(American Ninja)。

《美國忍者》系列電影海報。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現時説起「美國忍者」,一般人大概都只會想到障礙賽《American Ninja Warrior 極限體能王 》(直譯就是《美國忍者戰士》)。雖然忍者的傳說在日本可以説是源遠流長,但對70和80年代的北美觀衆來説,忍者卻是一個非常新鮮的神秘題材。 當《第一滴血》(First Blood)和《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等標榜槍林彈雨的動作電影在80年代初開始出現時,成本較低的武術電影依然仍在與之爭一日長短,像同期的的《龍威小子》(Karate Kid)或羅禮士的《暴力復仇記》(Forced Vengeance)等都相對地受歡迎。

這個時期,以日本忍者為題材的電影也開始進入北美市場,首先打開市場的是後來被稱爲「忍者三部曲」的《Enter the Ninja》(1981)、《Revenge of the Ninja》 (1983)及 《Ninja III: The Domination》(1984)。同期在北美媒體出現的還有在漫畫《義勇群英》(G.I. Joe)中登場的忍者蛇眼(1982)和嵐影(1984),以及漫畫《忍者龜》(1984)。不過在芸芸作品中,真正讓「忍者」在北美成爲主流作品的大概就要數1985年的《美國忍者》。

走在《美國忍者》之前的「忍者三部曲」。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美國也有忍者?

有着東方神秘武術色彩的電影在北美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跟中國武術一樣,日本忍術對西方觀眾來説一樣充滿神秘感,但同時也充滿了錯誤的解讀。在《美國忍者》中,製作團隊就把所有當時知道的所有刻板忍者形象全部都放到電影當中。從典型的黑色忍者服、星形忍者飛鏢,到他們能夠高來高去的身手、暗殺技巧、手印的使用,在最後一戰時甚至能噴火和隱形...

+10

《美國忍者》講述失憶的美國士兵Joe Armstrong在菲律賓軍事基地外破壞了一場綁架事件,並以高超的武藝對抗來自日本的邪惡忍者。Joe Armstrong之後無意發現敵人暗中的陰謀,也漸漸想起自己的身世,得知自己爲何懂得忍術。

電影中一再强調日本才有忍者,美國人當中不應該存在忍者,而主角的身世之謎正是電影中的其中一個主要故事線。不過這些細節在《美國忍者》的後繼系列中並沒有太被注重,讓愈來愈多的忍者在世界各地出現,在第三集時甚至沒有花時間去解釋爲何出現了Joe Armstrong以外的另一位美國忍者。

掀起忍者風潮

有傳電影公司原本是打算找著名動作影星羅禮士(Chuck Norris)擔任主角,但因為羅禮士不想蒙面演出,於是電影公司就找來原本是模特兒Michael Dudikoff飾演《美國忍者》的主角Joe Armstrong。

《美國忍者》在美國於1985年8月30日上映,雖然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在票房上卻取得了成功,並於1987年推出續集《美國忍者2》(American Ninja 2: The Confrontation)。

《美國忍者》的成功讓美國掀起了一陣的忍者熱潮,不但出現不少題材類似的影視作品,也推出了不少的忍者玩具。加上1987年推出的《忍者龜》動畫夾擊,忍者在北美的風頭可以説是一時無量,其影響力甚至讓電影公司真心相信1988年《拳霸天下》(Bloodsport)中,主角原案的Frank Dux是真正的忍者,並以他的「真人真事」拍成了電影。事件詳情可參考:【拳霸天下】真人真事變完全虛構 欺騙了電影業界的武術大話王

沒能成為動作巨星的Michael Dudikoff

在《美國忍者》獲得成功後,不少人都認為Michael Dudikoff會像羅禮士那樣成為新的動作巨星。電影公司Cannon Films甚至承諾Michael Dudikoff會讓他飾演蜘蛛俠和超人,而這些電影之後都確實由Cannon Films獲得了版權,只是演出的機會最後都沒有落在Dudikoff身上。

除了繼續拍攝《美國忍者》系列外,Dudikoff也拍攝了一些以軍人為題材的動作電影,不過當時正是史泰龍和阿諾舒華辛力加以同類型電影崛起的時期,再加上尚格雲頓和史提芬史葛的出現,讓Dudikoff慢慢轉到二三線發展。

認真拍攝的電影變Cult片

《美國忍者》系列共拍攝了五集,雖然後來的集數一般備受劣評,但頭兩集卻的確有讓其受歡迎的元素。不過動作電影,尤其是武術電影,不論拍攝得多認真,甚至有特定的觀眾群而且非常叫座,影評人都會因爲慣例的劇情而對其嗤之以鼻。最後,這些電影在美國都會因爲被視爲非主流而被遺忘,成爲了擁有一小群忠實影迷的「cult片」。

另外,也不難發現《美國忍者》或同期的美國武打電影都有對當時的香港和日本武打電影進行一定的參考,但可能因為文化的差異,出來的效果即使受到美國觀眾歡迎,回到亞洲時卻意外地變成不能認真觀看的笑片。

延伸閲讀:

【忍術】《龍之忍者》:八十年代港片對忍者之想像

忍者龜36周年|四位主角手中刀釵棒棍 原來是琉球古武道傳統兵器

MK11|史泰龍親自配音Rambo 紫忍者用印度兵器但練「自然門」?

【尚格雲頓】以肌肉和一字馬成90年代動作影星 真人快打角色原型

【忍者畢業】日本首位忍者研究碩士畢業 不說不知道的手印、鎖鐮

【忍者】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 流行文化中忍術的九字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