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網紅KO片瘋傳 分析擊倒背後的生理反應 抗打力再高也會被擊倒
最近網上瘋傳一段影片,台灣YouTuber 為了親身體驗「被KO」感覺,特地找來真正拳手擊打自己的腹部、胸口及下巴。到底KO的生理成因是什麼?是否抗打能力高就不會被擊倒呢?本文為大家一一解答。
▍台灣網紅實測拳擊KO
「Crazy Man 瘋男」是由Nick、華晨灰2位成員組成,常拍攝大尺度、整人、街頭實測等風格的影片。早前他們已進行過「手劈木板」、「手劈瓦片」、「徒手劈磚」等跟武術相關的實測影片。
他們最近觀看一些拳賽跟UFC比賽時,有感隔著電視難以知道拳手的真正感覺,於是他們忽發奇想打算親身體驗「被KO」的感覺。他們特地找來在美國業餘拳擊聯盟擁有9連勝紀錄的拳擊手Pan,打擊他們的左右腹部、胸口及下巴。
【影片涉及危險動作,大家切勿模彷】
Pan 的9場勝利中有5場是以擊倒(KO)取勝,他表示擊倒並非講求力度,反而是出拳的時機跟著擊位置要比較準確,下巴跟右腹肝臟都是容易打出KO的部位。而事實證明,即使Nick、華晨灰繃緊肌肉來抵抗,但亦無法避免被Pan KO的結果。
到底KO背後的生理成因是什麼呢?
延伸閱讀:
【武編周記】外國網紅習合氣道十四年 記錄如何轉為挑戰MMA選手
傳Mayweather出戰網紅Logan Paul 對手資格受McGregor教練質疑
▍KO 背後的生理成因
在搏擊運動中,當一方拳手被打倒至失去意識,或失去平衡倒地,然後無法繼續作賽(經過讀秒後未能回復或失去搏擊能力),即視為「KO」,是勝利判定的一種。
最常見的KO成因主要有兩種:擊中頭部要害(下巴、太陽穴、耳根、後腦等)或擊中軀幹要害(Solar Plexus、肝臟、橫膈膜等)。
(一)頭部KO
頭部要害的KO主要是因為「腦震盪」,拳手因頭部受到衝擊而令腦組織撞向頭骨,撞擊令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一時間異常活躍,超出神經傳導物負荷而出現腦部訊息中斷或混亂,造成身體暫時癱瘓。
除了直接打擊頭部外,更多拳手會瞄準下巴打擊。因為下頜骨跟顱骨連接,頜關節大概在耳旁的位置。而最近下頜關節的腦組織是主理平衡小腦及作為神經要道的腦幹,衝擊令以上部位失去功能。由於槓杆原理的關係,打到離頭重心較遠的地方,所以會更易令頭部旋轉,即使不需用上很大的力量打擊,亦可以達至「KO」的效果。
(二)打擊軀幹要害的KO
軀幹要害的KO則跟頭部有些不同,它不是失去意識的KO,而是劇烈疼痛及身體機能失控所致。以肝臟打擊為例,衝擊會刺激到肝臟周邊的迷走神經(Vagus nerve),繼而影響到循環、呼吸、消化系統等功能失調。例如導致呼吸困難、血管擴張,使血壓急速下降,令拳手無法繼續作賽。
延伸閱讀:
拳擊|Jermell Charlo成154磅三料世界拳王 罕見身體攻擊KO對手
【第一神拳】羚羊拳、輪擺式移位、肝臟打擊 以泰臣為藍本的最強混合體
▍肌肉訓練及抗打訓練的作用
為了提高拳手對打擊的承受、忍受能力,所以會進行所謂的「抗打訓練」,包括肌肉訓練(如鍛煉頸部肌肉、胸腹肌、下肢肌肉等)及抗擊練習(如漸進強度打擊、踢沙包、磨腳脛等)。
透過增加肌肉及骨頭密度(甚至有說能讓神經逐步適應疼痛的反應),能夠在拳手受到重擊時作為緩沖、抗壓,保護身體要害。
那麼是否通過抗打練習,便可以避免KO了嗎?
▍「耐打」並不等於不會「被KO」
有一些說法指,強壯的頸部肌肉能防止頭部劇烈搖晃或扭動,而強壯的胸腹肌能保護肝臟受到直接重擊,所以能降低被「KO」的機會。
誠然,厚實肌肉確實能夠提升身體遭受打擊的承受能力,讓拳手更習慣面對打擊帶來的痛感或暈眩感,但這亦只限於拳手有意識抵抗的情況下才能避免被KO。並不代表只練「抗打」,便能避免遭到KO。
在無數的KO例子中,拳手並不是沒有進行「抗打訓練」,亦不是沒有足夠的肌肉保護,而是在無意識抵抗或肌肉鬆弛的情況下遭到KO。
另一方面,大家在網絡上不時會見到有拳館透過「不停猛擊頭部」的練習,來「提升」頭部的抗打能力。其實這種練習方式相當危險,並不建議大家採用。
有意見指出,其實人一生的「下巴抗打能力」(俗稱Chin)是天生的,而且會隨著頭部被擊中的次數而逐漸變弱。其中一個說法指,頭顱內有著腦脊液作為腦袋的緩衝,但假如腦袋遭受過多打擊後,這些腦脊液的緩衝效果會漸漸降低。在搏擊史上有不少曾經很「耐打」的拳手,在一次不經意被KO後,便愈來愈容易被KO,就如Mark Hunt、Antonio Rodrigo Nogueira、Dan Henderson等。
但另一方面,有時偶然的「被KO」經驗,可能對比賽應對有所得益。編輯W 在練習時亦曾經被同伴擊中下巴KO,那種天旋地轉、難以集中的感覺並不好受。但因為有了這次的經驗,日後編輯W 在真正比賽被對手擊中下巴險些擊倒時,他沒有不知所措,反而懂得爭取時間去讓自己從傷害中回復過來。話雖如此,那些刻意重擊頭部的練習方式還是可免則免了。
總括而言,單憑「抗打練習」並不足以防止「被KO」,否則就跟「我馬步夠穩,所以不會被摔倒」一樣。除了日常的「抗打訓練」外,還必須配合更重要的攻防技術、步法、距離、心理練習才可以更有效地降低KO機率。
大家切忌以為「耐打」可以凌駕於「防守」呢!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曉得大家能否盡數?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