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拳Lethwei】拳腳肘膝頭錘皆可 比賽只能以KO取勝的武術
相信很多人都認識被稱為「八肢的藝術」的泰拳,但大家知道還有「九肢拳」嗎?今天,武備志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比泰拳還多一肢「頭錘」的「九肢拳」——緬甸拳(Lethwei)。
緬甸拳(Lethwei)是緬甸的傳統武術,也被稱為緬甸踢拳或緬甸傳統拳擊,與古泰拳(Muay Boran)略有相似,都不配載拳套作賽。它起源於緬甸,並且與鄰近的東南亞國家的武術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來自馬來西亞的Tomoi,柬埔寨的高棉拳(Pradal Serey),老撾的老撾拳(Muay Lao),以及泰國的泰拳。
▍緬甸拳的歷史
有文獻指出,緬甸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9世紀,緬甸驃國(Pyu Empire)的格鬥風格。當時驃國士兵以緬甸拳、斌道(詳見《緬甸武術——斌道》)及緬甸古傳兵器武術賓謝(Banshay),成功勝出與鄰國間的戰爭。
在古代,緬甸拳比賽是為了娛樂而舉辦,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任何男性,無論是國王還是普通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當時,比賽是在沙坑進行,而不是擂台。拳手在沒有防護裝備,而雙手只縛上麻繩或紗布的情況下進行比賽。比賽沒有和局,亦沒有任何計分制度,比賽會一直持續到其中一名參賽者被擊倒,或者不能繼續為止。
時至今日,大家所見的傳統緬甸拳比賽,其實是由著名緬甸拳手"Kyar" Ba Nyein於1953年經過現代化改良後制定而成。這使緬甸拳成為一種具有明確競賽規例及完備制度的搏擊運動。在緬甸,每逢到了重大節日如潑水節(Thingyan)等,各地都會舉辦傳統的緬甸拳比賽,作為慶祝活動之一。
▍罕見的搏擊技術
在緬甸拳中,大家可以見到各種的技術,包括拳擊、肘擊、踢擊、膝擊等,還有大量纏抱、抓握、摔撻技術。但當中最特別的便是緬甸拳的「第九肢」——頭錘。
跟絕大多數搏擊運動不同,緬甸拳比賽允許選手使用頭蓋進行攻擊,這使緬甸拳的比賽風格跟其他立技武術截然不同。拳手在近距離搏擊或纏鬥時,不時以頭肩作出打擊,令對手難以實施近身技術,甚至能化解泰拳著名的箍頸撞膝技術。
此外,由拳手只能以麻繩或紗布纏手,因此他們能運用手指進行抓握,使其纏抱及抱摔更具威力。還有因為傳統緬甸拳比賽是以擊倒決定勝負,所以搏擊主要以密集壓迫、全力進攻風格為主,動作亦以威力為主。
▍緬甸拳的戰舞
在一些武術中,搏擊前後都會以不同方式向對手敬禮,以示尊重。而在緬甸拳中,它會以戰舞(Lethwei Yay)的方式進行。
緬甸拳戰舞中間並沒有限制一定要做某些動作,拳手可以自由發揮,正如上面第一段影片所見,戰舞動作便包含頭錘、抱膝、跳膝等動作。而上面第二段影片的,是一般常見的戰舞形式,包括向擂台四方使出提膝轉身的動作。
但大部分戰舞都會以Lekkha Moun作為開始及終結的動作。Lekkha Moun是緬甸拳手用來展示勇氣和尊重前來挑戰對手的傳統姿勢。動作為左臂屈曲成三角形,左手置於右腋位置,然後以右掌拍擊左臂三次。據說這是模仿獵鷹飛行和狩獵時拍翼的動作而成。
▍緬甸拳的比賽特色:KO決勝、勝出方法、KO休息
正如上文所言,傳統緬甸拳是以KO決定勝負的。緬甸拳並沒有計點制度,所以唯一的勝利途徑是擊倒對手,或對方受傷無法繼續作賽。假如在比賽時間,雙方拳手都仍然「能繼續」的話,比賽將以「和局」告終。而由於每回合間休息時間有兩分鐘,令拳手有足夠時間休息,所以大多拳手為了取勝,都會盡全力不斷打擊對手,以期作出KO。
而緬甸拳比賽中,只有醫生中斷賽事才算是"TKO",而以下情況皆視為"KO":
當對手落在地板上時,無意識地在繩索上,或者在20秒內無法站立或保衛自己(1次計數為2秒);
當在同一回合中,任何一方被進行3次計數;
在整場比賽中,任何一方被進行4次計數。
另外最為特別的是,假如在比賽中出現擊倒,被擊倒拳手可以進行一次「KO暫停」,休息兩分鐘並決定是否繼續進行比賽。可是這個「KO休息」不能在第5回合使用,而且每位拳手一場比賽內只能運用一次。
延伸閲讀:
Bridger Walker|6歲男童勇救妹妹負傷 英勇行為獲WBC授榮譽冠軍
【ONE FC】疫症大流行後首個比賽 Yodsanklai 遇生涯三連敗
Saenchai善猜如何成為一代傳奇拳王 從三種標誌性技術說起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