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離世】白團:神秘日軍顧問團 日刺槍術傳入台灣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3

台灣前參謀總長、前行政院長、陸軍一級上將郝柏村昨天離世,享年101歲。作為由民國成長一代軍人,曾參與中日抗戰。國民黨政府遷台時,郝柏村亦是其中一位高階軍官接受蔣介石所設立的白團秘密軍事訓練。而說起白團,這個由日本人組成的軍事顧問團,培育了一代國民黨籍軍官的軍事戰略、軍人文化和軍事武術,對台灣帶來深遠影響。對台灣的讀者這段歷史或耳熟能詳,這次我們從軍事武術這角度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說起白團,便要從蔣介石在對日戰爭時的經歷談起。民國初年,因為晚清以來的積弱,國人開始流行習武風氣,社會也彌漫著尚武文化,更有知識份子建議仿傚日本武士道文化,重振國魂。而蔣介石本人也對國民生活文化陋習深感不滿,因此發起「新生活運動」(1960年代台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可謂其延續),希望讓中華民族全國國民軍事化,以孔孟四維四德之學規範人民思想。時值三十年代日本侵華活動展開,蔣介石本人曾在日本接受軍事訓練,又在多次對日本人的交戰中,深受日本軍人武士道精神感動,對其忠君律己的精神另眼相看,埋下後來與日本人合作推動軍事發展的契機。

 

▍白團在台地下化運作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共糾紛再次成為焦點,美國政府也一度放棄對國民黨的支援,讓蔣介石積極考慮如何部署國共內戰。1949年,在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任召集人下,推薦日本陸軍少將富田直亮,與一班前侵華日軍出任在台國民政府軍事顧問,教育國民黨軍官「武士道精神」,並提供三軍軍事訓練,協助國民政府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抗衡美國軍事勢力。而這班人由於來台時全部化名漢人姓名,而富田直亮又名「白鴻亮」,故又有「白團」之稱。而現在台灣一些軍事上的政策,部分亦源於白團的建議。

由於起用前侵華日人將領擔當軍事顧問,又美國政府於五十年代重新支援台灣,1951年派遣「美國軍事顧問團」來台,在美國和受美軍事訓練的軍人(如陳立德、陳誠)壓力下,白團改為地下化運行,成為一個秘密軍訓學校,學員亦不再穿軍服上學。在國民黨的保密下,現在對這組織所知仍很有限。

現在台灣的軍人課程中,有俗稱為「五項戰技」的「國軍戰技課程」,是各軍種單兵都必須合格的個人基礎軍事訓練,而其中一項刺槍術,由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便受白團極大影響,沿襲日軍刺槍術風格。

 

▍日軍刺槍術不主張扭打

這裡先回頭談談日軍的刺槍術。刺槍術是在火繩槍出現以後有的單兵熱兵器戰技,由於上世紀中以前,火繩槍雖然有極高的穿透和射擊力,但不利重複射擊,若遇水或受潮亦可能無法使用,因此軍人也要學習如何在槍械失靈時,以此當作長槍冷兵器使用。亦有說上世紀初,金屬子彈屬貴重軍事資源,所以在可以的情況下,減少以開火作為制敵策略,刺槍亦有成為叢林戰中軍人推進探路的工具。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學習西式刺槍術時,將日本傳統槍術融入其中,成為銃劍術。總結來說,日軍刺槍術有強列武術色彩,在基本突刺之外,亦有格檔後突刺的套路,與其他西式刺槍最大分別是,日軍刺槍術甚少使用槍身去擋對手揮劈,而是使用槍頭撥開對方武器而再施以刺擊。而根據冷兵器時代邏輯,槍兵要以整齊劃一隊型,利用兵器保持有利距離,因此日軍刺槍術不做扭打動作,在肉搏戰中以保持距離做搏鬥要訣。(1)

而日軍刺槍術講究「氣刀體一致」(日文「氣劍體一致」),有說這是指在運槍時結合吐氣、快速肌肉釋放爆發力,在運動全身力氣時,不會以誇張前探的姿體動作將刺槍送出,而是站穩原地,好讓更容易馬上作下一波攻擊,減少一旦對方反擊時的危機。(2)

1960年代,台灣的軍事單位將由受到白團影響的軍隊刺槍術加以改良,定出「突刺採日式,托擊採美式,肉搏採中國武術摔打擒拿」的準則,編為軍中「新編制刺槍術」,當中「摔打擒拿」只有特種部隊才教,至此軍中標準刺槍術才完全定型。

 

(1)(2)李思平:〈以刺槍術論國軍反思:論刺槍術於現代戰爭的作用和戰例〉,收入《尖端科技軍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