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武傳奇/伊薩克】武士遇上騎士 歐洲三十年戰爭為題材的漫畫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武士」是古代日本最具代表的人物,身披盔甲,頭戴鐵兜,手執武士刀、和弓的形象,往往給人一種強悍而神秘的感覺。「騎士」則是中世紀歐洲最具代表的人物,身穿金屬板甲,騎著戰馬,手執長槍向著敵人衝鋒的形象,又是另外一番風味。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像過,假如「日本武士」遇上「歐洲騎士」的話,到底會發生甚麼情況呢?日本漫畫《伊薩克》(台譯:戰武傳奇,日文原名:イサックISSAK)便以此為題材,發展出孤身獨闖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日本傭兵故事。

 

▍故事大綱及背景︰東西方兩場影響後世的戰爭

《伊薩克》以十七世紀前期的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為主線故事背景,配以日本「大阪之役」(1614年12月-1615年6月4日)為副帶出主角伊薩克(豬左久)前往歐洲的因由。

簡單介紹一下,三十年戰爭是一場間接由「宗教改革」引起的戰爭。馬丁.路德於1517年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全歐洲分為天主教和新教兩大陣營,而神聖羅馬帝國(下稱「帝國」)亦不能倖免,諸侯在信仰上分成兩派。
 

事緣於在1583年,帝國兼波希米亞國王魯道夫二世不單將宮廷遷到波希米亞的布拉格,並對那裡的新教徒採取寬容態度。1611年魯道夫二世的弟弟馬提亞斯繼位,令其堂兄斐迪南二世擔當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二世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於是他對波希米亞的新教徒進行大規模的迫害,大力壓制新教徒各種權利。結果1618年5月23日,發生了著名的「布拉格拋窗事件」,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布拉格城堡並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為由把帝國大臣拋出窗外。翌年,波希米亞宣布獨立,三十年戰爭正式展開,及後更由帝國內戰演變成捲蓆歐洲的大規模國際戰爭。
 

「大坂夏の陣図屏風」。(圖片來自:http://bit.ly/2KSB507)

而「大阪之役」可稱為日本戰國時期最後一場戰役,是江戶幕府在「關原之戰」後為進一步消滅豐臣家而發起的戰爭。伊薩克(日名:豬左久)跟洛倫佐(日名:煉藏)同從師於火槍大師芝草佐平,芝草奉德川家康之命製作了兩柄高效遠距火槍「信」和「盡」,並把量產之法刻於兩者之上。可是,洛倫佐沉醉於紛亂的殺戮中,深知大阪一戰結束後日本便會歸於平靜,於是試圖奪走「信」「盡」前往歐洲,卻被伊薩克撞破搶回「盡」。伊薩克為了奪回「信」,便隻身越洋至歐洲,成為傭兵追蹤死敵身影,欲一報「恩」「仇」。

在漫畫中,作者大量用上史實人地物名稱加以編撰,大大增加歷史感。例如漫畫第一話出現的「攻城惡魔」傭兵隊長斯皮諾拉,便是真有其人,是那時代最偉大的將領之一,同時也是西班牙軍事史上最偉大的將領之一。其他歷史人物,諸如腓特烈五世、羅森海姆、帝國英雄華倫斯坦、長谷川藤広等,都以不同形式出現。

 

▍戰爭場面宏大 中世紀兵器琳瑯滿目

在故事中,主角是一名「超級狙擊手」能夠以火槍擊中170米外的目標,同時他亦是善戰的武士。可是,作者並沒有過份神化主角,主角還是有所謂的弱點,面對敵人衝鋒時還是會失準和受傷。因此,大致上而言《伊薩克》是一部現實向漫畫,尤其在戰爭場面及兵器上更為用心。

十七世紀的歐洲正值火器、冷兵器混用的年代,,大型火器還只多數用於攻城戰上,火器應用尚未到達宰控戰場的水平,冷兵器及盔甲還有一定發揮空間。例如在漫畫中出現的騎兵早已不再是大家幻想中的模樣,一整排身穿整套板甲的重裝騎士,反而更多是只穿胸甲的騎兵或是輕裝騎兵(如馬扎爾驃騎兵、斯拉夫騎兵等),因為在面對日漸成熟的火槍下,板甲的防護性能經已慢慢趕不上火器的威力。
 

另一方面,漫畫中大量描繪了中世紀的各種兵器。有近戰用的刺劍、彎刀、大斧等,有遠距離近戰的長槍、瑞士戟、長柄戰斧等,有遠距離射擊的弩箭、火槍、騎弓、早期手槍等。對於喜歡中世紀兵器的粉絲而言,絕對是「大飽眼福」。甚至在第五回王子單挑中,更仔細刻劃了破甲王公爵盔甲上的「托槍架」部分。在對甲作戰中,伊薩克亦針對合理的弱點下手,而不是胡亂砍劈一通。

話雖如此,漫畫在一些戰爭細節上卻有點美中不足。例如在攻城戰下卻教長槍兵拿著長槍列陣至對方城下,軍隊裝備過分統一齊整,槍桿被輕易砍斷等。

總括而言,《伊薩克》在史實兵器刻劃上已經比不少騎士漫畫優勝很多,加上它在戰術、戰局布置亦花了不少心機,所以可算是值得推介之作。假如你對騎士、武士深感興趣,又喜歡歷史類題材,相信《伊薩克》一定能夠滿足到你。

 

▍《伊薩克》基本資料:

伊薩克(イサック),台譯《戰武傳奇》,是由日本漫畫原作家真刈信二原作,DOUBLE-S 作畫的歷史動作漫畫。在2017年起於在講談社的《月刊AFTERNOON》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