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擊】繼Dadashev後又一名拳手喪生 搏擊運動真的特別危險嗎?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繼俄羅斯拳手Maxim Dadashev因傷喪生後,阿根廷拳手Hugo Santillan亦發生了類似意外,終年23歲。事件除了令到拳迷感到惋惜之外,亦令公眾關注起拳擊運動的安全問題。【武備志】會跟大家簡述兩次意外的事發經過,並會嘗試利用數據,闡明一下搏擊運動是否特別「危險」。

▍新星的殞落
第一宗意外發生於今個月19日。俄羅斯拳手Maxim Dadashev在取得13連勝後,遠赴美國參加國際拳擊聯合會(IBF)舉辦的超輕量級賽事,對手為波多黎各選手Subriel Matías。

當雙方激戰到第11回合的時候,Dadashev已經受了極大創傷,其教練James "Buddy" McGirt當時決定拋毛巾投降。雖然Dadashev搖頭反對,但McGirt心意已決,「詢問他只是基於尊重」。McGirt隨即向裁判及場邊醫生表明,自己將會投擲毛巾。

回到更衣室後,Dadashev已經完全支撐不了,並開始嘔吐。他被送到去馬里蘭州的UM Prince George's Hospital Center進行手術,搶救至翌日星期六,醫護人員宣布Dadashev因為嚴重腦水腫致死,終年28歲。

Maxim Dadashev此前曾經取得13連勝,被譽為俄羅斯拳壇的「明日之星」。對於他的離世,俄羅斯拳擊總會深感可惜,承諾會為死者家屬提供一切支援,並會調查事件是否涉及人為因素。而其他運動員,包括北愛爾蘭著名拳擊手Carl Frampton、前越南MMA選手Cung Le,也紛紛在互聯網上表達哀悼。

【點擊圖片觀看資料】

+1

▍拳壇又一損失
至於另一宗意外,則發生在今個星期四。阿根廷的超輕量級拳手Hugo Alfredo Santillan,週三晚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對碰烏拉圭選手Eduardo Javier Abreu。按當地媒體報道,Santillan自第四回合便開始流鼻血,但他依然完成整場比賽,最終結果為雙方打平。

就在賽果宣布一刻,Santillan便隨即暈倒,被送往聖費利佩(San Felipe)的醫院接受治療。根據醫生匯報,Santillan因為急性腎衰歇,而遲遲未能甦醒。他的腦內血塊則使其他器官持續壞死。延至星期四凌晨12時35分,Santillan宣告死亡,終年23歲。

Santillan的父親同樣是職業拳手。合計他這場「落幕戰」的和局,他的職業生涯共取得19勝6負2和,成績不俗,可謂國際拳壇的又一損失。世界拳擊理事會(WBC)已經在官方Twitter上,發表了悼辭。

▍拳擊真的特別危險嗎?
連續兩宗不幸事件,除了令人傷感之外,或許會再次引起一般人對搏擊運動的戒懼。的確,拳擊等高接觸性的搏擊運動,必然附帶一定危險性。Dadashev教練McGirt就提到,Dadashev其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他有好好練習、做足準備。只是這項運動的特性,造成了今次事件,有時「一拳就足以奠定結局」(but it’s the sport that we’re in. It just takes one punch)。

但是若果翻開數據,我們或許無須對拳擊,乃至其他搏擊運動抱上太大有色眼鏡。作為一項有近三百年歷史的運動,拳擊的參與人數極多,固此很難對其傷亡數字進行統計。一般比較常用的統計數字,是「Manuel Velazquez Boxing Fatality Collection」(其名稱來自著名的「反拳擊社運人士」Manuel Velazquez)。該數據庫收集了自18世紀以來,因拳擊而致死的不同個案。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上世紀20年代,當時合共發生了233宗死亡事件。之後這個數字(以每十年計算)便陸續回落,去到千禧年代才稍稍回升至103。

Manuel Velazquez Collection是一個關於拳擊致死率的數據庫,由反拳擊人士Manuel Velazquez開創。此後一直被人沿用,並一路增加數據。此圖表便是由學者Joseph R. Svinth所更新的數據,資料暫時去到2011年。(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YmNjFV)

以上這些數據,包含了全球大大小小不同的拳擊比賽,乃至各類型的館內練習、地下賽事等等。相較而言,遊泳及單車運動所造成的致死率,絕對比拳擊運動要高。例如在2005年至2014年間,單在美國就平均有3536因游泳溺斃的個案(註1)。若同樣以10萬人的參加者計算,游泳運動的致死率亦絕對比拳擊為高,乃所有運動項目的第二高(註2)。

另一項經常被人感覺危險的搏擊運動,是MMA。但事實上,在1998年至2013年間,明確記錄因MMA致死的事件,其實只有四宗(註3,順帶一提,許多人認為拳擊運動的危險性比MMA高,但MMA的平均受傷率是23%,而職業拳擊則是12%至25%。兩者相差不大)。而從上文的趨勢可以見到,隨著時間發展,搏擊運動的致死率是呈下降傾向。換句話,搏擊運動的發展並沒有令到傷亡率增高,反而可能因為受監管和規範化,更容易避免對運動員造成傷害。

所以要真正保障搏擊運動參加者,一味抹黑或者限制他們的活動空間,實在無補於事。反應該盡量去令到他們的訓練環境得到改善,並且確保每場比賽都做足安全措施及監管。這才是今次兩宗不幸事件,所應該作出的反思。

 

註1:正確的說法為Unintentional Drowning。按照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統計,大部份的遇溺事件都是發生在游泳池,而幼兒遇溺事件,則集中在家用泳池。詳細資料可以按此參考

註2:此項統計來自一個名為Bandolier的獨立研究機構,若以10萬參與者計算,游泳運動的平均死亡人數為1.77,排名第二。而在此之上的是「低空跳傘」(Base Jumping),死亡率高達43.17,詳情可按此參閱

註3:此數字是以正規的比賽作準,固此實際的死亡人數會更高。而按照紀錄,1998年至2013年間,共有八宗MMA致死個案,詳情可按此文參閱。本段有關拳擊與MMA之間的比較數據,也是出自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