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港隊麥嘉豪 多方發展推廣散打
散打是香港數個受政府認可體育部門資助的搏擊運動之一,可是可獲資助有限,因此不少運動員仍雖胼手胝足為三餐努力工作,在散打運動員中,「正職」仍能從事武術有關工作的運動員少之又少,麥嘉豪是其中一位。
麥嘉豪(Matt Mak),於2017年加入香港散打隊,同時亦開設泰拳館,參加搏擊比賽,並兼職電影動作特技人,身兼數職。
眼前麥嘉豪雖然不算高大,但給人感覺硬朗,目光有神。原來他年幼經常受人欺負,眼見一位只比他高少少,個子憨厚的同學因懂跆拳而無人敢欺負,開始萌生習武自強念頭,學習跆拳。未幾,在同學的介紹下,在公園跟同學父親學習蔡李佛,結果前後學了九年蔡李佛。
2011年,還未打過戰績的Matt已開國術館,「那時名義上說是開拳館,其實只是一個給自己的練習場。因為未曾出過比賽打出成績,感到未夠號召力。」在姜偉忠師傅邀請下,參加2012年國際散打邀請賽,回想當年,所謂開館只有三個成員,學生全是自己朋友,大家早上各有正職,晚上一齊回館操體能,他亦向其他出賽朋友請教如何備戰,最後勝出賽事,亦開始了他之後每年均參加數場比賽生涯。可是,麥亦不得不承認,國術館生存空間較狹窄,最終要轉型泰拳館,自己亦出外深造拳術,定期邀請泰國拳手來館操練學員。
參與動作特技人工作
熱愛演出的個性,讓Matt一直離不開與表演有關的工作,因緣際會亦讓他兜轉參與動作特技人工作。Matt表示,他自少有參加話劇,曾於迪士尼擔任木偶師。早於2003年他加入TVB文職實習,跳舞組主任介紹他面試電視台動作特技組,可是在面試,他的拳法只耍到一半,便給考官叫停,與電視演出無緣;2014年,他回迪士尼任職煙火師,當中大部分同事從事飛車和爆破持技出身,適逢有一位前動作導演,推介他投考香港持技人工會十年開辦一次的新人訓練班。「我心想,當年年青力壯考不到,現在年紀大了還考到嗎?」結果這次甄選在自我介紹後,他終可打完一套拳,最終200名候選人中選出30人,他便是其中一位。
動作特技人對武術要求,和現實有很大分別。「從前打拳是在打擊中讓對方受傷害、現在拍電影是要在打擊中讓對方不受傷害。」雖然只能以嘍囉身份與大小影星交手,當中更不乏打得之人,但往往令麥嘉豪擔心的仍然是打傷演員。問及Matt若有機會,會全職擔任幕前演員嗎?他很快的回答不會,仍然會熱衷於搏擊運動。
若果有年青人想入行,他有怎麼建議?麥表示:「新人若精於一種或多種武術,或有身手懂打筋斗,可以由特約做起,開頭只需要做較少反應,略懂拳腳功夫便可。若果有幸期間認識武術指導,可能有機會由他們推薦入公會。」
Matt的動作特技演員訓練班畢業作品之一
加入港隊推廣散打運動
2017年打,Matt於香港武術聯會所辦香港盃勝出,獲邀加入港隊。香港現在大約有10名公開組散打運動員,每年均獲政府資助相關總會提供培訓及醫療康復服務。每年運動員都有機會參加大賽,例如世界武術錦標賽、亞洲武術錦標賽、亞運及中國全國賽賽事,若果在大賽中奪得銅版以上戰績,便有機會晉升精英運動員級別。
可是,由於各運動員本身均有正職工作,因此每年回內地集訓,只能盡量抽空出席,理想則數周,盡量亦參與最少數日訓練。Matt亦不例外面對顧及工作的問題,「全職武人收入極不穩定,例如某一個月可以整月有特技人工作,那拳館便要交其他人打理;又冬季是拳館淡季,你又要以其他工作填補收入。」因此,全職武人的路不易走,要想法子開拓收入,拳館教拳、賣拳擊產品、打比賽贏取收入、到學校或會所教功夫,特技人演出、甚至今年12月他更引入台灣「風魂匯」職業賽事等等。起初,家人必定反對這種生活,但Matt表示,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做出成績,讓家人放心。
現在是港隊散打隊員的Matt,工餘亦積極推廣散打運動。「好多人問散打是怎麼?與泰拳有怎麼分別?將散打與MMA混淆、甚至遇過有武師不知散打是怎麼?」面對這些誤解,他與一眾師兄弟積極走入社區教育群眾,告訴他們散打是一項經中國武術協會和國家武術管理局認可和監管的搏擊運動,在中國軍校和中小學都是一門熱門運動,而香港仍在起步階段。
所謂拳怕少壯,小編問Matt他會有停下來的一日嗎?Matt表示,他雖然慢慢轉型幕後籌辦賽事,但仍未想過何時會停。港隊現以36歲為退役年齡,但他仍會打到一天沒法打,或打到沒法找到同年齡對手為止,他相信到了這天,他會很捨不得。
麥嘉豪簡歷:
現役香港56公斤散打代表 2014、2015台灣國際業餘散打邀請賽54公斤冠軍 2016、2017台灣TK-A職業自由搏擊56公斤腰帶得主 2017香港盃散打賽56公斤新秀組冠軍 2012、2013、2016國際散打邀請賽56公斤冠軍 2014全港國術擂台邀請賽54公斤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