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苗族武術:陰損歹毒 專用巫蠱?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說起中國苗族武術,問身邊朋友,他們多少會說苗族武術會與用毒有關。為何很多人會有此聯想?現實中苗族武術與用毒有多少關係?

上述當代人對苗族武述的「幻想」,或許拜武俠小說和電影所賜。在金庸小說中,很多有關用毒的功夫或秘藥,都與苗疆有關,例如《笑傲江湖》中,藍鳳凰為苗族出身的五毒教教主,而到徐克版電影《笑傲江湖》時,更明確將五毒教與苗族掛勾;另一齣家傳戶曉的武俠電視劇《天蠶變》,據後來改為小說的著者王鷹在續篇《天蠶再變》中交代,武當絕學天蠶神功是一名武當道長救了一個苗人峒主,在苗疆被奉為上賓時,無意間發現刻有練魔教心法並糅合蠱術的神功秘笈,經改良而成為一門發功時會生蠶絲進入敵人肌膚脈絡的絕世神功─天蠶神功。

(電視劇《天蠶變》的作者虛構天蠶神功來自苗族)

按照《說文解字》,「蠱,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為蠱」,故此蠱的本義實指寄生蟲。至於它與巫術的關係,則可上溯至周代。《春秋左傳正義》有言:「以毒藥毒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可見蠱毒不僅歷史悠久,還是一種「全國現象」,不為苗人所獨有。

然而去到宋代以後,苗疆地區的巫蠱風氣才漸呈突出。清代張泓的《滇南新語》便曾寫道:「蜀中多蓄蠱,以金蠶為最,能戕人之生,攝其魂而役以盜財帛」。而施術者則以女性居多,蓋因蠱乃純陰所聚集而成,「一見男子便敗」(《子不語》卷十四〈蠱〉)。南朝祖沖之的《述異記》甚至明言:「滇中多蠱,婦人尤甚,每與人交好,或此人有遠行,必蠱之」。這大底是出於漢人對苗族女性的恐懼心理,結果就催生了藍鳳凰一類的「妖女」形象。

可是現實中,苗族武術當然與用毒無關,亦絕不是女性的「專利」。苗族武術自稱始於「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領,為部落戰爭時期所傳武術,亦有一說法指來自岳飛。在湘西苗族一帶苗人把武學稱為「舞拳舞棍」,在苗族中不管男女老幼,幾乎每人都略懂幾招,其尤以苗拳最為有名。

苗拳又名「蚩尤拳」,在拳系上屬南拳譜系,它創自清代苗民起義領袖石三保。苗拳有很多埋身的擒拿技巧,例如蝎子手、陰陽手等。而在兵器方面,它則直接從日常的農具中取材,包括耙、叉、竹桿等。

習者亦會在群鬥之時,穿上一幅特制的棕片甲,並以甲上的虎爪進行攻擊。由於棕片甲是一種年代極其久遠的護具,故可以肯定苗拳確實是一門相當傳統的武術。而它的主要功能,則集中體現在軍旅或械鬥之間:

(《走遍中國》系列曾經詳細介紹過「蚩尤拳」)

本來在清代的時候,苗族還發明了很多獨特的稀有兵器,如鉤鉤刀、竹條鏢、連枷刀等。可惜現時大多數都已經失傳,只有文字資料傳世。

現在苗族仍有用木柄鐮分,估計「鉤鉤刀」的原型與此差不多,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xQXMNM

(鉤鉤刀,又名「果騰高」,意思為有鉤的刀。乃其中一種尚有形制留世的苗族兵器。刀長2.5尺左右,有鉤有柄,柄長8尺。平時用此刀砍伐竹木外,亦用作防身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