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週記】技術相容才是武術應有的表現
在上一代的格鬥比賽中,不時以「異種武術格鬥」的方式作為綽頭,藉著不同門派之間的對決,展示各自武術的搏擊風格。可是,時至今時今日,無論在MMA比賽還是Kickboxing比賽,所謂的「門派之別」已經不如以往明顯,為甚麼呢?(圖片來自:VCG)
大家好,又我是編輯W。上次帶出了「專項搏擊比賽表現」並不能「反映武術質素」的想法,今次繼續「驗證搏擊能力」的討論。
註:封面中的UFC拳手Stephen Thompson是我最喜歡的MMA拳手之一,他是現時UFC中最擅長踢擊的拳手。
在不同的武術平臺上,不時都會見到「XX武術 VS MMA」的話題。有一種主要論調,會強調「武術」是「搏擊技術系統」,「MMA」是「比賽方式」,兩者根本不是同類型的東西,不應該相提並論。
誠然,MMA不是武術,並不能直接跟某一種武術比較。加上單從某一場比賽,根據某位拳手的表現,便對某種武術「下定論」,是非常武斷的做法,因為拳手終歸不能代表整個武術。經常會有「拳手所用的手法根本不是A武術的手法」、「拳手根本不像是A武術的人」、「拳手A武術招式根本用得不對」、「拳手程度不夠」⋯⋯以上種種,無一不是從「武術象徵度」出發,判斷「拳手」是不是「A武術」的人。(有關「武術象徵度」的問題,將另外撰文討論。)可是,以上這些意見會否漠視了搏擊時的真實應用情況呢?
在小編從跆拳道轉投Kickboxing及MMA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很多跆拳道技術並不能直接應用在自由搏擊上。當中並不是因為那些技術本身沒有「搏擊價值」,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們在自由搏擊上的時機、距離、技法配合上,跟在跆拳道比賽中有很大差別。我必須學會如何部署(Setup)踢擊,學會如何避免被抓腳,學會如何防摔。簡而言之,就是從跆拳道比賽的搏擊方式,適應至自由搏擊方式。
其實細心一想,無論來自那種專項搏擊運動,一旦投身至「非自身」的競賽環境下,難免都要經過這一適應階段。不是要完全忘掉自己的專長,而是思考如何透過加入其他技法,讓自己熟煉的技術得以發揮效果。例如拳擊選手要掌握防腿距離或是近身下避(ducking)以外的閃避法等、柔道選手要學會以拳腳趨近的技巧、巴西柔術選手需要加強摔技⋯⋯
就如武備志跟修斗GYM Network代表(President)坂本一弘訪問所言:
只是Plus Plus Plus,摔跤加拳擊加踢拳加空手道,並不能稱為綜合格鬥。Mix Mix Mix才是綜合格鬥,也才是MMA的魅力所在。單純的punch,單純的take down,這樣的打法並不是綜合格鬥。揮拳後馬上近身擒抱住對方,壓制成功後起身揮拳,雙方起身後以踢技迎擊,這樣的戰法就是綜合格鬥的魅力所在,並且也是比賽最重要的技巧。
在搏擊中,不同技術有各自適合的應用距離或時機,這是人皆共知的。一門武術縱然必然包含多種不同技術,但大概都會有擅長的技術層面,當然亦有不擅長的技術方面。
每項武術背後自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其我認為大家亦不用過分被「門派」過分束搏個人的武術技藝,更不應因為門派所限而拒絕接觸、學習其他武術長處。正所謂「招式套路是死,人是生的」,武術的價值必須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展示。
作為一個習武者,坦誠地承認門派有其技術局限,想方法改良改善技術,對自身門派沒有包含的技術則應虛心參考其他武術,以補自身不足,才是武術的正途。
最後,在今時今日的社會下,擅長單項技術並不足夠,技術相容才是武術應有的表現。